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85度C帶動美食經濟學 文/蕭遠松《交流雜誌100年8月號第118期(歷史資料)》

在台灣隨處可見西點麵包店,有時候在路邊都可以看到小發財車載著剛出爐、熱騰騰的麵包叫賣,一個波蘿麵包只要十元台幣。殘酷的殺戮戰場,台灣到處都是開了又倒、倒了又開的麵包店。看看到對岸創業兩年就風光回台上市的85度C,中國大陸成了台商烘焙業者希望所繫的「新大陸」。

很多台商看到85度C從上海開始,以直營模式展店,兩年內迅速襲捲華東地區,並且成功回台上市,自己也想跳下來,循85度C模式再走一次。

對此,中華兩岸連鎖經營協會理事長王國安指出:85度C的成功,是因為兩年前切入的時間點剛好。

當時,上海人已經嚐過星巴克咖啡,也嚐過新加坡來的「麵包物語」(Bread Talk)西點麵包,85度C把兩者結合,變成複合式西點餐廳,而且價位又比兩者低,因此成功。

但現在,上海已經有85度C、可頌坊、喜來公社等又賣咖啡、又賣西點麵包的複合式西點餐廳,「藍海已經變成紅海」,王國安說。

台灣小吃變身美食

台商這一波餐飲連鎖加盟熱,也反映製造業台商急於轉型服務業。

經營羅莎連鎖麵包店的普羅集團董事長鄭聰俊講得很直接:產業本來就會周期性重新洗牌,從二○○六年大陸經營環境轉趨嚴苛以來,很多外銷電子業台商業績一直沒有起色,在這種情況下,「去年不倒的,今年也要倒。」

身兼長沙台商協會會長的鄭聰俊表示:到大陸投資麵包店的台商已經有上千家,但成功率不到二%,現在叫的出名號的台灣連鎖麵包店也不過85度C、克莉絲汀、元祖、羅莎、向陽坊、安德魯森幾家。相形之下,擁有一、兩百家店的陸企比比皆是。

台灣小吃個個宣稱自己的口味「獨一無二」,但是為什麼連到同文同種的中國大陸都做得很辛苦?肯德基、麥當勞說穿了不過是美國的小吃,但他們為什麼卻能漂洋過海,在全世界設點?

路邊攤到處都有賣小籠包;德國啤酒加肉腸,是德國的路邊攤;吃到飽的歐式自助餐,幾乎每家飯店都當早餐附送;一盤九十九元台幣的快炒更是隨處可見。

但是,賣小籠包賣出了「鼎泰豐」,連閃電訪台的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都要抽空去品嚐。

寶萊納以德國啤酒揚名上海灘,連德國人都想不到竟然是台灣人開的。

原本在台灣開夜總會的金錢豹砸下可以蓋夜總會的巨資,在上海、北京打造出像夜總會的台式「吃到飽」。

精緻台菜「欣葉餐廳」開在八大菜系雲集的北京鬧區,現在已經成為台灣五大金控老闆宴請大陸權貴的必選餐廳。

由路邊攤變成身價數十倍、數百倍、數千倍的餐飲事業群,這種躍升就是「美食經濟學」!

台灣藝人大S的婆婆、俏江南董事長張蘭,二十二年前還是一名在加拿大的非法打工仔,靠著精緻川菜起家,現在已經有二十五億人民幣的身價。在大陸餐飲市場,遠不只一個張蘭傳奇,這讓原本局限在本土市場的台灣餐飲業有了大展拳腳的機會。

讓台灣美食走出去

副總統蕭萬長看到台灣美食產業化的商機,從去年以來多次在總統府召集產官學代表研擬「美食國際化」的推動方案。去年四月二日,台灣美食國際化工作小組跨部會籌備會議召開,成立由經濟部次長擔任召集人的「台灣美食國際化推動小組」,針對各單位做橫向及縱向的整合。

緊接著又成立由85度C、欣葉、王品等業者所組成的「台灣美食國際化聯誼會」,推舉南僑集團會長陳飛龍出任會長。

多年來呼籲政府協助台灣餐飲走出去的陳飛龍表示,「從上而下」來看,這次政府似乎是「玩真的」,規劃由經建會負責,並將「美食國際化」列為十大輔導服務業之首;協調由經濟部次長負責,定期開會,有時甚至有三十多個單位的代表出席。

但是「由下而上」來看,台灣仍然缺乏發展美食產業的政策配套及相關基礎建設。

在東南亞、兩岸三地經營餐飲的陳飛龍指出,就以商用大樓的建照發放為例,即使在建照的使用項目上註明有「餐廳」,但在審核建照時,主管機關並沒有針對餐廳所涉及的消防、衛生項目進行特別檢查。直到大樓蓋好,餐廳要進駐時,才要業者重新辦一大堆手續,嚴重影響餐飲業者的經營效率。

喜歡看日本美食節目《料理東西軍》的觀眾,一定對於日本食材的豐富、質優、規格化,印象深刻,甚至連剉冰所使用的冰塊都有專人製作。而在台灣,能叫得出來的食材,如鰻魚、台灣鯛、白蝦、蘆筍、豬肉等,幾乎都是日本貿易商幫我們定下規格。

對於食材的開發,陳飛龍認為,最應該介入輔導的政府單位應該是農委會,可惜在這次「美食國際化」的規畫中,農委會並沒有主導地位。

相形之下,南韓和泰國早就有「國菜」的推廣計畫,像泰國政府輔導的海外泰國餐廳現在已經超過一萬兩千家。南韓政府計畫在二○一七年之前輔導成立四萬家海外韓國餐廳,現在世界各地已經有一萬多家。

