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以擴大兩岸交流為基礎促成台灣佈局亞太及全球—馬政府兩岸政策成果三週年評析 文/蔡練生《交流雜誌100年6月號第117期(歷史資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全新的兩岸關係創造兩岸和平紅利

  二○○八年以來,馬政府以「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定調出兩岸政策的基本立場,擴大對兩岸的交流與合作,積極恢復雙邊經貿關係自由化與正常化,兩岸關係可說開啟全新扉頁。

  具體來說,自二○○八年六月兩岸恢復制度化協商後,雙方以正式協商管道,作為雙方互信與良性互動奠定堅實的基礎。到目前為止,兩岸總共簽訂了包括等十五項協議及達成一項共識,包括海空運直航、大陸觀光客來台、開放陸資來台投資、共同打擊犯罪、關稅減讓、智慧財產權保護等,涉及的層面包括經濟、貿易、投資、金融、教育、文化、觀光及社會等各方面,逐漸促成兩岸更多層面的交流,創造兩岸的和平紅利。

  在兩岸建構的多項協議及交流平台中,特別值得重視的是「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簽署,兩岸自此建構出一套經濟協商及對話的制度化機制,再加上開放陸資企業來台投資,兩岸經貿逐漸朝向正常化發展,促使兩岸產業將因互補及合作建構有效的分工體系;換言之,兩岸關係的改善及發展,不但強化了台灣在亞太地區的經濟戰略地位,並構築出台灣經濟發展的新利基。

兩岸關係穩定下台灣總體進出口顯著增長

  今年是馬政府兩岸政策落實的第三年,也是ECFA啟動的開始,由台灣進出口的數據來看,這幾年台灣的確交出了一份亮麗的成績單。

  據統計,二○一○年全球出口總額達一五‧二四兆美元,年增二二%,其中台灣較前(二○○九)年成長三五%,名列全球第十六位,排名前進一名。出口國以大陸為主,出口金額達一一四七億美元,年增三七%;另對東協六國的出口則達四一三‧六億美元,年增三七‧二%。

  進口部分,台灣進口金額總計二五一二億美元,年增四四%,全球排名第十七名;主要進口國前三名依序為日本五一九‧二億美元、大陸三七五‧七億美元及美國二五三‧八億美元,年增率各為四三‧三%、四七‧一%及三九‧八%;對東協六國進口金額二八七‧八億美元,年增四五‧六%。

  從上述統計得知,台灣不只外銷至大陸的貿易量持續成長,對美、日的貿易量也有顯著增加,特別對東協的貿易量更是大幅提升。ECFA啟動關稅進一步降低後,台灣與大陸及亞太各國將有更多的經貿往來,也將帶動台灣更多的出口,為台灣創造更多的利益。

  進一步來說,在兩岸經貿正常化的基礎上,台灣在國際上逐漸開創出更多的活動空間,包括透過多邊或雙邊經貿會議,與其他國家爭取洽簽FTA;除此之外,這三年以來,國際上給予我國國民免簽或落地簽待遇的國家和地區,已經從二○○八年初的五十三個達到一百一十三個,成長了近一倍。顯而易見的,穩定的兩岸關係,除了加速台灣融入區域經濟整合,也為台灣連結亞太、佈局全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兩岸產業界創造新機遇

  馬政府的兩岸政策促成了兩岸關係的穩定,同時,也為兩岸產業界創造了新的機遇。

(一)台灣企業藉此找到新的成長動能

  大陸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是台灣第一大貿易夥伴、出口市場,也是順差來源地區。隨著大陸「十二五規劃」的啟動,如何參與大陸內需市場,已成為全球企業亟待思考的課題。對台灣來說,過去三十年來台商投資大陸,不但為大陸經濟發展貢獻了一份心力,更扮演兩岸經貿的交流的先鋒。在大陸內需市場成為全球企業兵家必爭之地的此刻,具有語言、文化及地利之便的台灣企業,在過去三十年來的基礎上,將更有機會藉由兩岸和平穩定發展的局勢,再創成長的另一波動能。在ECFA已經啟動的今日,再加上東協市場的整合,台商更可朝區域化的分工佈局,讓資源能更有效的整合與配置,以大陸市場為基礎,跨足亞太地區,佈局全球,讓台灣的經濟實力能透過企業的全球發展不斷向外延伸,建構台灣成為亞太乃至全球經貿樞紐的地位。

(二)台灣企業可利用兩岸局勢進行產業分工

  二○○八年以來,隨著大陸經貿政策的轉變,高勞力密集度、高污染、高耗能源產業逐漸不再是大陸招商引資的重點,因此,許多台商開始思考如何進行產業轉型升級,並透過政府鼓勵回台投資的政策,進行兩岸產業佈局及分工。根據統計,從二○○八年五月到二○一一年二月為止,台商回台投資累計超過三百一十六件,金額達三十三億美元以上(新台幣一○六三億元)。同時,對大陸開放投資後,陸續多家在大陸經營有成的台商,考量台灣資本市場相對健全穩定,選擇回台上市。光是在二○一○年,台商回台投資金額就高達新台幣四百多億。今年因ECFA早收清單已正式生效,對於台商回台投資具有推波助瀾的效益,台商可藉此設立營運總部,讓台灣成為全球佈局的基地。

