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大陸「723動車事件」及其影響 文/張弘遠(致理技術學院國際貿易系副教授)《交流雜誌100年10月號第119期(歷史資料)》

由於經濟發展所衍生的需求,近年來北京當局積極推動鐵路建設,每年大概以近七千億元(人民幣)的金額投入,使得城際列車、高速鐵路等項目不斷地在各地破土動工。一方面對整個中國大陸的交通運籌及空間連結產生了正面影響,另外一方面,伴隨著鐵路建設所投入的建設資金也產生了刺激成長的外溢效果,這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時期,讓鐵路基礎建設成為帶動大陸經濟成長的重要因素。

然而在鐵路建設的成就背後,是否擁有相配套的經營管理機制?這也讓大陸民眾有所擔憂,主要因為鐵道部長期以來的紀錄不良。例如二○一○年滬昆鐵路列車脫軌事件、二○○八年膠濟鐵路對撞事件等等,鐵路建設的高速發展伴隨著民眾的高度不安,而這也正是理解本文的重要背景。

本文主要探討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三日,浙江省溫州市所發生的一起高鐵追撞意外(後以「723動車事件」稱之),何以會引發大陸社會與政治的不安,進而成為一個政治危機。

事故發生原因民眾多所質疑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三日晚間,開通不到一個月的中國高鐵甬溫線,四時三十六分由北京開往福州的D301次列車,於八時二十七分行駛至溫州市雙嶼路段時,與杭州開往福州的D3115次列車發生追撞,造成D301次列車三節車廂墜落橋下,另一節車廂則懸掛半空,整起事件造成旅客三十五人死亡,傷者則高達一百九十二人。

對於本起事件,多數民眾覺得不解,新興的中國大陸高鐵事業,理當擁有最先進之管理技術與水平,但為何會導致此一事件的發生並釀成嚴重死傷?整理相關資訊後,對此的解釋大致如下:

首先,天氣不佳導致機械裝置故障造成本次意外。事發當晚,溫州一直處於雷雨交加的天氣,但「雷擊造成設備故障」這樣的解釋,似乎無法使民眾接受並停止對事故原因的討論。因為,鐵路運輸從一般電力機車到高級動車,都裝有可測定列車速度、位置定位與緊急迴避的安全系統。這些安全機制,理當針對異常氣候所可能產生的危險因素加以考慮並防範,倘若一個雷擊就會導致儀器故障,那麼整個系統的安全性則令人擔憂。

其次,人為疏失。列車管理除了依賴儀器之外,同時也有人為操作的部分,那麼,在列車行進中應發出行駛指令、避免危險發生的調度中心,在事故發生前,難道沒能即時察覺異狀並作出判斷?根據媒體的調查,前車次動車的確收到管制中心的通知而降低進站車速,但後車次動車在收到通知後卻未減速。管理中心也缺乏「防呆機制」的設計,沒有進一步管制作為,進而導致慘劇的發生。這個事實,足以證明人為疏失的存在。

最後,人謀不臧。無論是機械故障或是人為疏失,都顯示出大陸鐵路部門,在制度設計、機械採購或人員訓練上存有明顯瑕疵。過去民眾對於鐵路部門的表現便多有質疑,如今「723動車事件」,更顯示鐵道部管理能力的確出現問題。

危機處理失當

從目前大陸媒體的報導來看,管理人員的意外疏失已被認定為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相關的官員也紛紛遭受懲處。不過,「723動車事件」之所以從一起意外事故而成為政治風暴,除了上述原因令民眾不滿外,更重要的是有關方面後續處理的失當。

在這次事件中,大陸鐵道部的表現足以當作危機管理與公共關係處理的反面教材。首先,在災難現場的救災作為上調度失當,在尚未確定乘客安危狀況下,竟貿然將車體移動;其次,在第一時間,鐵道部試圖大事化小,例如在八月十二日,其把責任歸咎於設備設計有缺陷,認定事故發生的原因為信號系統遭雷擊後而發生故障。但在八月十六日,鐵道部在網站發表報告卻又改口承認,事故發生的真正原因是上層管理有漏洞,對高速鐵路建設的管理不合格,部分單位施工安全意識不強,施工作業制度沒有認真的執行。

鐵道部沒有在事故發生初期,便有效進行救災並提供外界足以信服的解釋,再加上對於罹難者的撫卹作為不當,使得民怨爆發。大陸國務院必須一方面透過溫家寶總理進行安撫,另一方面在鐵道部的調查之外,另外組成獨立的事故調查小組來進行調查。

公關與管理能力不足

綜觀大陸媒體所作的觀察,本次意外主要源自於雷擊影響控制系統的正常運作,進而轉由人工調度。但由於兩輛列車所得到的資訊不同,故導致後車追撞的事故發生。然而這個部分只是意外的起因,整個「723動車事件」還另外衍生一個問題:鐵道部公關處理的能力。

