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台日投資協議的政經意涵 文╱蔡增家(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亞太所長)《交流雜誌100年12月號第120期(歷史資料)》

喧騰多時的「台日投資協議」,終於在今年(二○一一)九月二十二日,由外交部亞東關係協會彭榮次會長與才上任的日本交流協會大橋光夫會長,代表兩國政府於台北正式簽署。「台日投資協議」的簽訂,不但是一九七二年台日斷交以來,台日關係最重要的進展,同時也代表著雙方關係正式進入了另一個新的里程碑。
從二次戰後以來,日本一直是台灣最重要的經濟夥伴,也是台灣企業最主要的技術來源。台日簽署投資協議,本來就有助於雙方經濟合作的制度化。因此,從一九九○年代李登輝執政時期,政府便積極想要與日本簽署投資協議,期間雖然歷經了民進黨執政八年,但是日本方面卻受限於一九七二年體制的框架約束,而遲遲沒有正面的回應。
日本政府選擇在此時與台灣簽署投資協議,代表著馬政府主政後兩岸關係和緩,讓日本勇於突破過去所設下的底線與框架。台日投資協議是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之後,第一個先進工業大國與我國簽署類FTA的經濟合作協議,可見兩岸所簽署的「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已經逐漸在國際上出現共伴的蝴蝶效應。

促成台日投資協議的因素

從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驗證看來,一個國家之所以會同意與另一個國家,簽署雙邊經濟合作協議或是自由貿易協定,不外乎有外環境的改變、內環境的驅動以及經濟利益的最大化三項因素,這三項因素是缺一不可的。對日本來說,這幾年東亞區域安全最重要的改變是兩岸關係的緩和;今年311大地震所產生複合式災害,對其國內產業產生的重大影響,則是日本國內環境最重要的衝擊;而長達二十年的經濟衰退,使擴大海外市場成為日本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最重要目標。以下,便分別針對這三個面向加以分析:
首先,外在環境的改變方面:在過去兩岸關係緊張的情勢下,台灣政府常常能夠希望聯日抗中,而日本保守的右派政權也希望利用台灣成為對抗大陸的重要棋子。在過去這種對抗的氛圍下,台日關係的好壞常常取決於中日關係的對抗與合作,這也讓日本的對台政策受到大陸的壓力,而侷限在一九七二年體制的框架下遲遲無法突破。
但自從馬政府於二○○八年上台之後,便致力於兩岸關係的緩和,而二○○八年日本民主黨上台之後,也採取美日與中日等距外交政策,極力推動強化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兩岸關係緩和後,讓日本對台政策不再受到來自中國大陸的壓力,而更能依據自己本身的國家利益,這讓日本更能勇於突破過去的對台政策底線,進而改變對台政策。由此可見,兩岸關係緩和,是日本願意與台灣簽署投資協議的重要關鍵。
其次,內在環境的驅動方面:從過去以來,日本政府對於高科技的關鍵性技術一直不鼓勵外移,以避免這些關鍵性技術被它國所複製。但是在今年年初發生311東日本大地震之後,卻讓日本高科技產業鏈及汽車產業鏈出現前所未有的斷鏈事件,這讓日本的企業蒙受相當大的損失,對衰退中的日本經濟更是雪上加霜。因此,為了避免今後日本國內發生重大天災,而重蹈產業斷鏈的覆轍,日本政府便從今年五月開始啟動「Japan Plus 1」(日本加一)的政策。
這項政策最主要的用意,就是對於日本擁有關鍵技術的廠商,希望它們除了在國內設廠之外,也希望它們也能在海外同樣複製一個廠,當日本國內發生重大天然災害時,海外的廠能夠順利運作,以避免再度發生產業斷鏈事件。日本政府認為台日民間交流密切,台灣發展高科技產業的成熟經驗,以及台灣擁有眾多高素質科技人才等因素,讓台灣成為日本廠商複製關鍵技術工廠的首要選擇地點。可見,311東日本大地震對日本產業的衝擊,成為驅動日本與台灣簽署投資協議的重要因素。
最後,在經濟利益的最大化方面:自從二○○○年之後,日本許多智庫開始鼓吹台日企業合作一起投資大陸市場,日本企業擁有關鍵技術,台灣企業擁有人脈及管理能力,台日企業具有相當大的互補性。但是,由於兩岸之間欠缺制度性的經濟合作協議,使得日本企業對於台日企業合作投資大陸市場躊躇不前。
去年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後,台灣成為外國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重要跳板。有鑑於日本企業近幾年在大陸市場投資並不順利,甚至逐漸被韓國企業大幅超前,使得日本企業對台日企業一起投資大陸市場興趣大增,在企業利益的驅動下,日本政府便開始構思搭ECFA的順風車。由此可見,追求企業經濟利益的最大化,乃是日本願意與台灣簽署投資協議的最大動力。

