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兩岸經貿交流的機遇與挑戰 發表人/龔明鑫 整理/編輯部《交流雜誌100年4月號第116期(歷史資料)》

  大陸自一九七八年積極採取改革開放政策,並開始吸引台商前往投資;而在台灣的部分,於一九八七年解嚴,同年十一月開放國人赴大陸探親,又於一九九○年開放台商對大陸間接貿易及投資,促使兩岸雙方經貿往來日益熱絡。
  之後兩岸雖歷經「戒急用忍」、「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及「有效管理、積極開放」等政策主軸的不同,但雙方經貿相互依賴程度日漸加深。亦即,兩岸經貿關係,雖然會受政策或政治波動的影響,惟從長期的趨勢來看,兩岸經貿關係仍受兩岸經濟比較利益所引導。
  自二○○七年起,大陸生產條件丕變,新產業政策不斷出爐,使得台商及台灣或多或少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另外,二○○八年台灣政黨再輪替,使得兩岸政策偏向開放趨勢,也使得兩岸經貿關係可能產生質化的改變。
  伴隨著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嘯的洗禮,全球一部分消費市場往新興市場移動。二○一一年起,台灣及大陸陸續推出黃金十年及十二五規劃,兩岸產業也同時面臨經濟結構轉型,這些林林總總變化,不僅帶給兩岸產業新機會,但也面臨無可迴避的轉型挑戰。
  事實上,大陸正面對許多轉型及挑戰,台灣也曾經歷過,這些珍貴的經驗應可提供大陸擬定相關政策參考;另外,若以產業供應鏈來看,台灣及大陸同時面臨產業價值鏈不完整的缺陷,兩岸有無可能在新興產業發展的領域上,發展出全球標準或品牌,也是兩岸產業的機會與挑戰。
  隨著目前兩岸政治氣氛趨於和緩態勢,雙方均有「擱置政治爭議,開創經濟雙贏」之默契,啟動許多事務性協商,利於經貿交流互動。台灣應考量發揮既有區位優勢,定位為亞洲經貿關鍵樞紐,而兩岸經貿政策朝自由化調整,勢必益於台灣區位優勢重獲重視,以及台商回流投資。未來,台灣應重新思考經貿戰略,將思維從消極防禦轉向積極拓展。在產業發展上,應積極推動產業合作平台,裨益共同研發、產業分工與拓展大陸內需市場。
  就長期而言,亞洲尤其是大陸,在金融海嘯後,勢必發展自我市場與產業調整,事實上,這也符合大陸自十一五規劃以來及目前十二五的經貿計畫策略方向。從十二五規劃,我們也可以瞭解大陸的轉型方向,首先,是製造與生產的大陸將轉為服務與市場的大陸;其次,過去外資主導產業發展模式轉為重視科學發展觀,亦即科技自主產業升級與轉型;第三,產業及區域結構失衡轉為小康社會目標的達成,未來老年化、少子化下健康照護與安養議題(包括醫療保險制度)、數位落差及資訊國際接軌等議題,勢必處理妥善;第四,過去以付出環保生態代價的產業發展模式,必須重新思考環保生態與產業發展共榮之道;第五,城鎮化下,中產階級的興起,對於文化及精神娛樂需求。
  這些轉變與發展趨勢,都提供台灣產業發展的機會,因為這些產業發展的轉型,對台灣而言,不是過去經歷過,就是現在正努力克服中。也就是說,在未來大陸及亞洲的產業發展趨勢下,台灣所扮演的角色,需由過去利用生產資源利基,轉為提供克服轉型經驗與解決方案的服務者。
  亞洲及大陸的轉型勢必發生,商機亦逐漸成形,過去兩岸經貿未能正常化的情形下,台灣只能坐看亞洲轉型的發生與機會的流失。如今,在兩岸經貿發展正常化的新局下,台灣實有機會貢獻其擅長及轉型經驗。
  總之,無論從金融海嘯或兩岸新局的趨勢來看,台灣產業勢必轉型,亞洲最終及服務市場的經營,是機會也是挑戰。成功與否,端看兩岸經貿合作模式的配套思維,倘若這樣的模式與機會可以擴及亞洲其他各國,那麼,台灣角色及定位才得以突顯,否則,將使台灣落入依賴單一市場的系統性風險。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