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用心打造「木船」的手   ■資料提供/閻辰昌建築師.採訪撰文/李正芬(海基會綜合服務處資深高級專員)《交流雜誌101年4月號第122期(歷史資料)》

從化學轉入建築系,從高雄捷運R9中央公園站到海基會新大樓,閻辰昌在建築業界闖蕩二十餘年,沒有任何驕氣,待人總是謙遜以對,他常說:只要這個設計是好的、是值得的,他願意嚐試說服每一個與他意見不同的人。海基會新大樓建案有了他的參與,何其幸運!他所打造的木船即將正式啟航,他的用心讓每個人都看見了。


第一次看到閻建築師時,對他的謙恭有禮與書卷氣質留下深刻的印象。與他接觸幾次後,發現柔軟的外表下,隱藏著一顆藝術家追求完美的心。對於建築設計的原創性、專業度與藝術價值,他始終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與堅持,也就是靠著這種執著的理念與信念,才能創造出海基會這棟兼具兩岸歷史淵源、展現台灣特色,以及與社區和諧共榮的新大樓。


海基會猶如木船 扛起歷史重任


閻建築師認為,「海基會」在兩岸的歷史上有其特殊的意義與重要地位。連橫編著的「台灣通史」明確地記載著,漢人自中國大陸東渡來台,始於一千四百年前的隋朝。明末清初「閩粵之人扶攜而至」,大批的移民冒著生命危險,乘著大木船渡過當時被稱為「黑水溝」的台灣海峽,到荒煙蔓草之地開墾,為今日台灣的榮景打下深厚的基礎。


民國三十八年,台海兩岸政局丕變,雙方交流就此中斷。直到民國七十六年,政府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以後,兩岸人民才有了新的交集。閻建築師表示,因應新局面而於民國八十年三月成立的海基會,感覺像是先民渡海來台搭乘的「木船」,一肩扛起兩岸協商、交流與服務的歷史重任。在波濤起伏的兩岸局勢中,乘風破浪,向前挺進,將人民殷殷的期盼載運至彼岸,帶來兩岸永久的和平與繁榮。


所以起草大樓設計時,便以「木船」為藍本,將建築物西向立面牆規劃成圓弧型的船底,東向立面牆則置為船艙,從空中鳥瞰大樓全景,儼然是一艘堅實的木船,航行在城市樓海中。


台灣意象注入大樓豐富生命


整個建築設計的創作過程,閻建築師認為僅透過建築本體的形塑來展現海基會顯得很單薄。在他的想法中,海基會不僅是承擔重任的木船,站在處理兩岸事務先鋒位置,更應該積極向外宣揚台灣山明水秀、地靈人傑的優雅氣質。因此,整棟大樓運用了不少「台灣意象」的元素。


樟樹,四季常青,是台灣重要的原生樹種,遍佈山野。苗栗、南投、雲林、台東等四個縣均選擇「樟樹」為縣樹。閻辰昌發現,在海基會新大樓基地東側的明水公園內,長著一片茂密的樟樹林。「何不把這林景化作建築元素?」當這個念頭在他腦子裡醞釀而生時,就幻化成大樓西向外牆以氟碳烤漆沖孔鋁板鑄成「樟樹成林」意境。


他還認為,台灣五個直轄市、三個市、十四個縣中,就有四個縣以樟樹為縣樹,可見它在民眾心中的地位。中、彰、投地區,更有不少百年老樟成為民眾假日朝聖的景點。這樣的外牆設計,不僅把大樓後方樟樹林的景深向前廣場延伸,同時也適時展現了台灣之美。


為了增加精采度,閻辰昌更刻意在沖孔鋁板牆面上安排了大大小小的LED燈,目的是為了在夜幕低垂時,營造出螢火蟲穿梭林海景象,豐富大樓的表情,並向外界隱隱傳達自然環保意念。


他表示,看似簡單的沖孔鋁板造形外牆其實另有巧思。由於受到地形限制,海基會新大樓基本上是一棟南北狹長的建築物,在設計上勢必得克服嚴重的東、西日曬問題。「沖孔鋁板」就是為了讓西向立面形成Double-skin的牆面,以補強內層複層節能玻璃的遮陽效果。東向立面牆雖沒有沖孔鋁板,但是有如睫毛般的遮陽欄,一樣能發揮遮陽的功效。


