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十年與兩岸關係■文/林祖嘉(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特聘教授)《交流雜誌101年4月號第122期(歷史資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二○一○年六月,兩岸簽署ECFA,馬總統宣示ECFA簽署將開啟台灣的黃金十年,因為「ECFA讓台灣走向世界,讓世界走進台灣」。也就是說,兩岸簽署ECFA之後,不但兩岸經貿關係大為改善,而且在未來十年,我們也可以利用此一機會,大幅擴張台灣的國際經貿空間。另一方面,為了要做好與世界接軌,我們必須努力改善國內經濟體質,包括企業競爭力、政府效能與人民的素質等。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大刀闊斧」的改革,讓台灣的經濟體質能夠「脫胎換骨」。
什麼是黃金十年?
經濟學界的學者都知道,在台灣經濟發展的歷史中,曾經有過一次的黃金十年,也就是一九七一到一九八○年。雖然在一九七三與一九七九年遇到兩次全球石油危機,但是在當時行政院長蔣經國先生的帶領下,台灣不但安然渡過這兩次的石油危機,而且十年中GDP年平均成長率超過一○%。這是台灣歷史上,經濟成長率最高的十年。因此,學術界將這十年稱為「黃金十年」。
在當時最重要的經濟政策之一,就是一九七四年開始的「十大建設」,總投資金額超過兩千億新台幣。就當時國民所得大約只有現在十分之一左右的水準來看,這種利用政府大量投入來帶動經濟成長的效果,當然是十分可觀的。
但是,這一次馬總統宣示的黃金十年,外在經濟情況與當年自然是有相當的不同。第一,當時全台灣各方面的基礎建設都明顯不足,因此大量的經建投入有其必要性。而現在台灣的許多硬體建設已經相當完備,比較不需要大量的經建投入。第二,當時的政府支出中,經建支出一直就是最多的。相反的,社福及其他支出較少,因此政府得以專心的努力進行經建投資。但是,現在政府的支出中,社福支出已經超過中央政府總預算的二○%,經建支出已大大的受到擠壓。第三,當時政府部門的負債也有限,且由於經濟快速成長,政府部門也有充分的財政收入可以運用。但是,現在經濟成長減緩,政府稅收成長也有限;另一方面,政府累積的債務餘額已達到三七%,相當接近法律規定四○%的上限。因此,政府想要再大力的進行經建投資,從以上條件來看,其實是很困難的。
綜上所言,未來十年的改革不可能再利用政府大量投入來帶動經濟成長;相反的,在簽署ECFA之後,由於兩岸關係的改善,台灣不但可以更有效的利用大陸市場,而且也有更多的機會來打開台灣的國際經貿空間。當然,在此同時,我們自己也必須做好開放的準備,不但要在相關法令規章上大幅的鬆綁,而且政府、企業與人民都需立即提升自己的競爭力,以因應即將面臨的國際競爭。也就是說,這一次的黃金十年,將是以台灣的脫胎換骨、國際經貿空間的擴大與兩岸關係的改善,做為我們黃金十年的努力目標。
黃金十年中的國內改革
馬總統在競選文宣中曾說,第一任總統任內做的是「撥亂反正」的工作,也就是把過去不好的事情及不佳的施政措施都改過來。等到把這些錯誤都改過來以後,第二任期內的四年,就必須做「大刀闊斧」的改革,讓台灣的體質得以「脫胎換骨」。也就是說,為了因應兩岸市場的開放,尤其是為了與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議(FTA),我們一方面要更加的自由化,把相關的法規大幅鬆綁;另一方面,也要強化政府的效能、改善人民的技能,並且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如此才能在開放的環境中與國際企業競爭,取得一席之地。
因此,為了改善兩岸關係、擴大國際經貿空間,同時改善國內體質,經建會提出了「黃金十年,國家願景」十年計畫,包括「活力經濟」、「公義社會」、「廉能政府」、「優質文教」、「永續環境」、「全面建設」、「和平兩岸」與「友善國際」等八大願景。