(三)陸資來台投資可創造兩岸共贏

  自二○○九年七月一日以來,陸資企業已可正式來台投資,累計去(二○一○)年開放項目已達兩百四十七項,政府以正面表列的方式,循序漸進推動陸資企業來台投資興業。

  分析現階段已來台投資的陸企結構,新台幣一億元以上的投資案超過半數都與台商有關,說明兩岸企業正適時地運用投資環境的改善,尋找兩地的商機,共同開創可行的合作模式。例如:京東方買下大同集團旗下的美齊公司,以及冠捷與英業達合資成立英冠達,顯示台灣企業是陸資企業重要的諮詢對象及合作夥伴。舉例來說,去年年底北京控股旗下的京泰集團與台灣耐斯集團合作,計畫分別在兩岸成立子公司,除推動愛之味進軍大陸冷飲市場,京泰也將燕京啤酒、紅星二鍋頭引進台灣。從這些例子來看,可以了解到陸資來台投資,不但可以促成台灣企業更大幅度的參與大陸市場,更可以讓陸資企業學習到台灣優質的技術和管理能力,藉此提升其企業水準,共創兩岸企業合作雙贏,對兩岸的良性發展,更具重大意義。

(四)兩岸ECFA生效後台灣經濟戰略地位提升

  最後,兩岸ECFA生效後,日本同樣面對今年起韓─美、韓─歐盟FTA生效所造成影響,開始考慮以台灣作為進行產業鏈分工佈局的據點。近來由於日圓攀升及日本強震等因素,日本企業重新流行「異地分散投資」概念,加速不少在台投資案落實。今年年初,全球最大太陽能薄膜商東麗,考量ECFA已經把光學級保護膜納入早期收穫免稅清單項目,已來台生產光學級保護膜,預估超過新台幣二十一億元;其他包括古河電工、JSR、東海製紙等日廠,也表示將來台投資。日商來台設廠匯入資金,也會帶來相關的技術,有助於台灣經濟發展,以及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藉此,台灣更有機會連結亞太,作為經貿樞紐及創新中心。

兩岸經貿正常化最終有利於台灣民眾

  兩岸經貿交流的效益不僅表現在官方的統計數字,也逐漸讓一般民眾逐漸「有感」民生經濟上的實惠。

  以觀光為例,自政府於二○○八年七月開放大陸人民直接來台觀光,到今年一月底止,累計已有一百八十八萬餘人次大陸民眾來台觀光,估計帶來超過新台幣九百二十億元的觀光收益及商機,有效帶動了國內相關產業的發展,也讓金融海嘯後的台灣不但沒有如歐美國家一樣陷入停滯的經濟成長,反而創造了一波又一波的成長能量。舉例來說,ECFA簽訂之前,台灣鳳梨酥原先平均每年約賣二十億元新台幣,去年達到新台幣二百五十億元,若陸客自由行啟動之後,其為台灣觀光、旅遊產業帶來的助益,及其連動帶來的經濟加乘效應,相信將為台灣經濟乃至各方面的整體提升,創造一個新的契機。

  綜上所述,兩岸維持良好的互動與經貿合作,不但有利於台灣躍身成為全球創新中心、亞太經濟樞紐及台商營運總部的戰略位置帶來良好的契機,更實質地為台灣的經濟發展、民眾生活創造了活潑的動能。

以軟實力創造後ECFA時代台灣新榮景

  ECFA可以說是馬政府兩岸政策的重點,在ECFA所建構的經濟全球化情勢下,台灣雖會增加新的發展契機,但勢必面臨更為激烈的競爭。因此,如何善用ECFA契機、佈局全球,將是台灣產業必須思考的課題。

  我們相信,後ECFA時代台灣的出口,將是台灣人的腦力結晶、創意、文化和服務。也就是說,台灣應透過軟實力的掌握創造品牌,並利用品牌行銷將台灣的商品和服務出口到大陸乃至於全世界,極大化自由貿易的效益,以掌握品牌善用大陸廣大的市場和生產量能,而這才是台灣核心競爭力之所在。

  更進一步來說,以自由、民主、人權、法治、教育及開放思想為基底所建構的台灣,其人民的素質及產業的活力、創新能力,都具有與全球競爭的能力。台灣應當善用ECFA契機,透過兩岸產業的分工合作,發揮台灣的人才、環境等各方面的優勢,讓台灣成為台商、外商的研發中心,開發高技術、關鍵技術與零組件,並利用早收清單的關稅調降讓台灣從事高附加價值製造,藉此促使產業升級。與此同時,政府應思考如何創造台灣產品更高的價值,創造及提升台灣品牌在全球的競爭力,為台灣經濟再創榮景。我們相信,兩岸惟有透過相互的交流與合作,持續朝向經貿正常化發展,促進彼此間產業的優勢互補,讓兩岸能夠創造「1+1大於2」效益,為台灣創造最大的利益。相信,這才是人民之福,也才是馬政府開放兩岸政策的真正目的!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