水池與假山造景是台灣好山好水的縮影


除了「樟樹成林」,大樓外的水池與假山造景,則是另一個以台灣印象為元素的設計。閻建築師認為,台灣四面環海,中央重巒疊翠,水池與假山正是青山綠水的縮影。他還表示,利用水池間接借景是中國園林藝術慣用的手法,水中建築物的倒影不僅豐富了整體景觀畫面,更能增加迎賓廣場的縱深。尤其在向晚時分,從北安路遠眺大樓,天光水影映襯著螢火點點,又是另一番風味。


天燈祈福 兩岸和平繁榮


「僅依賴華麗的建材是不可能賦予建築生命力」,閻建築師斬釘截鐵的說。他認為從古到今那些為人津津樂道、印象深刻的建築,都存在著一個中心思想。他很謙遜地表示,海基會新大樓雖無法與名建築物比擬,但也有一個中心思想,就是「祈求兩岸和平繁榮的心願」。


因此,他取材象徵祈福的天燈,打造一個挑高二十公尺的迎賓大廳,靠外側的牆採用複層節能玻璃,一方面利用玻璃材質的特性減輕視覺上的重量,讓天燈冉冉升起;一方面使用「複層節能Low-E」材質解決西曬問題,達到節能減碳的目的。


他特別強調,打造這個超大型立體天燈其實非常不容易,因為以爪具支撐的每一片玻璃,最後要組成倒錐型的立體天燈,其尺寸必定不同,再加上複層節能Low-E玻璃根本無法於施工現場進行裁切、修正。所以,如何精準無誤的進行鋼構放樣與銲接,成為此項工程成敗與否的關鍵點。更何況,這個倒錐體高達二十公尺,增加施工難度,對工程團隊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融合社區環境 營造和諧共榮


一個好的建築設計,不僅止於外表顯露的意象表徵,如何融合社區特色,營造和諧共榮環境,才是設計者追求的終極目標。閻建築師表示,海基會大樓基地的都市紋理混亂,夾在大直老舊與新興社區交界,且位處三條道路交叉頂點,規劃設計實不容易。


尤其,華人社會特別重視「風水」,處理不好動輒得咎,必須步步為營,處處小心。當初設計稿也是幾經推敲,最後才拍定以「木船」為主題的設計案,對社區環境融合最有幫助。主因木船船底和緩的弧形,恰能形成大樓西向立面牆面,既能化解來自三方道路的沖煞,又不會為道路對面的社區帶來威脅。


閻建築師認同海基會要求整體建案整合北側綠地與周圍環境的想法,基地北側綠地認養一旦完成,建築周圍所有植栽與景觀設計將與基地西側的明水公園連成一氣,這對社區發展會產生正向力量。


事實上,海基會新大樓的興建,已成為大直居民茶餘飯後話題之一。從里長與里民的支持程度,閻建築師相信,整個建案規劃設計的方向是正確的,和諧共榮、創造雙贏,才能突顯新大樓存在的價值。


愛護地球 貼近民意


海基會另一個決定也是對的,閻建築師接著表示。近幾年,環保意識抬頭,護衛綠色地球早已成為全民運動,要求新大樓取得「綠建築『銀級』標章」實是明智之舉。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整棟大樓採用了許多綠建材,包括複層節能玻璃、省水器具、省電燈具、環保透水磚等。此外,閻建築師還在大樓屋頂進行植栽,增強天花板隔熱效果,同時又設計雨水回收系統,將屋頂雨水全部回收至大樓底部的筏基,供澆灌植栽。


服務兩岸人民是海基會長久以來努力的目標,閻建築師體認到這點,在大樓空間動線設計上特別注重民眾的需求。首先,他把服務民眾的入口設置於捷運大直站3號出口鄰近位置,以縮短步行距離。其次,他又把大樓所有出入動線都規劃成平順的空間,以方便無障礙需求人士通行。另外,他刻意降低服務櫃檯的高度,增加親和力,並特別規劃戶外兒童遊憩區,希望提供洽公民眾最貼心的便利。


追求完美 止於至善


一棟大樓的好壞,取決於建築師用心的程度。看著閻辰昌誠懇、謙恭的眼神,聽著他娓娓道來每個設計的細節,讓人不禁佩服他對海基會新大樓的用心,就像他常說的「只要這個設計是好的、是值得的,他願意嚐試說服每一個與他意見不同的人」。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