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兩岸產業合作展新局—第一屆兩岸產業合作論壇 文/經濟部工業局《交流雜誌100年12月號第120期(歷史資料)》

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產業合作工作小組」於本(一○○)年二月二十二日成立,由我方經濟部工業局及陸方發改委外資司為雙方洽談窗口,已於四月及八月舉行兩次工作小組會議。雙方對兩岸產業合作之願景、目標、範圍、工作小組職責與工作方式,以及共同舉辦兩岸產業合作論壇等達成共識,共識內容於十月二十日在天津舉行之第七次江陳會談中,成為共同意見。
「第一屆兩岸產業合作論壇」於第七次江陳會後一週,十月二十八至二十九日在大陸昆山瑞士大酒店舉辦,以「落實共識,展望未來,開創兩岸產業合作新局面」為主題,由經濟部黃重球次長及大陸發改委張曉強副主任為論壇共同召集人,主辦單位是兩岸經合會架構下之產業合作工作小組。
以往,兩岸間之研討會數目不少,但大多是雙方各自辦理或民間自行交流。本次的產業合作論壇是第一次由兩岸官方共同主辦,對於兩岸產業的合作具劃時代的意義。在ECFA簽署後,兩岸經貿交流將在制度化、透明化、自由化的架構下,邁向新的合作里程碑,讓兩岸經濟繁榮與合作發展更上層樓。

兩岸產業合作的契機

「產業合作」是兩岸合作的新契機,藉由兩岸產業的分工、優勢互補、技術與市場的合作,創造前瞻性產業的共同利益,邁向國際市場,繁榮兩岸經濟。藉由產業合作論壇之舉行,可擴大意見收集層次,由兩岸官、產、學、研代表共同參與討論,凝聚兩岸產業合作共識,加強兩岸產業交流和深化兩岸產業合作。
二十八日上午,論壇由台灣玉山科技協會李鍾熙理事長及大陸發改委外資司孔令龍司長擔任主持人,由論壇共同召集人經濟部黃重球次長及發改委張曉強副主任針對論壇主題發表演講。接著由我方的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張五岳所長、政治大學林祖嘉教授,及大陸宏觀經濟研究院胡春力研究員及張燕生研究員進行與談。
二十八日下午,進行三個分組議題討論,分別為「未來兩岸產業合作潛力領域及模式研究」、「如何透過產業合作帶動雙向投資」及「如何落實兩岸產業合作」,三個分組議題經討論形成之共同結論,於二十九日上午向大會報告。最後,再由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產業合作工作小組」雙方負責單位,經濟部工業局連錦漳副局長及發改委外資司劉洪寬副司長進行總結。

產業合作的努力方向

究竟兩岸產業合作的機會在何處?經濟部黃重球次長在論壇主題演講時,提到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來思考:
在製造業方面,過去意見主流皆在歐美國際大廠,兩岸產業皆較缺乏主導性的領先技術,也無法制訂標準,導致產品附加價值不高。而且,主要的市場都在歐美,因此兩岸產業缺乏主體性的研發,以代工製造導向的經營型態為主,不利市場的創新。
不過,情勢已有所轉變,全球經濟動能已逐漸從歐美市場轉移至新興市場,透過產業標準及產品規格的制訂,可以進一步掌握新興市場龐大的商機。尤其是大陸市場,因為兩岸產業分工完整,透過結合標準應用之技術創新及整合創新應用能力,更是商機無限。
在服務業方面,對於臺灣來說,服務業已占GDP七成,在經營實務及內涵精緻化方面有不錯的成績與表現,但受限於內需市場的規模,服務業的科技化與國際化成為未來的發展主軸。
對大陸而言,服務業目前僅占GDP四十三%,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如何加速從以工業為主轉型至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結構,兩岸服務業有很大的發展及合作的空間。
在新興產業方面,兩岸皆積極進行布局,如何結合雙方優勢相互合作,選擇重點領域,例如LED、電動車、綠色能源、智慧城市、雲端智慧、精密機械、物聯網、低溫物流等領域,避免重複投資,擴大經營綜效,打造多贏,應是未來努力的方向。
從產業發展脈絡觀察,在製造業方面,台灣廠商過去三十餘年在大陸的投資,與不斷精進的製造管理技術,不僅提供了大陸產業發展的動能,也為在地就業提供充分的條件。此外,在全球科技創新產業競爭中,台灣的高科技產業目前也居於關鍵地位。