其中「友善國際」與「和平兩岸」指的就是國際空間的擴大與兩岸關係的改善,我們將在下面兩節仔細的說明。另外,其餘六項中,「活力經濟」、「廉能政府」、「優質文教」與「全面建設」的目的,就是要讓台灣的經濟體質全面的脫胎換骨,而「永續環境」,則是要把台灣建設成一個企業得以永續經營、民眾得以安居樂業的環境。
最後,對於一些弱勢群體而言,台灣更加開放以後,他們勢必會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所以未來我們必須給予這些弱勢群體更多的照顧,以達到「公義社會」的目的。
黃金十年中的國際空間
一九九○年末期以來,幾次WTO會員國協商的失敗,導致利用WTO做為協議降稅平台的會員國愈來愈少;相反的,利用雙邊的自由貿易協議或是多邊的區域自由貿易組織,來達到降稅目的的國家卻愈來愈多。依據WTO公布的資料顯示,到二○一一年底時,國際間已經簽署的雙邊FTA共有五百一十一個,其中已生效的有三百一十九個,還在協商中的有四百多個。此一現象顯示,國際之間的經濟整合正快速進行中。
在此同時,二○○○年亞洲國家之間簽署的FTA只有五個,但是到二○一○年底時,已經暴增到四十五個。其中我們最主要的競爭對手韓國,已經跟東協十國、美國及歐盟簽署了FTA。韓國也是全球第一個與美國及歐盟兩大國家及地區都簽署FTA的國家。
換句話說,過去十年當中,東亞地區的國家也在快速的整合當中。台灣身處東亞的地理位置中心,我們的對外貿易有三分之二在此地區,我們當然應該積極的參與東亞的經貿整合。否則,如果我們被排擠在外面,未來這些國家之間的貿易是免稅的,但是台灣的商品卻要被課稅,這對於台灣商品的競爭力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在兩岸簽署ECFA之後,馬總統說要讓「台灣走向世界,世界走進台灣」,也就是說,台灣未來要積極的與其他國家簽署FTA,同時也要積極的參與東亞地區的經貿組織,包括正在成形中的東協國家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經貿組織(ASEAN+X),以及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
首先,在兩岸簽署ECFA之後,二○一○年八月,新加坡立即宣布開始與台灣洽商自由貿易協議,名稱暫定為台星經濟夥伴協議(ASTEP)。然後,二○一○年十一月,日本宣布與台灣簽署雙向投資協議(BIA)。接著,紐西蘭宣布與台灣進行洽商FTA的第一步,即雙方進行各自研究;二○一二年初,雙方又進入共同研究,預計台紐自由貿易協議(ECA)應該不久就可以實現。
在此同時,菲律賓、印尼、印度與香港也表達有興趣與台灣洽簽FTA。另外,歐洲議會在二○一一年五月,主動通過建議案,建議歐盟執委會儘速與台灣洽簽FTA。
最令人矚目的還是台灣與美國商談已久的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其實,TIFA已經在台美之間進行過多次的協商,但是因為台灣限制美國牛肉進口的問題,使得TIFA一直沒有進展。二○一○年初,美國知道兩岸在洽談ECFA,美國擔心台灣過於傾向大陸,於是主動邀請台灣再度與美國進行洽談TIFA。但美國卻又同時提出要求台灣開放美國牛肉進口的問題,於是TIFA的協商又中斷了。現在馬總統連任之後,想要再啟動 TIFA的協商,但是仍受到是否開放美國牛肉及是否開放瘦肉精(萊克多巴胺)的問題,又引起一場國內政壇上的爭議。
然而,由於台灣與美國的關係是如此的重要,除了美國牛肉進口的問題以外,美簽、軍售,甚至TPP等其他各方面的問題,在在顯示美國在政治上對我們的重要性。因此建議國人在面對美牛的問題時,應該理性面對與討論,提出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案,而不是流於情緒爭辯。如果因為美牛問題,使得台灣無法與美國洽簽TIFA、無法取得美國的軍售,甚至未來台灣參與TPP都受阻,那麼台灣將面對無法承擔的損失。
