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網誌社群魅力 兩岸無法擋 文/曾秋英《交流雜誌100年8月號第118期(歷史資料)》

兩岸開放交流以來,雙方交流的管道愈加多元,隨著中國大陸網路的逐漸普及,網路交流更成為主要的交流方式。

近幾年,大陸的網民人數快速增加。根據統計,二○○八年大陸的網民人數才剛破億,約占總人口的十三分之一;才經過短短三年,網友人數大幅成長逾四倍。據新華社報導,截至今年三月底,中國大陸的網友人數已達四‧七七億人,也就是每三人當中,就有一人有上網習慣。網路的普及,也對大陸的社會、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造成巨大影響。

大陸網友使用網路,並非侷限於蒐集資料,他們更重視「交流溝通」,並且愈來愈習慣透過網路發表個人意見,讓網路成為另一個展現個人特色的平台。

總部位於美國紐約的「世界經濟論壇」,今(二○一一)年四月發布「二○一○—二○一一全球信息技術(IT)報告」指出,大陸網友在網路上發言的頻率居於世界之冠。根據調查,針對「是否每天或每週都會在網路上發言」的問題,有高達四五%受訪大陸網民的答案,都是「肯定」,比例遠高於第二名巴西的三五%。

在此情況下,不止過去傳統的書信被快速便捷的電子郵件(email)取而代之,部落格(blog)、微網誌(Micro-blogging),甚至是社群網站(Social Network Service, SNS)等,更成為兩岸時下最「夯」的交流溝通管道。

社群網路 拓展人際社交圈

網路使用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網路的「沾黏度」愈來愈高,具備「分享、互動、關係」連結的社群網站,不但能藉由個人訊息的分享,找尋志同道合的朋友,更能透過資訊串連及分享,進一步拓展人際社交圈,影響力無遠弗屆。

部落格可說是社群網路的開端,使用者可藉由文字、照片、影片等資訊,抒發個人心情,甚至針對時事進行評論,不但沒有字數限制,使用者還可將發布內容分門別類,營造個人的小天地。

隨著網頁技術和網路頻寬的不斷擴增,社群網站可以提供的檔案形式愈來愈廣,「即時」更成了網友的優先選擇。於是沒有分類、有字數限制的「微網誌」開始興起,網友可以像使用通訊軟體一樣,隨時更新自己的狀態、心情,朋友也可以立刻回應,「即時」與「互動」成了微網誌最吸睛的亮點。

Facebook(臉書)、人人網(renren)

成立於二○○四年的臉書,最初是以學生族群作為使用對象,之後不同階層、不同領域及不同年齡的使用者先後加入。根據統計,臉書的註冊人數已破六億人次,成為全球使用人數最多的社群網站。

臉書使用者可利用「塗鴉牆」,分享文字、影像、圖片,還可邀請生活周遭認識的朋友加入好友名單,同時提供多樣的網路小遊戲與心理測驗,增加網站的趣味性。使用者也可分享心理測驗結果,進一步拉近使用者彼此的社交距離。
正因臉書的使用者快速增加,在網路使用依舊受限的大陸,早將其列為封鎖對象,類似臉書功能的「人人網」、「開心網」迅速卡位,成為「大陸人的臉書」。

根據人人網今年首季財報,截至今年三月底,人人網的註冊用戶數已達一‧一七億人,今年以來,平均每月新增兩百萬用戶。憑藉著大陸龐大的用戶市場,今年五月,人人網已在美國上市。

Twitter(推特)

二○○六年成立的推特,目前雖然並無中文介面,但限制每次發文上限只有一百四十個英文字,便捷的使用方式,讓網站甫推出就大受網友青睞。推特不僅限於張貼文字,同樣也可附上相關的影片或圖片,具備即時傳達效果。

推特之所以有發文字數限制,是因為網站最初的發想就是以「狀態更新」為主,有別於部落格「落落長」的文章,推特的使用者可用口語、簡短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心情。且在推特發文,往往可以獲得快速回應。因為回應發文內容的使用者,並不限於原先名單中的親友,因此可透過連結其他人的社會網絡,構成一個更大的網路社交圈。

Plurk(噗浪)

和其他社群交流網站相比,二○○八年才正式上線的噗浪算是相當年輕。噗浪同樣設有一百四十個中英文上限的發文限制,不過在噗浪發文並非每個使用者皆可見到,必須要成為對方的「粉絲」或是「好友」才能看到並且回應。使用者可以依照自己的使用需求,設定隱私權限。

