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從陸配、陸客到陸生:兩岸社會交流於「人權」、「生活方式」和「人才競爭」之試煉 發表人/陳小紅 整理/編輯部《交流雜誌100年4月號第116期(歷史資料)》

一九八七年蔣經國總統基於人道考量,開放在台老兵回鄉探親,這項政策彌合了兩岸間中斷數十載的鴻溝。此後,大批台商登陸投資,台灣民眾赴陸觀光、參訪、求學甚或就業等,絡繹不絕於途。一九九二年《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通過,進一步為兩岸人民交流往來提供了重要的法源基礎;陳小紅教授就大陸配偶、大陸觀光客暨大陸來台交換生等三類人士,從兩岸社會交流脈絡與對台衝擊的回顧中,歸納出兩岸社會交流的兩大趨勢:⑴由單向到雙向;⑵由局部到全面。
  從政府的大陸配偶政策觀察,二○○四年之前相關法令相對嚴苛,致不少教育水準較高的陸配,難以在台正常生活或工作;直至二○○九年,政府大幅修訂規範陸配來台生活相關法令,賦予渠等在台生存權、福利權暨工作權較為合理的保障。陳小紅教授強調,長期被「汙名化」的陸配及其權益,近年來已逐漸同受普世「人權」思維對待;此一群體加上所生子女人數,已相當於一個基隆市的人口,對標榜多元文化的台灣而言,早已成為不容小覷的社會力量,未來除陸偶本身外,下一代子女的教育和社會融合,政府更應及早綢繆。
  至於屬短暫或短期停留的陸客,陳小紅教授認為,陸客深度體驗台灣不足,未來除應儘速研議「自由行」外,如何注入「永續」經營和發展的活水,乃工作之重點。開放迄今高達一八二萬人次的陸客,粗估已為台灣觀光相關產業注入超過九一○億元的外匯收益和商機,陳小紅教授在論文中援引最近一項利用線性代數模擬的未發表研究指出,除非台灣簡化甚或鬆綁入境管制,並確保未來十五年來台陸客會持續增加,否則眼前的榮景可能只是曇花一現。她也提出國內部分學者專家的觀察,認為「眼前我們對大陸客有『管制』而沒有『管理』,掌握行程,卻沒有從中考量各個景點旅次的『容量』」。例如:若干景點由於陸客過多,已然對在地遊客和其他外來觀光客產生了排擠,未來大陸富豪揪團來台體檢,會否衝擊本國人士健檢品質等。
  根據來台短期研修的陸生反映:「台灣對大陸的感覺有三:⑴經濟上的優越感,但也比較短視,忽略了現今大陸的快速發展;⑵對與大陸學生競爭的恐懼感;⑶從政者易煽動敵對關係,但是民眾有太多熱情的矛盾感。」陳小紅教授以為,由此不難體察陸生對台灣相關開放政策的躊躇不定,認為太過自我封閉的行為「會阻礙國際化、全球化的發展」。她認為面對當前全球競爭的時代,國家的競爭力泰半繫於人才的競爭力,因此,美國歐巴馬政府宣布每年將送十萬名學生赴中國大陸學習,中國大陸則於北京、上海等地試行人才綠卡制度;此外,香港、新加坡等國也以豐厚的獎學金爭取陸生。對照台灣目前「三限六不」及「一不二限」的政策,我政府對相關議題的信心,應該還有加強的空間。
  陳小紅教授在結語中指出,中國大陸迄今已躋身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民平均所得已近四千美元,若干沿海大城市如上海、北京、深圳、杭州等之人均所得,更直逼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政治上,隨G7→G8→G20→G2的發展,尤其是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嘯後,大陸儼然已成為國際社會不容忽視的超級大國。同一時期,台灣雖經歷了所謂「寧靜革命」,完成了兩次政權的和平轉移,提供華人社會「政治民主化」經驗,惟經濟發展進程卻也不時在政黨惡性競爭及內耗下,一路顛簸,喪失了若干全球一體化走勢下之先機,國民和人均所得雙雙屈居四小龍之末。
  即便不少大陸人士對台灣有「落後的硬體、超前的軟體」之感受,但由大陸來台觀光客和研修生口中得知,兩岸的社會交流著實帶給他們相當多的感動。其中甚至有人形容:「原本對台灣的印象是『問號』(?),但到台灣之後,現在是『驚嘆號』(!)」然而,兩岸畢竟隔離了六十年,民眾價值觀難免有所出入,仍有待增加彼此理解與認知。
  面對兩岸民眾交流的政策與作為,陳小紅教授認為,除陸配外,現階段絕大部分來台陸客或研修生均屬菁英階層,未來如何循序漸進地由「菁英」擴及到「庶民」,且善用渠等一致認同的台灣「軟實力」,以落實馬總統「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的目標,誠有賴朝野共同智慧和遠見之提升和發揮。
  最後,陳小紅教授強調,活絡兩岸社會交流,本質上並無法解決既存的歷史難題,但是藉由促進雙方民間更多的認識並增進彼此的信任基礎,冀能創造兩岸雙贏。是以,全球視野與國家總體競爭力之強化,理應凌駕於狹隘的政治意識爭議之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