為何單一交通意外引發大眾嘩然,主要原因是大陸鐵道部公關處理的能力不足。首先,鐵道部發言人王勇平的不當發言;其次,鐵道部對於外界疑問避重就輕,引發民眾對於事實真相的探查與不滿;最後,近年來大陸鐵路意外事件頻傳,鐵道部管理能力受到外界質疑。

鐵道部的管理方式與服務態度早就為外界詬病,在計畫經濟時期,鐵道運輸的狀況關係著整體經濟計畫能否順利運行,即便是改革開放之後,鐵道運輸仍肩負著大眾交通的重責,如:每年春運便關係著億萬人潮能否順利返鄉。也因為鐵道部角色重要,進而使其權力越來越大,而趨近於封閉的組織生態更讓其成為一個獨立王國,組織運作與經營策略幾近黑箱作業。

此外,更令人不安的是,北京當局似乎對於鐵道部「投鼠忌器」。例如:二○○四年鐵道部武漢分局副局長劉志祥(鐵道部部長劉志軍之弟)因受賄與刑事案件受審,由於此一案件之特殊性,當時外界普遍認為中共中央將會對鐵道部展開整頓,然而當時鐵道部卻逆勢操作,展開政治運作與遊說工作,使得此一事件被低調處理。直到二○一一年二月,劉志軍部長才因為另外一起貪瀆案而被免職。僅此,便足以顯示鐵道部的權力及影響力。

鐵道部為中央級的政府機構,擁有豐厚的經濟資源且政治影響力強,再加上組織生態保守及決策封閉,這樣的組織特徵使其在這次危機處理時呈現過於主觀的回應,嚴重違反公共關係的管理原則。

例如事件發生後,鐵道部的新聞記者招待會本應當是進行說明事件、安撫家屬、提出後續作為,以此來化解民眾的不安與不滿。然而發言人王勇平在面對媒體的提問時,卻表現出傲慢的態度與挑釁的發言,此舉透過網路與媒體,讓全大陸民眾為之嘩然。此外,在事件處理上,當事故現場尚未進行完整勘驗且救災仍在持續時,斷然採取清理現場作業程序,卻赫然發現尚有兩歲女孩倖存。此一「奇蹟」,更顯示鐵道部救災與事故處理程序之草率。

鐵路建設高速擴張背後的隱憂

傲慢與草率的公家機關,手中卻掌管大陸最大的運輸事業;貪瀆的主管與封閉的組織文化,卻左右著民眾交通的安全。種種的矛盾都將民眾帶領到一個問題:鐵道部所主導的大陸鐵路建設究竟實際的發展如何?

一般估計,鐵道部總負債高達兩兆人民幣,大陸鐵路事業似乎已陷入財務的泥沼,一方面是經營層面出現問題,另外一方面則是大肆舉債建設的結果。顯然,導致鉅額負債的原因,與大陸整體國家財政擴張政策密切相關。

換言之,大陸國家總體政策給予鐵道部推動高速建設的機會,鐵道部自然也樂於把握此一契機。這種快速的擴張雖使得大陸鐵路運輸能力成長,但更重要的問題是:鐵道部整體的管理能力是否亦能同步發展?民眾關切此一議題的同時,「723動車事件」的發生,印證這個夢靨的存在。

從社會案件演變成政治事件

「723動車事件」的政治影響有三:第一、大陸鐵道部的官僚作風與顢頇的處理方式引發了民眾的不快;第二、政府對於鐵道部管理效能不彰並縱容其專斷,引發民眾不滿;最後,高速鐵路所遭遇的問題直接影射了大陸快速發展可能遭遇的潛在危機,而危機出現後卻發現政府應對無方,此時便引發了民眾的不安。

社會對「723動車事件」的不滿直接衝擊到政府,不穩定的情緒讓民眾開始抨擊政府的舉措。為了避免事態激化,溫家寶承諾查明事故原因、追究人員責任之外,中宣部還對相關新聞報導做出直接的指示與管制。

從「723動車事件」的觀察可發現,當前大陸政治運作的問題之所在。在黨管一切的國家體制下,大陸政府必須要為大大小小的事情負起完全的責任,然而在快速現代化的過程,無論是從大政方針或是停車用水,政府要管的事物越來越多,但是能否管得面面俱到?管得大家心悅誠服?這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

更重要的是,一但管理不當,所引起的反彈最終都會作用到政府身上。今天,中國大陸所面臨的正是這種現代化的危機,但其國家體制的設計卻不利於回應此一發展的趨勢。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看到一起交通意外事故,最後卻差點成為嚴重的政治風暴。倘若政治改革的進程延宕,類似的情節或許未來仍會持續上演。 █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