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台灣競爭力躍升背後的意義 文╱林建甫(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彭思遠(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助理研究員)《交流雜誌100年8月號第118期(歷史資料)》

在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發布的「二○一一年世界競爭力排名」報告中,全球受評比五十九個主要國家中,我國排名第六,是繼去年大幅成長十五名之後,歷年來最佳的表現。在亞洲僅次於香港與新加坡,遠勝於南韓的第二十二名以及日本的第二十六名;在人口兩千萬人以上的經濟體中,台灣總排名表現僅次於美國。

這個全球注目的評比,已經普遍為世人所接受。此次的競爭力排名訊息,無疑肯定了馬總統就職三週年的政績,但評比亦指出台灣競爭力不足之處,提供政府改進的方向。

台灣全球競爭力排名上升的分析

IMD評比項目分成「經濟表現」、「基礎建設」、「企業效能」、「政府效能」等四大部分。不僅涵蓋各項統計數據,同時亦向受評國家的外國企業進行問卷調查。由於這些外資企業對於該國的經濟發展、投資環境、政府法規等均有深入評析,能最直接反應該國的經濟、投資、制度等競爭力因素,因此涵蓋一國主、客觀比較的IMD競爭力指標,向來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整體而言,IMD的評比,凡是越開放、對競爭環境越有利、表現越強的,分數就越高;越保守、越保護、有害於競爭環境的,得分就越低。

經濟表現

以「經濟表現」來說,這次排名躍居第八,繼去年跳升第十一名後再進步三名。其中,不僅是台灣經濟去年表現亮眼,經濟成長率一○‧八八%,創下二十三年來的最高紀錄,三四‧八%的商品出口成長率居全球第四名,服務出口成長率亦名列前五強。

另一方面,在ECFA簽署之後,國際企業更是看好台灣經濟的發展潛力,才使台灣能在經濟表現評比排名大幅上升。充分反映近幾年來,政府政策得宜,加上兩岸經濟事務正常化、台灣人辛勤努力地工作,造就我國經濟的強勁復甦。不過在對外證券投資、外資投資國內證券、服務業外移疑慮、就業成長等細項都在十多名,這部分政府仍有進步空間。

企業效能

在「企業效能」的部分,雖一度受到鎖國政策、金融海嘯等影響,自二○○六年起,逐年滑落降至二○○九年第二十二名。但在金融海嘯後,企業效能已快速的反彈,二○一○年大幅躍升至第三名,今年則維持相同名次。

長期以來,台灣中小企業的靈活度與彈性是我國競爭力的主要來源,尤其是企業應變力、證券市場功能、製造業單位勞動成本、銀行金融資產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率等,都居前幾名。「企業效能」向來是我國最具競爭優勢的項目,且在政府持續的努力下,台灣「企業效能」已回到過去的優良競爭水準。

基礎建設

以「基礎建設」來看,居第十六名。這是繼去年上升六名後再上升一名,但排名始終沒有太大的進步。細項的基本建設,進步三名,但技術、科學建設、醫療環境及教育等排名都退步一點點。值得注意的是高等教育、高科技產品占出口比率、R&D(研發)人口比率、固網寬頻費率等指標我國表現突出,但與環保相關的各項指標,如再生能源使用、二氧化碳排放、能源使用密度與氣候變遷政策等,則還有進步的空間。

政府效能

與政府施政最直接相關的「政府效能」,排名卻由去年的第六名倒退到第十,但與過去都在二十名上下相較,第十名已經是有史以來的次佳水準。仔細看五項次指標,僅「法規體制」改善,「財政情勢」退步七名最多,「財政政策」、「企業法規」與「社會架構」三項次指標,分別較二○一○年下滑一、四、六名。

經建會表示,「公股影響企業活動」細項指標由十二名降到三十五名,以及「官僚行政影響企業活動」由第八名降到第二十名,點出政府應減少官僚單位對企業活動的干預,例如緩漲油價、政府介入公營行庫整併等,應多尊重市場與民營化潮流。此外,勞動市場彈性、女性地位、外人投資國內限制及未來兩年財政改善遠景,這些都是四十幾名,均還有相當的改進空間,適切地提示了政府提升效能的方向。另消費稅率、外債、外匯存底、稅收占GDP比率、公司稅等指標表現,則維持過去水準。  