最後,由於二○○○年以來,中國大陸勢力的崛起,加上東協十國與大陸等六個國家陸續簽署了FTA(即俗稱的東協加六),使得美國傳統上在東亞的勢力快速的消蝕當中。二○一○年,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公開表示美國要重返亞洲,而且再度帶領亞洲。於是美國宣布要加入原來只有四個小國組成的TPP(紐西蘭、新加坡、汶萊與智利),因而使得TPP的成員立即增加到九國。此外,日本與加拿大也宣稱他們也有意加入。如果美國與日本同時加入,那麼TPP的經濟規模將會成為最大的區域性經貿組織。
對於一個小型開放經濟體的台灣而言,我們當然會有興趣加入,而且也應該儘速加入。然而,以目前TPP的內容來看,它是一個高標準的FTA,成員國必須開放九五%以上的產品完全免關稅。此外,服務業貿易及其他部門的開放,也都是高標準的開放。因此,如果台灣也想加入TPP,勢必要全面檢討我們的相關規定,並且要面臨大幅度的鬆綁。
在競選期間,馬總統曾經多次提及,要在未來十年內加入TPP。雖然目標是在十年加入,但是我們應該現在就對相關的規定立即進行全面盤點,並且著手修改鬆綁的法令,以符合TPP的規定,然後再與各成員國進行個別的協商。
黃金十年中的兩岸關係
在陳水扁總統時代,兩岸政策是以「一邊一國」及「烽火外交」為主軸,結果導致兩岸關係降到冰點。就連過去兩岸接觸最多的海基會與海協會的往來,幾乎都完全停擺。二○○八年馬總統上任以後,改採「不統、不獨、不武」的原則,外交上採「活路外交」政策,最重要的是在兩岸關係上承認「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使得兩岸關係迅速改善。
至於在兩岸經貿關係方面,由於大陸是台灣最大的經貿夥伴,再加上政治因素的考量,馬總統就任以後,就開始著手準備與大陸協商洽簽ECFA。二○一○年六月二十九日,兩會簽署ECFA,讓兩岸關係進入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然而,ECFA只是一個架構協議,其中關於商品降稅協議的部分,在早收清單中,大陸對台灣開放只有五百三十九項,台灣對大陸開放只有兩百六十七項,這與全部的八千多項商品相比,早收清單只開放一小部分而已。因此,未來兩岸在商品貿易協議中,仍然有相當多的商品需要協商。此外,服務業貿易、投資保障、經濟合作與爭端解決機制等,亦待協商。另外,兩岸貨幣清算協議與租稅協議,也是非常重要而需要及時解決的協議。
由於大陸是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也是台商最大的對外投資地區,因此長期維持一個穩定且確定的兩岸經貿關係,對台商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未來兩岸的各項協議應該儘快完成。
比方說,商品貿易協議與服務業貿易協議等應該在未來一至兩年內完成簽署。如果其中有一些較敏感的商品,或是在台灣較弱勢的產業,我們可以先談完降稅的幅度與時程,然後再把降稅的時程儘量放久一點,以便讓這些弱勢產業有更多時間進行轉型。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在未來二年內完成所有協議的簽署,但是降稅時程可以在未來七或八年再完成。
另外,投資保障協議是目前最需要進行談判的協議,尤其是其中關於台商人身保障的問題。另一方面,開放陸資來台的投資促進部分也應該儘速洽簽,以便吸引更多陸資來台投資,同時也可增加大陸與台灣簽署投保協議的誘因。
我相信維持兩岸長期的和平、合作,不但符合全體台灣人民的最高利益,同時也符合大陸人民、美日與東亞各國的普遍利益。總而言之,台灣體質的改善以及兩岸經貿關係的深化,應該形成相輔相成的正向循環,才有可能實現台灣另一個黃金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