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發行人語—破繭而出 展翅高飛《交流雜誌101年4月號第122期(歷史資料)》

海基會要搬新家了。

回想二○○八年五月本人剛來海基會服務時,馬總統在就職演說中,明確宣示要「堅持開放、大幅鬆綁」以迎接全球化帶來的挑戰;兩岸兩會也在「一中各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依循「先經後政、先易後難、先急後緩」的原則恢復制度化協商。隨著兩岸交流持續增溫,海基會業務量也急遽攀升,堆疊在海基會辦公室的文件檔案,更是迅速暴增。

轉眼間,到海基會服務已經快四年了。四年來,海基會在人力極為有限的情況下,完成了多項艱困的任務。但狹小侷促的辦公空間帶來的種種不便,使海基會無法為兩岸民眾提供更舒適的環境與更優質的服務。

受限於狹小的空間,海基會的情況,有如台灣經濟過去十幾年來的縮影。

台灣是典型的海島經濟,內需市場狹小,必須向外出口拉動經濟成長。雖然,高素質的人力資源與創新靈活的企業為台灣創造了「經濟奇蹟」,但政府的政策卻無法跟上快速變遷的全球經濟情勢,致使台灣過去十幾年來未能向全世界展現應有的實力。

二○○九年二月,當馬總統宣布要與大陸洽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實現「連結亞太,佈局全球」戰略的第一步時,社會上正反意見兼而有之、不曾間斷。

而今,ECFA的早收免稅已於今年邁入第二階段,成效有目共睹。不只台灣就業人數增加了三二‧五萬人,二○一一年亦因ECFA的「投資移轉」效果,使僑外投資較二○一○年成長了三○%。產業鏈外移大陸的情況非但沒有發生,二○一一年台灣投資大陸以外地區的金額反而較二○一○年增加近十億美元,成長三一%。

事實證明,ECFA對台灣的確是經濟活水、邁向全球化的敲門磚,正如馬總統所說的:「ECFA今天不做明天後悔」。然而,全球區域經濟整合的速度,卻不容台灣停下腳步。

與台灣產業結構類似、出口商品同質性高的韓國,已先後與美國、歐盟、東協、印度等大型經濟體簽署FTA或CEPA。而韓國與日本及大陸的FTA,亦將於今年五月啟動談判。

面對韓國的來勢洶洶,政府對於ECFA後續協商絲毫不敢鬆懈。除加緊談判的腳步外,對於談判的內容,亦秉持「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原則,小心翼翼,堅持為國人的權益把關。

於此同時,「兩岸投保協議」也在積極洽談中。中共人大通過的《刑事訴訟法》修正案對台商人身安全保障可能產生的影響,我方已納入協商考量。外界總質疑馬總統第二個任期是否面臨必須處理政治議題的壓力,事實上,在「先經後政」的原則下,國人不必多慮。反而是,隨著兩岸協商的議題越來越專業,討論的問題越來越深入,兩岸制度的磨合,才是時時刻刻考驗著雙方的智慧。

兩岸關係牽動著台灣的發展,海基會的命運,早已與台灣的未來,緊緊相連在一起。當台灣準備脫胎換骨,大步邁向世界的舞台時,海基會也需要一個更大的施展空間,繼續為守護兩岸人民的權益而發光發熱。

台灣正在掙脫綑綁,破繭而出,海基會也將於四月九日搬遷新址,展開全新的翅膀,「從心」出發。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