兩岸開放提升競爭力

綜上四項指標的分析,不難發現我國競爭力排名這兩年的大幅進步,主要來自於「經濟表現」、「企業效能」與「政府效能」這三項指標的提升。除台灣本身早已經具備厚實的基礎與潛力,在邏輯上,一定是競爭力因素產生了巨大的改變,否則一國的競爭力排名不可能會有如此跳躍性的進步。

有些評論將近年我國競爭力排名大幅變動,歸因於二○○九年金融海嘯對我國的劇烈衝擊與經濟快速回復的韌性。但金融海嘯的衝擊是全球性的,歐美等多國受傷程度遠比台灣深,理論上競爭力下滑幅度應該比我國多,為何當年我國競爭力還會跌到二十名之外。且觀察美國、香港與新加坡這三個國家的表現,不論是太平盛世,還是百年不遇的經濟危機,三國的競爭力都能力保前三強。顯然金融海嘯後並不是我國競爭力排名劇烈變動的主要因素。

若不是金融海嘯,那麼過去三年來台灣來最大的改變是什麼呢?答案很清楚,就是ECFA的簽署。

過去,台灣企業長期以來受到法規、政治等限制,於國際貿易競爭環境中始終處於劣勢,難以跟其他國家做競爭。近三年政府意識到了企業環境的惡劣,一方面致力於鬆綁各項法規,例如公司法修法、產創條例立法、營所稅調降、贈遺稅調降等,為國際競爭打下深厚基礎。

另一方面,兩岸經濟合作政策的推動,奠定企業未來在大陸的市場利基,強化在國際的競爭力。ECFA的簽署,讓我國由邊緣化封閉的經濟體走向國際貿易合作的舞台,打開我國經貿大門。經建會副主委胡仲英表示:「因為ECFA的簽署,使得兩岸貿易更加穩定,同時因為關稅稅率的下修及零關稅,使得台灣的出口競爭力及獲益率提升。另外兩岸關係和緩之後,陸客到台灣旅遊大幅增加,去年有一百五十萬到一百六十萬,約占全部觀光客的四分之一,對於台灣的民間消費以及就業有相當的幫助。」顯示ECFA的簽署促進我國經濟由外而內的升級與轉型。

同時,ECFA的簽署暗示兩岸政治關係未來穩定和平發展的趨勢,徹底擺脫過去兩岸關係緊張的氣氛,破除台灣麻煩製造者的形象,提升國際企業投資台灣的意願,無形中再度強化我國競爭力。ECFA的簽署不僅具體改善我國經貿基本面,更緩解兩岸政治的不確定性,提升全球對台灣的信心。

競爭力提升源自於正確的政策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ECFA的簽署是台灣競爭力躍進的主要推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Kydland與Prescott曾說過,政府的政策與國家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必須要有一致性,才不致讓民間部門的決策無所適從。政策的不一致性,除會阻礙未來政策的推行外,也將有損政府效能。ECFA簽署的落實,就是政府引導、輔助經濟發展的最佳例證。

此外,我國政府對於提升國際競爭力不遺餘力,在二○○九年IMD公布台灣競爭力大幅下跌至二十三名時,政府馬上就成立了「國際評比專案小組」,由經建會主委負責召集檢討,從表現不佳的指標著手,擬定改進競爭力具體對策。去年跳升至第八名、今年再上升二名,成效果然不俗,顯示政府確實努力提升我國整體競爭力。

此次IMD全球競爭力排名創下佳績,固然值得高興,但其中幾項細項指標仍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期待政府能匡正這些缺失,將台灣打造成更適合投資與居住的環境,進一步推升我們的競爭力排名。

面對未來的挑戰,ECFA簽署之後,政策之推動除了必須重視台灣,更要立足兩岸、放眼全球。我國打造黃金十年的經濟戰略,包含愛台十二項建設、六大新興產業、四大新型智慧型產業等政策,不僅重視提升國內基礎建設,其中六大新興產業與中國大陸提出的「十二五規劃」中的七大新興產業,二者之間有許多共同重點,未來可以相互合作。透過兩岸產業分工,打造完整產業聚落,共同走向世界。

最後,我國是一小型開放經濟體系,對外經貿關係的優劣,深深影響台灣的國際競爭力。如今在全球化的浪潮席捲下,未來競爭力的提升必須更加著重國際化與全球佈局與分工,與當前我國「走出去」的政策思維不謀而合,政府正確的政策指引台灣競爭力的提升,結合民間企業向來具有的強勁韌性與靈活的應變能力,必能永續維持我國高度的國際競爭力。 █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