產業優勢結合進軍國際市場

雖然,面臨全球經濟遲緩及激烈市場競爭的壓力,但未來可以透過雙方的優點,攜手共同開拓市場。這除了可以協助產業升級與轉型外,兩岸產業也可在全球市場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過去,台商在大陸投資或逐步地生產當地化,大多屬於加工貿易型態,主要是配合國際大廠或國際訂單,進行兩岸的分工。未來,應進一步探索在產業創新,與價值鏈對接合作的機會與模式,以雙邊互利優先鏈接,在產業鏈進行上中下游的整合,創造兩岸產業供應鏈策略夥伴。
因此,兩岸應合作促進雙方產業結構優質化,運用大陸市場優勢,結合台灣創新研發能量與靈活彈性的經管動能,創造互補雙贏的競爭優勢,共同開拓亞太及全球市場商機。期望透過這些合作與努力,能夠提高民眾的就業率,降低社會貧富差距,共同提升兩岸人民的生活水準。
此外,台灣重視兩岸產業的互利雙贏。大陸朝調結構、擴內需、自主創新邁進時,台灣可以是大陸最佳的策略夥伴。透過兩岸產業的合作,可以擴大支持勢力,以影響國際產業遊戲規則,共同進軍國際市場。

分組議題共同意見

在論壇三個分組議題探討中,有下列意見值得我們再深入探討及落實:
一、兩岸產業合作項目,除於第七次江陳會提出之五項先期合作項目(LED照明、無線城市、低溫物流、TFT—LCD和電動汽車)外,雙方共同建議產業合作下列潛力領域:綠色能源、雲計算、物聯網、智慧城市、醫療保健服務(包含醫療器材、生物醫藥)、文創產業、精密機械和支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二、應再強化兩岸產業合作規劃與協調機制,設立兩岸滾動式評估機制,從產業現況分析、合作模式、設立KPI機制(編按:KPI,即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關鍵績效指標,指衡量一個管理工作成效最重要的指標)等。
三、未來可以考慮的產業合作模式包括:(一)借鑑台灣經驗,配合大陸市場,合作發展服務應用模式;(二)兩岸進行上下游產業鏈價值分工,進軍全球市場,並切入新興產業;(三)台灣提供特定加值應用,大陸提供產業標準之建構平台,切入大陸市場。
四、兩岸現階段可以優先藉由共建品牌、新興產業項下的生產性服務業,以及以中小企業經營型態為主之相關投資方向,推動兩岸產業合作;另外,兩岸也應致力推動產業標準、新興產業之育成。
五、由招商引資轉為產業鏈分工互補合作關係,並強化產業試點。同時,共同優化投資環境,以產業合作帶動投資合作,促進兩岸投資均衡化發展。

兩岸官、產、學、研代表  紛紛獻言

經濟部工業局連錦漳副局長綜整兩天論壇與會代表發言如下:
一、近年來,兩岸產業合作已有相當的基礎與進展,為兩岸產業帶來很多正面的效益,但也須未雨綢繆克服可能衍生的問題。
二、兩岸產業合作不能自外於全球趨勢,其中特別值得重視的,第一是保護地球、重視節約能源及環境保護;第二是縮短貧富差距,提高就業率,改善當地的生活。這些趨勢,提供兩岸產業新的合作機會與議題,兩岸產業應共同掌握與面對。
三、兩岸在既有分工價值鏈體系下,彼此的供應鏈上的互補合作關係,在部分行業有競爭加劇的趨勢,主要還是兩岸未能掌握產業價值鏈兩端的關鍵技術及市場。不過,二○○八年金融海嘯後新興市場的出現,在新興產業及現代服務業等領域上,提供兩岸可以有更創新性的合作關係,希望經由產業鏈分工互補的合作努力,防止在部分行業過度競爭,促成兩岸產業雙贏,並為進軍全球市場奠定厚實基礎。
四、在中小企業方面,應共同合作來扶植中小企業,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帶動社會的創新和活力。

分工互補 共同繁榮

兩岸產業經過多年單打獨鬥後,希望藉由這個產業合作論壇這個平台,不僅找到雙方最重要的產業策略夥伴,也能攜手共同成就「偉大的事業」。兩岸應立基於產業分工,發揮互補優勢,促進兩岸產業的升級轉型,培育兩岸產業新的競爭優勢。事實上,也唯有有效運用兩岸產業的互補優勢進行分工,兩岸產業的合作才能具體落實,兩岸的經濟也才有機會共存共榮! █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