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兩岸大三通 往來真便利 文/楊崇正《交流雜誌100年6月號第117期(歷史資料)》

一、理順兩岸關係上層建築,重啟兩會制度化協商

  時光匆匆,自二○○八年五月二十日馬總統就職迄今,已屆三週年。馬政府上任三週年來在兩岸政策方面最大的成就之一,即為兩岸終於實現全面大三通,不僅強化產業競爭力,也深化民間來往便利性。

(一)馬政府就任與兩會重啟協商

  兩岸全面大三通之實現,得來不易。二○○八年三二二總統大選,台灣第二度「政黨輪替」後,兩岸關係於上一階段緊張衝突之氛圍中,出現和平發展的轉機。所謂「上一階段」係指陳水扁政府執政之八年期間,尤其是第二個任期中所提出的「一邊一國論」的重大影響。

  其後,二○○八年四月中旬,在大陸海南省舉辦「亞洲博鰲論壇」期間,副總統當選人蕭萬長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舉行了「蕭胡會」。二○○八年四月二十七日,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在北京與胡錦濤舉行了第四次「連胡會」。這些高層會談傳達友好交流信息,建構了新一階段的和平發展氛圍。二○○八年五月二十日,馬英九就任總統,政府團隊成軍。在兩岸關係走向和平發展之氛圍下,海基會、海協會協商機制重新啟動。

(二)江陳一二三會與邁向海空運直航

  二○○八年六月中旬,「江陳一會」之北京會談,促成「兩岸週末包機直航」及「開放陸客來台觀光」。兩會簽署之《海峽兩岸包機會談紀要》,使兩岸空運交通由「節日包機直航」(一年四次)進展到「週末包機直航」(一年五十二次),並於二○○八年七月初開通。

  二○○八年十一月三日至七日,在台灣內部反對黨紛紛擾擾之環境下,「江陳二會」台北會談簽訂了包括兩岸海空運直航在內的四項協議。與海運直航有關者,即為《海峽兩岸海運協議》;與空運直航有關者,即為《海峽兩岸空運協議》。

  在海運方面,依約定自雙方簽署後之四十日內(即二○○八年十二月十三日)生效,雙方政府之主管機關分別於二○○八年十二月上旬公布了相對應的行政管理法規。兩岸海運直接通航之貨運(物流),終於在二○○八年十二月十五日首航。兩岸海運包括貨運、客運方面,均正式邁入直接通航階段。

  空運方面,也在二○○八年十二月十五日起,展開「兩岸平日包機直航」(兩岸常態包機直航),此時雖尚未進入「定期班機直航」階段,但也算是初步邁入直接通航階段。其後,到了二○○九年四月「江陳三會」在南京又簽訂《海峽兩岸空運補充協議》,於是「兩岸定期班機直航」終於在二○○九年九月初開通,真正邁入兩岸空運直接通航階段。

(三)理順上層建築氛圍,帶動經濟基礎發展

  馬政府上台之第一年,由二○○八年五月二十日至二○○八年十二月十五日之大約半年期間,何以能快速促成兩岸邁向全面大三通之海空運直航?其重點即在於,首先由理順兩岸關係之「上層建築」著手,而其基本即為「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次而帶動兩岸兩會(海基會、海協會)恢復制度化協商,開通了兩岸大三通之海空運直接通航,進而帶動「經濟基礎」產業面、民間交往面之深化交流與合作,為未來「黃金十年」兩岸之「和平與繁榮」邁開第一大步。

二、兩岸大三通海空運直航對我國產業經濟之意義

  對兩岸「大三通」中最具關鍵性功能的海空運直航而言,若由一九四九年因國共內戰而形成兩岸分治時起算,已達六十年之久。若由一九七九年元旦,大陸「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希望推動兩岸「三通四流」起算,亦歷三十年。若由一九八七年底,蔣經國總統開放「對大陸返鄉探親政策」,進而帶動的三通直航之實質需求產生起算,也有二十年。

(一)確保產業競爭力,避免「邊緣化」危機

  兩岸海空運直航對我國產業經濟發展而言,其實是將過去長時間被迫「斷鏈」的供應鏈重新接回,其重要性就如同一九七八年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達成了中國大陸與「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再度接軌。

  換言之,兩岸海空運直航,對台灣當前之意義有二。其一,彌補了過去長時間未直接通航下的供應鏈缺口,並確保未來的產業經濟競爭力(包括台商製造業、貿易業、流通業與其他服務業在內的有關一、二、三級產業)。其二,兩岸海空運直航,使台灣在「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大潮流中(如:東協+1、東協+3、東協+6),避免了被「邊緣化」的危機。

(二)對一般產業、人民往來、海空產業之主要作用

  海運直航之作用,包括⑴物流、貿易方面,使兩岸間貿易(商流、金流)之物流成本降低,便捷、省時、安全。⑵客流方面,以郵輪、客輪為運具,可以促成郵輪觀光休閒市場之發達及台灣發展國際郵輪港(例如:基隆港)。