噗浪和其他的微網誌最大不同,就是以「時間軸」的方式呈現發文,且為了吸引使用者踴躍發言,還設計一種隨著發文、上站次數與交友情形增減的數值「Karma」(卡馬值),卡馬愈高,使用者可用的功能愈多,增加網友的使用度。

不過推特和噗浪在大陸市場的命運,也和臉書一樣被列為「拒絕往來戶」;同時和「人人網」一樣,衍生出另一個「具備中國特色」微網誌,「微博」因此誕生。

新浪微博

微博的使用方式和推特相似,同樣有發文一百四十個字的上限。二○○九年八月才成立的新浪微博,到今年三月初的短短二十個月內,其用戶數已經突破一‧二億人,預計今年底將超越二億人。

如果你以為在用微博的都是大陸網友,那就大錯特錯了。微博使用者之所以增長的如此之快,除了可透過行動通訊上線隨時更新狀態,最大的原因,就是透過「名人認證」的加持,吸引網友點閱關注。其中兩岸藝人的微博,可說是最受粉絲關注的一群。

綜觀微博粉絲數排行榜,榜上前幾名幾乎都是藝人,其粉絲數量都在五百多萬到五百萬之間,以藝人小S來說,其粉絲數量就將近九百萬人,幾乎是台灣一半的人口!若再加上「二級粉絲」,也就是「粉絲的粉絲」,加乘效果至少數十倍。龐大的傳遞效應,也讓微博的磁吸效應更加強大。

今年三月大陸全國人大、政協的「兩會」期間,在硬梆梆的政治議題外,大陸媒體最關注的就是那些趕時髦、開設微博的官員們。香港鳳凰電視台主持人、大陸政協委員楊瀾更坦言自己是個「微博控」,每天固定要「織圍脖」(圍脖意指圍巾,因與微博同音,織圍脖成為上微博的暱稱)。

浙江海寧的官員甚至還想出了更妙的點子,將紙本的公文電子化,化身「微博公文」。不但加速公文審批速度,讓官方辦事過程更加透明化,每則短短一百四十個的訊息,還省去了公文中逢迎拍馬的繁文縟節。不論成功與否,都引起社會熱議。

瞄準微博低成本、傳播快的優勢,中資或外資企業也紛紛開設微博。中信銀行北京分行辦公室主任光文蘭就說,就算在相對便宜的網路上打廣告,在入口網站按照點擊數收費,「五十萬元人民幣一天就沒了」;至於傳統的戶外大型看板,一年花上千萬元人民幣也是常事,傳播效果還不見得比網路好。

兩岸深化交流 網誌建大功

隨著網誌等社群網路的普及,兩岸交流也不再侷限於過去單方面的官方言論,愈來愈多元且深化。

二○一○年美國時代周刊票選「全球最具影響力一百人」,來自上海的作家韓寒,最終以將近九十萬票,名列網路投票排名第二,那年他才二十八歲。

事實上,早在韓寒奪得此項殊榮前,不少台灣網友已透過韓寒的部落格,瞭解大陸社會的現況。生於一般家庭的韓寒,早在高中時期就展露文才。他在高二時出版的首部小說「三重門」,至今不但銷量逾兩百萬冊,更入選為大陸「改革開放三十年最具影響力的三百本書」之一。

韓寒對於大陸社會基層面向有其獨到的觀察力,點出中國大陸快速經濟起飛下,底層人們寫實的另一面。他的文字魅力之大,讓他的部落格點閱率一直居高不下,成為大陸知名度最高的意見領袖以及青年偶像,甚至還在台灣出現了「韓寒現象」。

除了韓寒,另一個北京女孩的部落格,也同樣引爆兩岸網友關注。

去年八月,一位二十五歲的北京女孩趙星,隻身一人背著十公斤的行囊,到台灣旅行。趙星的旅程全台走透透,從台北的故宮,到中部的日月潭、 阿里山,再逛到南方熱情的高雄。

趙星說,出發之前不少周遭親友都叮囑她一定要注意安全,因為台灣人「很壞」。但來到台灣後,趙星對於台灣的友善,印象特別深刻,發現台灣人「很願意幫助人」,讓她的旅程多了許多意外的驚喜。而高雄港灣的美,更讓趙星難忘。許多大陸年輕人經由趙星的眼更認識台灣,而趙星筆下的高雄,也讓不少台灣人驚嘆:「原來高雄這麼美!」

隨著陸客來台自由行六月底正式上路,不少大陸背包客也打算跟進趙星的腳步,親身感受台灣的景致風光與文化。藉由網誌和微網誌的交流,兩岸的溝通勢必愈加熱絡,過去因不熟識而產生的誤會,也將愈來愈少。 █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