成功台商個案:
呷哺呷哺要做火鍋的肯德基

坐在北京朝陽區某大購物商場的地下街門店吧台旁,呷哺呷哺創辦人賀光啟指著火鍋裡正在涮的白菜說:「這種韓國大白菜,是我最先在河北的契作農場開始種植。」

大白菜?在大陸北方是再熟悉不過的蔬菜,韓國品種的大白菜有什麼了不起?
賀光啟這時候來勁了:「我的大白菜進鍋裡涮,不到兩分鐘就熟了。硬是跟別人不一樣。」但十多年前開始跟農民談契作時,因為採購數量少,還得大費脣舌跟農民溝通。而現在,河北各地都種這種韓國大白菜。

不但大白菜是全大陸最好的,一九九六年決定在北京開日式火鍋連鎖店時,賀光啟就立志要集合「全大陸最好的食材」。數十名採購團隊為此跑遍東北、內蒙、西北直接找貨源,像東北的木耳、內蒙的羊肉、寧夏的枸杞子、福建的海帶,現在全被涮進呷哺呷哺的火鍋裡。

穩定供應五十種食材

正因為原料供應及價格穩定,呷哺才能將平均客單價控制在二十五元到三十五元(人民幣,下同),而目前大陸一般西式速食店的平均客單價是在二十到三十元之間。

而且,呷哺呷哺每個店面都能提供七到八樣套餐、單點菜色四十到五十種,其中包括六到七種丸子。不管價格還是菜色,都讓呷哺呷哺具有競爭力。如果只做到食材產地直送,呷哺呷哺今天也只是一家普通的餐館,不可能被創投評為「二○一○中國最具投資價值的企業」。

賀光啟發現,北京除了國營大飯店就是路邊攤,標準「天子與乞丐」的兩極消費市場,而日益興起的上班白領在外用餐市場,卻沒有受到重視。此時,他想到日本流行的一人一鍋,傳到台灣演化為吧台火鍋模式。

為什麼不用吧台式的座位,讓顧客圍著吧台用餐,然後透過中央廚房統一供應原料,吧台只需要一到二名服務人員?

有了想法,還要有辦法。現在大家都在「傳說」:魏家兄弟在火車上吃泡麵而興起做康師傅方便麵,但事實上,統一在大陸設方便麵廠的時間比康師傅更早。

在遍地都是火鍋的北京開火鍋店,賀光啟後來說,他的定位其實是做「速食」,而不是「火鍋」。

這是因為賀光啟從一開始就專注做「標準化」的準備,有大陸媒體日前還形容賀光啟是「把做珠寶的經驗用來做火鍋」。

把雞蛋當鑽石分類

賀光啟做珠寶業時對寶石的要求,和做火鍋業時對食材的要求,嚴格程度一致。一家珠寶廠至少有幾十家供應商,首先就要分出長期還是短期供貨;其次寶石做成首飾、戒指以及不規則物品等也要分類;而各種運輸車、貨箱進出的庫存管理都要寫清楚。

賀光啟常告訴員工:一斤雞蛋有大有小,可能是九顆或八顆,如果現在不分清楚,未來顧客就會嫌鄰座的雞蛋比他大;大白菜有七、八種,產地、土壤不同,未來店開多了,肯定不能挑選量產不好的;香菜葉多寬會決定碎末有多細;馬鈴薯大小不一樣,切片大小就不一樣。

為了統一食材的規格、建立生產履歷,在一九九八年正式開店前,賀光啟和創業伙伴整整花了兩年的時間。他的伙伴說:「菜、肉、筷子、餐巾紙、鍋碗瓢盆和生產設備都準備好了,但是沒有店,營業執照還沒批下來。」從一九九六年開始,賀光啟就決定「有進無退」,後台支援系統沒有做好絕不開張。

目前,全大陸己有三百個負責供應呷哺呷哺食材的農村供銷社,而且呷哺呷哺的物流能做到採收後五個小時內,以定溫「冷鏈」送進中央廚房。

十年磨一劍 

賀光啟曾表示,在每個城市要比肯德基多開一家店,但他也承認中國速食的「標準化」真的不好做。像肯德基做一個漢堡只要五分鐘,但是五分鐘對中餐來說,下不好一碗麵,蒸不好一個饅頭。

一九九八年,賀光啟在北京西單的明珠大廈開了第一家店,很長的時間內,生意並無起色,迫使他必須用原來庫存的飾品做銷售,推出吃三十元火鍋就送等值的戒指、項鏈。在二○○三年之前,呷哺呷哺每年只開一到兩家店,二○○三年SARS後,基於衛生考量,一人一鍋大行其道,此時呷哺呷哺的總店面也不過二十多家。

二○○八年英聯入資時,也只有四十多家店。二○一○年下半年才快速展店,曾有一天開張三到四家的紀錄,到今(二○一一)年底預計將開到兩百六十家。能如此快速展店全要歸功於前十年所建立的後台支援系統。

從一九九八到二○○八年,整整十年的時間,賀光啟才打造出今天的局面。因此,要他總結成功原因時,他只有「決心」兩字。

賀光啟說:「台商到中國創品牌,都是做做看,一遇挫折就撤。」也許這就是台商品牌在大陸「少見」的根本原因。 █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