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兩岸經貿交流的機遇與挑戰 發表人/蔡宏明 整理/編輯部《交流雜誌100年4月號第116期(歷史資料)》

一九九○年代以來,兩岸經貿往來日益深化,大陸已為台灣第一大出口市場及第二大進口來源,兩岸貿易結構也明顯朝向技術密集化發展。同時,大陸已成為台商投資最多的地區,呈現技術密集化、大型化、集團化,並開始重視大陸內需市場與服務業投資。
  然而,兩岸經貿發展也存在經貿體制差異的問題,台灣對大陸物品仍然存在進口限制、大陸低價產品影響台灣產業、台灣產品出口面臨大陸貿易障礙與反傾銷調查等問題,而台商大陸投資也有許多制度性和營運的障礙,以及台商投資權益保障不足問題。
  ECFA的簽署,將建構兩岸經濟制度化機制,使兩岸依據「逐步推動、先易後難」原則,漸進實現「兩岸經貿自由化」。如此,將促使兩岸貿易與大陸擴大內需政策結合,促進兩岸分工模式之調整,增加服務業開拓大陸市場之機會,使陸資來台進一步擴大和自由化,也將促進兩岸新型產業合作。
當然,ECFA執行成效、後續協商壓力,以及「十二五規劃」牽動兩岸產業競爭,是台灣必須面對的挑戰。因此,台灣對於ECFA的執行、後續談判進行、兩岸海關、產業合作、協助台商轉型及拓展大陸內銷通路,都應有積極推動之策略。
  總之,在兩岸實現直接三通、開放陸資來台投資、開放大陸商務人士來台,以及兩岸經貿往來逐漸「雙向化」之趨勢下,ECFA將為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與自由化,建構制度化的協商互動機制,以更廣泛的「新經貿關係架構」,全面性處理兩岸經貿衍生的各項問題。
  展望未來,綜觀ECFA之執行、大陸經濟轉型與「十二五規劃」對兩岸經貿之影響,首先,政府應積極規劃提升後ECFA時代台灣競爭力的兩岸分工策略,努力建構台灣作為支援大陸生產基地提升附加價值的來源,而讓台商企業逐漸轉型,把過去的「代工」型態轉變成國際大廠的「研發」夥伴,將是一個必要的發展方向。
  其次,就ECFA後續談判而言,由於貨品貿易、服務貿易、投資保障等實質談判,將涉及台灣農業、工業與服務業市場開放與兩岸之利益交換,亟需作整體考量。對此,除應注意可能衍生的兩岸產業競合趨勢與相應配套措施外,對於後續自由化開放項目的選項,也應釐清雙方產業之優劣勢、大陸推動之產業振興、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策規劃可能衍生之競爭趨勢,才能提出「對台灣有利」的談判策略。
  第三,就兩岸經濟與產業合作而言,由於ECFA與十二五規劃同時在二○一一年實施,自然成為兩岸在十二五期間互動、推動經濟合作之平台。對此,台灣應主張將「十二五規劃」列ECFA經濟與產業合作之對話議題,特別針對大陸未來在「擴大內需」與「戰略性新興產業」之各專項規劃中,將兩岸產業分工與合作搭橋列為推動項目,才能找到兩岸中長期發展之合作方向。
  同時,台灣在推動「兩岸產業搭橋專案」時,更應思考兩岸合作在台灣相關產業發展願景中的定位,以及所追求的長期目標,才能提出台灣對兩岸產業交流合作的長期戰略。特別是,由於兩岸產業合作均涉及貿易、技術合作、研究發展、相對投資等往來法規的開放與調整,必須有整套規劃,才能真正達到「兩岸產業雙贏」目標。
  最後,為協助台商更為即時掌握大陸擴大內需相關政策之具體商機,政府應積極運用「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的產業合作小組,提出協助台商轉型及促使台灣廠商與大陸地方政府合作,發展台灣精品內銷通路,積極行銷台灣品牌之策略。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