  空運直航之作用,包括⑴物流、貿易方面,主要是促成台商高科技產業在全球市場之競爭力,其次是台灣農產品、水產品在拓銷大陸市場之競爭力。⑵客流方面,促成兩岸間人民往來之便利度、成本降低、時間節省等;對商務客而言,增加業務競爭力;對觀光休閒客而言,直航更是必要之配套。

  另一作用則在海空運產業、海港空港產業、相關物流週邊產業之發展契機。

(三)主要效益歸納

  1.直接降低兩岸間貿易(台灣出口至大陸、大陸出口至台灣)物流之運輸時間及運費成本。對台灣的貿易業、流通業及各行之製造業均如此。

  2.增加大陸台商企業生產之「中間產品」(半成品)或零組件運回台灣執行「後段加工」(深加工)再外銷全球市場之誘因,有助於提高產品報價,並改善貿易條件。惟運回台灣之「後段加工」,我方政府應有相關的政策、法規配套,例如利用現有「自由貿易港區」、「加工出口區」,成立專為台商回流(鮭魚返鄉)服務的「經貿營運特區」方案,區內有外勞引進、租稅減免等實質優惠。

  3.有助於高附加價值產業之核心競爭優勢「根留台灣」,並強化以台灣作為連結全球市場的加值服務及製造研發基地。

  4.海空運直航後,台灣成為台商全球總部的可能性大為提高,台灣成為跨國企業(MNE)區域性營運總部(例如:亞太區總部、大中華區總部)的可能性也提高。二者均能促進台灣中、高階管理/技術人才之就業機會與生涯發展空間。

  5.促進兩岸產業合作與「策略聯盟」之組成。兩岸相關產業界可合作推動自訂「標準」,以擺脫過去只是標準、規格「追隨者」之產業鏈中較低價地位,共同努力登向「微笑曲線」之左上角,同時亦有利於台商利用大陸市場,自創品牌行銷,努力登向「微笑曲線」右上角。(編按:「微笑曲線」係指一條說明產業附加價值的曲線,橫軸由左至右代表產業的上中下游,左邊是專利與技術,中間是組裝與製造,右邊是品牌與服務;縱軸則代表附加價值的高低。微笑曲線在中段位置附加價值低,左右兩段位置附加價值高,因此整個曲線像是一個微笑符號)

  6.有利於台商以我方港口及其附近相關「園區」為基地,以大陸市場為腹地,發展台灣海港、空港,成為亞太區域內之國際物流樞紐港。

  7.直接為高雄港、桃園國際機場在內的所有兩岸直航口岸及其所在城市,創造更多的商機。新商機之創造,係以人流、物流、金流、商流、信息流等之直接往來為基礎。

  8.藉由兩岸海空運直航之「搭橋功能」,台灣一、二、三級產業中之各行業、各企業均有可能與陸商、港商、外商開展更多新商機與新「商業模式」。

  9.加強兩岸初階、中階、高階之業務/管理/技術/研發人才之交流機會,為台灣青年提供更多、更大的生涯發展空間。

  10.在大陸方面,二○一一年「十二五規劃」實施,「擴大內需」、「促進消費」、「調整結構」為其三大政策,兩岸海運空運直航已運作成熟之各種服務,有助於台商、台灣精品拓銷大陸一二三級各級城市市場。

(四)兩岸「一日生活圈」憑藉空運直航已然成形

  如以台灣與大陸長江三角洲間為例,台北/上海空運直航約一‧五小時,在台北松山機場與上海虹橋機場直航後,節省之時間更為明顯。就資訊通訊科技(ICT)產業為例,其兩端分別連結軟體與硬體基地,共同增強雙方競爭力。松山機場與日、韓開通了東京、首爾之城內機場直航,形成「東北亞黃金雙航圈」,桃園機場在機場捷運未來完工後,台北/台灣連結亞太、世界幾乎無遠弗屆!兩岸「一日生活圈」已然成形。

三、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順

  總結馬政府執政三週年來之重大成就,主要在於穩妥處理兩岸關係之「上層建築」,使之走向兩岸共同和平繁榮格局。兩岸關係之和平發展在國際上,也促成了東亞地區戰略安全之相對穩定格局。台灣不再是過去陳水扁政府執政八年期間「麻煩製造者」角色,而是「和平促進者」與「負責的利害關係者」角色。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促進了兩岸「經濟基礎」之進一步深化交流與合作。其中又以二○○八年十二月中旬開通的兩岸大三通海空運直接通航為關鍵。在「兩岸大三通,往來真便利」之形勢下,二○一○年六月兩岸又簽訂了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為兩岸經貿交流正常化與台灣參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又推進了一步,也為台商參與大陸「十二五規劃」之「七大新興戰略產業」、發展現代化服務業、擴大內需促進消費、城鎮化建設等方面,提供了轉型契機。

  自二○一一年到二○二○年,對兩岸而言,均有各自之「黃金十年」大規劃。馬總統自二○○八年就任以來,即提出「黃金十年」規劃。大陸方面,今年(二○一一年)為「十二五規劃」開局之年,二○二○年為其成為「中度發達國家」之年。馬政府執政三年以來,兩岸關係之「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發展走向,可謂「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順」。兩岸共同「黃金十年」之美好願景,仍有待兩岸同胞共同努力,以期促成。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