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海基會二十年 一個眨眼 文/黃國樑《交流雜誌100年4月號第116期(歷史資料)》

二十年前,海基會是一個很炫的名詞,那年頭對於大陸,一般人是從「大陸尋奇」、「八千里路雲和月」那樣的節目中去理解的。那時到過彼岸的人很少,即使打開了冰封了四十年的隔絕,大陸依舊披著神秘面紗。海基會成立,是那個時期最新鮮的事物,而它的任務彷彿就是替大家,嘗試著撥開兩岸之間的那層薄霧。
  從這個角度看,二十年過去後,海基會可以說做得很好,簽了很多協議,把兩岸關係帶入一個「正常」的境界,而這種「正常」,從海基會這次慶祝二十周年活動的內容,很容易感受得到。然而,這種「正常」並不是輕易得來的,回首其間的一整個大段,海峽之間,何止佈滿荊棘,幾乎可以說是勢如冰炭。
  對於二十年成年禮,海基會籌備了很久,最後用三個大的節目,替自己慶生。首先是園遊會,接著是學術研討會,最後是會慶大會,好像是三場綜藝秀,只是面向不同。
  可是這三場秀可以找到一個共通點,就是不再如此嚴肅、冷冽,像脫掉了一件冬大衣似的,海基會也揮別了歷史的厚重。好像,兩岸之間的互動交流,就應該是這麼自在,像是呼吸一樣。
  這麼說吧,拿直航當例子。兩岸海空全面的直航,不過是兩年多前的事兒,在海基會成立的一九九一年,直航的代名詞可能是「統戰」或「木馬屠城」,在某些人的腦袋,直航幾乎等於天方夜譚。海基會掛牌的那一年,鄧小平都尚未南巡,大陸方結束了六四事件不到兩年,尚是全世界譴責與圍堵的對象。
  但現在,直航不只已是現實,它還直接參與了海基會三場秀的第一場園遊會。大陸的四家航空公司在園遊會裡頭擺攤,把首尾兩端對照一下,渾不知今夕何夕。
  這就是海基會二十年會慶真正的調性:平淡詳和。但略作細想,這平淡詳和是從猜忌、敵視,甚至劍拔弩張之中走出來的。或許可以這麼比方,現在的兩岸關係是白色的,但這白色不是天生的,它是從調色盤中藍綠紫紅,甚至還有沉重的黑色等顏料的塗抹攪和,最後像奇蹟一般調出來的白色。
  以前的場景總是沉重的,甚至有一些悲愴。一開始大陸還沒成立海協會,海基會雖然叫做白手套,但兩岸一見面,就彷彿是國共情仇的續曲。第一任的秘書長陳長文到北京與吳學謙副總理會面,對方就談什麼早一點結束國家分裂,這時,中國的近現代史就整個地倒進來,而當中總摻和著海峽這一頭幾十年前的舊傷。
  而辜振甫談起兩岸協商中斷,總是一逕稀微地說著,「但知春意發,誰識歲寒心」。
  二十年過去,聽聽替台灣簽了十五個協議的江丙坤怎麼說。他說,ECFA正式上路,為台灣經濟成長帶來和平紅利,聽起來以往那些感傷好像已然抹平。
  放在時間長河中,二十年不過一個眨眼,但因為改變的確巨大,二十年又彷彿很長;第二場慶生秀的國際研討會中,當演講主賓的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司徒文亦復有此感觸。他說,他第一次到台灣時是一九八五年左右,當時兩岸幾無接觸,但如何能想像,今年對岸將有兩百萬人來台!
  這種驚嘆,是對過去深有記憶的人才能發出,而以司徒文這樣的第三者的眼睛,最能穿透它的變遷。對於這樣的劇烈的變動,司徒文話中最牽引人心的是,他說兩岸如今的關係,得以讓台灣充分發揮軟實力。話的意思很明白,台灣用自己的民主生活、用發展得已頗有層次的文明,可以因此影響大陸。
  這無意中說出了海基會下一個二十年的中心任務,就是將兩岸維持住和平的關係,在和平之中,不斷影響大陸的思維。這場研討會也以下一個二十年做為主題,雖然參與討論的國際學者未必那麼樂觀。
  最後一場秀畢竟是要壓軸的,卡司陣容、橋段內容都要精采,而地點更是精心安排,選在中信的「新舞台」。節目一開始就有京劇的翻騰,這完全是在追憶「誰識歲寒心」的辜振甫,馬英九總統講述了一段兩岸定位,「互不承認主權,但互不否認治權」,但接著他頒發兩岸和平特殊貢獻獎給辜振甫,遺孀辜嚴倬雲代領,一段話說得辛酸,眾人皆動容不已。這無疑是三場慶生秀中,最不符合主調(平常、平淡)的一段,卻也是重中之重。
  時間若是一位導演,這位導演就是有意讓海基會的二十年慶顯得平淡與正常,因為兩岸彼此已有了更廣泛的認知與探索,並且已經走上了更平坦的道途。畢竟二十年裡還是有太多的坎坷,在燈光未探照得到的暗影下,郝柏村、邱進益、焦仁和與陳榮傑,都是那一段坎坷的經歷者,他們心中自有另種觸動。
  不過,導演已經鐵了心了,他們沒有上場,上場的是雲州大儒俠史艷文與轟動武林的藏鏡人,他們倆讓海基會的二十年有了喜色,亦有了歡欣。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