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編輯手記《交流雜誌100年8月號第118期(歷史資料)》

一九七八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改革開放的序幕。憑藉著廉價充沛的勞動力及出口導向的經濟發展政策,中國大陸很快成了舉世聞名的「世界工廠」。

三十年過去,大陸昔日以出口拉動經濟成長的發展方式,產生了變化。日益凸出的社會矛盾促使北京當局以「包容性成長」為主軸,大力發展消費市場。今年三月出爐的「十二五規劃」,正式將服務業列為未來五年的重點發展方向,而「重民生」與「擴大內需」的政策取向,更讓大陸的服務業市場有了巨大的發展潛力。

當世界工廠轉型為世界市場,聰明的台灣商人,很快就找到自己的立足點。服務業不同於製造業,製造業講求cost down,服務業卻強調差異化。因此,「品牌」與「創新」便成了台資企業成功打入大陸服務業市場的不二法門。本期《交流》雜誌特別以「台商創造的台灣特色」為題,從量販、物流、書店、百貨、醫療、餐飲等已登陸的服務業中,介紹幾個獨具特色的台灣廠商。他們所採取的經營策略或有不同,但不變的是血液中所流的「台灣DNA」。台灣服務業大舉登陸,所帶來的軟實力正慢慢改寫大陸對於服務業的定義。

除了服務業外,「十二五規劃」的另一個重點,則是區域及城鄉的協調發展。中共很早就意識到,鄧小平「讓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區域發展政策,以及控制著人口流動與資源分配的戶口制度,深深威脅著十六大以來的「和諧社會」戰略目標。本期《交流》雜誌特別邀請到中華經濟研究院劉柏定助研究員及台大國發所施世駿助理教授,分別從大陸的區域發展策略及戶籍制度,為讀者解說中共近幾年的思維轉變,除了幫助讀者了解中共如何藉由各種政策工具落實所謂的「科學發展觀」,對於台資企業的設廠開店,亦是極為重要的參考依據。

大陸正利用各種政策工具提升總體的競爭力,我們台灣也不遑多讓。根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發布的最新世界競爭力排名,台灣躍升為世界第六強,為歷年最佳的表現。本期台大經濟系林建甫教授及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彭思遠助理研究員撰文告訴我們,這個令人振奮的消息背後所代表的意涵,不僅是台灣人民辛勤工作、台灣企業經營有方,更證明了政府的兩岸政策正確。

然而,韓—歐盟FTA於今年七月一日生效,讓台灣產業界感到憂心。IMD的評比證實ECFA的簽署已為台灣融入東亞區域經濟整合踏出正確的第一步,接下來該如何正確評估韓—歐盟FTA對台灣經濟造成的影響,並採取行動妥善因應,都是無法迴避的課題。本期台大國發所杜震華副教授及商業發展研究院朱浩副研究員對韓—歐盟FTA的精采分析,對政府或台商都提供了重要的啟示。

兩岸青年的交流,隨著政府開放陸生來台及陸客自由行,已從虛擬的網路世界,轉移到實體生活中。利用社群網站分享與溝通固然是了解彼此的重要方式,但實際體驗帶來的感受與衝擊卻更為深遠。兩岸青年就是兩岸的未來,透過虛與實的結合,我們相信一個和平共榮的兩岸關係將更為可期。當兩岸青年人心的距離被拉近,兩岸關係新的一頁,才正要展開。 █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