台日投資協議的政經意涵

了解日本政府願意與台灣簽署投資協議的背後因素,接下來則是要分析台日投資協議對於台灣與日本具有何種政經意涵?本文認為在政治層面,主要有台日關係的深化以及台日實質關係的提升;在經濟層面方面,則是台日經濟合作關係的制度化,以及填補日中台三邊經濟關係的缺口。
首先,在台日關係的深化方面:馬政府執政之後,為了強化對日關係,於二○○八年提出台日特別夥伴關係的概念,並將二○○九年訂為台日特別夥伴關係年。日本政府為了回應馬政府的對日政策,便於二○一○年提出台日合作關係備忘錄,提出十五項台日加強合作的具體項目,同時對於台日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問題,日本政府也希望以堆積木的方式逐步達成,而台日投資協議便是堆積木政策下的第一步。由此可見,台日投資協議是台日關係深化的具體實證。
其次,台日實質關係的提升方面:從馬政府上台之後,台日雙方陸續達成台灣在日本北海道札幌設立新的辦事處、台北松山機場與東京羽田機場對飛、台灣故宮文物到日本展覽、台灣與日本簽署青少年打工協議、旅日台籍人士的外僑居留證國籍從中國改為台灣,以及台日投資協議等重要協議。這些協議與合作友好關係都是過去歷任政府積極向日本爭取,但卻都無法達成的項目。可見,台日投資協議的簽署,是台日實質關係提升的重要里程碑。
第三,在台日經濟合作關係的制度化方面:從過去以來,台灣與日本的經濟關係雖然密切,但卻都只是侷限在個別企業的合作,欠缺政府間的全盤規劃與協商。台日投資協議簽署後,日本企業在台灣的投資享有與台灣企業同等的最惠國待遇,有助於日後雙方針對關稅、服務及人與貨物之流通等項目進行交涉,讓台灣成為日本企業「異地備援」的重要基地。由此可見,台日投資協議的簽署,是台日經濟合作關係更加制度化的重要基礎。
最後,在填補日中台三邊經濟關係的缺口方面:從二○○○年之後,大陸與日本在互惠性夥伴關係下簽署了許多相關的經濟合作協議,台灣也與大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這使得中日台三邊經濟關係當中,中日之間與兩岸都有各自的經濟協議。但是,台日間的相關經濟協議卻付之闕如,讓日中台三邊經濟關係出現重要缺口,而「台日投資協議」正是適時填補日中台三邊經濟關係缺口的最重要協定。

台日投資協議的示範效應

由此可見,「台日投資協議」對於台灣與日本,不論在政治層面或是經濟層面上,都是具有相當重要的意涵。不可諱言,對於台日經濟關係來說,「台日投資協議」是一個框架協議,才只是一個開始,並非台日經濟關係的全貌,就像只是一本書的序言,後續還需要台日兩方透過堆積木的方式,增訂相關的協議來加以落實。然而,有了這項協議,卻能夠對於台日企業有了制度化的保障,這將有助於今後雙方經濟關係的向上提升。
另一方面,「台日投資協議」是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之後,第一個與台灣簽署經濟合作協議的先進工業大國。這對於往後其他國家(例如新加坡與美國)與台灣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具有相當大的示範效應。由此可見,「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國際效應正在各國當中逐漸發酵,同時也達到當時我們簽署ECFA所想要達成「立足台灣、佈局亞洲、放眼全球」的最終政策目標。 █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