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在商言商 漸成中共對台主調 文/蕭遠松(資深媒體人)《交流雜誌100年12月號第120期(歷史資料)》

明年就是鄧小平南巡、大陸全面對外開放二十周年,同時也是台商大舉西進二十周年,這二十年絕對不只是「時間上的偶然」!

在這二十年中,兩岸經貿關係由隔絕走向緊密;到大陸二度創業的台商由年輕到老,接班成為大問題。特別是中共的對台經貿政策也出現重大轉折,隨著台灣經濟對大陸的依賴加深,中共對台的「讓利說」也轉向「對等說」。唯一的例外,是基於統戰需要,中共加強對台灣農民、基層勞工「讓利」,希望讓兩岸經貿交流的成果,被更廣大的台灣民眾分享到。

中共對台經貿政策轉折

中共對台經貿由「讓利」轉向「對等開放」,最近的事證是十一月初在杭州召開的兩岸經合會。陸方首席代表蔣耀平表明陸方協商立場是「互利雙贏,彼此照顧對方」的原則;陸方經合會召集人、海協會副會長鄭立中也呼籲我方「以同理心照顧彼此」。
這種政策態度的大變化可不是媒體的「捕風捉影」。就像雖然今年一到五月,台灣出口大陸商品達五百二十五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但另一方面,今年前五個月,韓國產品在大陸的市占率已高達九.二%,相反的,台灣產品的市占率卻由去年的八.六%跌到七.五%,再創歷史新低。
外貿協會董事長王志剛因此提出警告:「一旦大陸市占率下滑至五%以下,則台灣產品將永無翻身之地。」韓國原先強烈擔心的「CHIWAN」現象並未發生,這是因為大陸極力保護本地產業,不願對台商進一步讓利。
先前,海基會曾組織媒體參訪團,到南部參訪ECFA「受益廠商」。最後一站來到台南奇美集團總部,奇美集團董事長廖錦祥向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表示,ECFA表徵兩岸經濟合作,創造該公司在兩岸良好穩定的經營環境。然而,廖董事長也表示,奇美集團仍然面臨經營壓力,有待政府協助。
奇美集團旗下最大的石化及面板事業,幾乎沒有因為ECFA而有重大獲利。雖然,奇美外銷大陸的化工產品有二十三%被列入早收清單,但這些產品全都是大陸業者低價競爭的強項,至於奇美稱霸全球的ABS、PS,則全被排除於早收清單外。
還有,奇美、友達等廠商力爭的液晶面板,大陸不但沒有調降關稅,甚至在今年大陸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召開的廠商會議中,大陸面板廠全部主張將目前的電視用面板關稅,由目前的三至五%,調高到八到一○% ,會中唯一反對調高關稅的業者只有友達和奇美。
全球面板廠現在雖然都大虧,但是韓廠背後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加上韓圜貶值,因此在全球的市占率不斷提高。而且,除了大陸之外,韓國面板在各國的市占率幾乎都是第一。
廖錦祥擔心,ECFA後續的貨品貿易協商進度緩慢,而中韓自由貿易協定談判順利,如果明年年底中韓實施自貿協定,形成韓國面板進口大陸零關稅,而台灣面板卻要負擔一○%關稅,那台灣面板在大陸市場的龍頭地位可能就要易主了。

大陸加強照顧台灣農民

大陸雖然對台灣製造業及服務業多所限制,但對於台灣的「工農群眾」卻多所照顧,像高價收購台南學甲漁民養殖的虱目魚,就是最近被台灣媒體熱炒的新聞。此外,從今年十一月一日起,大陸開放台灣居民到大陸各地經營個體戶,取消原先的投資金額門檻、讓台灣居民免繳增值稅等。
中共對內有三農政策,對台也有「重農政策」。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去年二月在農曆新年期間訪問福建,並重點參訪當地的台農企業。當時他說:「現在兩岸正商談ECFA,我們會充分考慮台灣同胞,特別是台灣農民兄弟的利益,把這件好事辦好。」今年一月,胡錦濤又罕見地親自回信給福建台農企業,信中提及「台商農民發展順暢,說明兩岸農業合作大有可為,台灣農民在大陸發展空間廣闊」。
當時負責起草致函胡錦濤的漳平台商聯誼會會長李志鴻指出,大陸當局對於台灣農民的重視與支持,有其政治考量。他曾經聽一位台辦官員表示,領有台胞證的台灣人只有八百多萬人,而使用超過兩次以上的更只有四百多萬。換言之,台灣兩千三百萬人中有一千八百多萬人,對大陸的「繁榮發展」並不十分了解,其中不少是農民,同時政治傾向偏綠。
就連訪台的海協會會長陳雲林,也要刻意地「與台農站在一起」。今年二月,陳雲林訪台時就特別說「跨越濁水溪」,與南部的農民、中小企業主座談,聽取他們對兩岸交流的意見。
很明顯的,習慣以「階級」觀點分析問題的中共看到:近二十年來的兩岸經貿交流,固然讓一大批台商「先富起來」,但是台灣產業外移造成的失業,讓台灣的中小企業和農民,無法分享到兩岸經貿交流的果實。
今年三月,大陸「兩會」期間,農業部特別舉行記者會宣布,二○○九年台灣農產品銷到大陸總金額,已占台灣農產品貿易總額的二十三.六%,「大陸已經成為台灣農產品最大的銷售市場」。

「人口紅利」終結  台商尋找新商機

在這二十年中,台商在大陸可謂「先甜後苦」。論人力資源,二十年前,在台灣請一個工人的薪水,可以在大陸請二十個工人,但現在最多只能請到兩個大陸工人。論環保要求,二十年到大陸沿海的電鍍廠、金紙廠、印刷電路板廠,現在幾乎都被以「騰籠換鳥」的名義趕光了。
二○○九年的富士康跳樓事件,可以說代表「人口紅利」時代終結,而最近機殼大廠可成被勒令停工,則代表「成長重於環保」時代終結。加上國際市場也出現戰後最長的蕭條期,對台商來講,都是嚴峻的挑戰。
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董事長陳明璋,以「十毒齊發」形容最近兩、三年的大陸台商處境:二○○九年缺訂單、二○一○年就缺工;投資買自動化設備、二○一一年又缺電,工廠每周開五歇二,而且所有不利因素全在今年聚集。陳明璋表示,今年是他第一次見到的「凶年」。
外部挑戰加大,但二十年前到大陸二度創業的台商卻逐漸老去,不管體力、精力,都越來越無法應付日益困難的經營環境。
十年前,參加海基會三節台商座談會的台商,問的都是企業管理,現在他們關心的卻多是健康、轉型與接班的問題。台商私底下的交流,話題常會轉到「哪一家健檢比較好」、「哪一種營養食品很有效」的話題上,甚至有台商還轉投資到生技產業。
不少台商到大陸開疆闢土時,正值壯年,一、二十年下來,事業雖有成,但同時面臨轉型升級及接班的挑戰。有的台商已有因應策略,例如遷往內地,或回台投資,或多角化經營,同時也開始培養專業經理人。但無可諱言,這一波浪潮打來,有多少台商能挺得住,仍是各憑本事。
大陸台商企業的未來發展,除了兩岸政府合作創造良好投資環境,也需要企業向永續經營的目標努力。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