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建構兩岸安全與和平的架構■文/邱坤玄(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交流雜誌101年4月號第122期(歷史資料)》

今(二○一二)年二月初,馬總統在中國國民黨中常會聽取「黃金十年與台灣經濟發展願景」專題報告後表示,政府將朝兩岸和平現狀制度化的方向進行,除兩岸和平協議外,也可透過其他方式推動。兩岸簽訂的十六項協議,每一項都是廣義上的和平協議,例如ECFA就是經濟上的和平協定。當這些協議不斷增加,和平的基礎就越來越穩固。

他說,「只要能做到把和平發展、繁榮的現狀繼續維護,就符合我們的兩岸目標」。從這一段講話中,我們應當可以對馬總統第二任內兩岸關係的發展方向以及制度化建構思維,有更深刻的理解。

兩岸關係發展的基礎是「九二共識」

二○○八年五月,馬總統就任之後,兩岸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制度化協商機制,到目前為止兩岸兩會共簽署了十六項協議,達成一項共識。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是「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簡稱ECFA),象徵兩岸正式邁入經濟關係正常化的階段。

今年一月馬總統競選連任,「九二共識」成為執政黨與民進黨辯論的焦點,也成為選民檢證馬總統的兩岸政策是否符合國家利益的標準。民進黨認為「九二共識」並不存在,並質疑其內涵的適用性。

實際上,「九二共識」的根本精神在於「求同存異」。一九七二年華盛頓與北京簽署的「上海公報」,就是此精神的體現。雖然當時美國與中國大陸在台灣問題的立場顯然不同,但是他們卻能擱置爭議,並以此為基礎發展關係。兩岸要「求同存異」,才有可能發展出多項協議與共識。

更重要的是,「九二共識」已經從一個政治概念,轉化為經濟與社會的內涵,與安定繁榮畫上了等號,成為大選中一個重要的口號性工具。選民需要穩定與繁榮,大企業也紛紛站出來支持「九二共識」就是明證。除此之外,美國政學界也認為「九二共識」是個具有創意性模糊的概念,同時具有可操作性,海峽兩岸以及美國都可以接受作為兩岸關係穩定與發展的基礎。

馬總統第二任的施政重點在振興

馬總統順利連任,兩岸關係在「先易後難、先經後政、循序漸進」的步驟下,大家關注的問題,在於兩岸關係何時會進入困難與政治的部分?兩岸在經濟與功能領域的協商與簽署協議之後,論者提出兩岸關係已進入深水區,政治性議題的討論或談判已不可迴避。甚至有人提出馬總統第一任期內,兩岸簽署了ECFA,為他的連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馬總統第二任期內,也應當簽署類似ECFA的政治性安排。

在此我們要問的是,兩岸關係是否已經面臨必須處理政治性議題的時刻?當前兩岸的交流與協商,是否完全沒有政治的意涵?

馬總統第二任期的兩岸關係,主要的工作在於落實ECFA的相關規定與後續協商,使ECFA的效應充分發揮,讓民眾感受到經濟復甦帶來的利益。ECFA的後續協商,至少包括投資、商品貿易、服務業貿易、產業合作等議題。要達成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至少還有十分之九的商品貿易需要協商。

兩岸學者對於這些協議的磋商與簽署,認為能在馬總統第二任期內完成就屬難得的成就。加上台灣兩年後有七合一的選舉,之後又有下次總統大選,要在此選舉頻仍的政治環境下,達成兩岸在經濟上的合作已屬不易,何況是具有高度敏感性的政治議題。而且,實際上兩岸多項協議的協商及簽署都是由雙方官員實際參與,等於是相互承認公權力的執行,已經具有高度的政治意涵。

我們與大陸簽署ECFA的另一個重要目的,是以此為橋樑,發展與其他國家的自由貿易關係。目前,我國正與新加坡、多明尼加洽簽雙邊自由貿易協議(以下簡稱FTA),其他如紐西蘭、菲律賓、印度、香港、歐盟及美國,都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繼ECFA之後,大家關注的重點在於兩岸教育文化合作的議題。實際上兩岸學術交流行之已久,其中包括定期交流機制、召開學術研討會、合作出版、交換教授與學生等,最近我政府又開放陸生來台攻讀學位。

至於文化方面的議題,進行較多的是文化產業的合作,可以在ECFA的架構下進行。最困難的部份是對中華文化的論述問題,兩岸都強調同文同種,但是如何將其與民主化後的台灣主體意識取得平衡點,以及是否已有一個對於兩岸歷史文化的共同論述,從最近歷史教科書的爭議,就可以知道這是一項艱鉅的工程。

中共對台工作的 方針步驟

在大陸方面,依據「胡六點」的對台政策方針,大陸在堅持「一個中國」框架的原則下,先進行兩岸經貿關係的正常化,其次是教育文化交流、深化社會交流、探討台灣在國際社會的活動空間,最後是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目前,兩岸關係經貿正常化的過程已經開始,但是仍有許多後續的磋商需要進行,而政治性議題在時程上也尚未進入緊迫的地步。

也許有人認為,胡錦濤即將在今年年底交出總書記的職位,因此可能在他任內希望兩岸關係有所突破,特別是兩岸進行政治性對話與談判,就可以在歷史留名。實際上,兩岸關係發展到今日已是重大成就,更重要的是在胡錦濤任內除了發表「胡六點」之外,還制定了對台工作綱領性文件─「反分裂國家法」,以後任何領導上台,都必須以此法律為依據,也應當歷史留名了。

最近,中共召開「中央對台工作會議」,大陸政協主席賈慶林在會中的講話表示,今後中共對台工作首先是「促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後續商談取得新進展,並且繼續為今後破解兩岸政治難題創造條件」。其次要「繼續加強文化教育交流,積極擴大兩岸人民往來,使交流合作的成果惠及更多台灣基層民眾」。最後是「要結合一切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各界人士力量,繼續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這段講話也是依據「胡六點」的方針,主張循序漸進地推展兩岸關係。

值得注意的是,中共對於兩岸政治關係的問題,現在都強調要為破解政治難題「創造條件」,而我們也是在為建構兩岸的政治關係正常化而努力,兩者對此問題的認知是有交集的。

建構綜合安全的兩岸和平架構

從戰略層次分析,台灣在硬實力方面與大陸有一定差距,在交往過程中必然需要安全防護的概念與設計。因此,我們採取功能主義的交往途徑,藉著在經濟、社會與文化上的交流,累積互信,希望將其效果外溢到政治領域。這也是在為兩岸的政治關係正常化創造有利的氣氛與條件。當前,兩岸關係的進程,從經濟、社會文化的合作,逐步推展到國際社會的相處與軍事安全的互信,任何一項的合作成果,都可以視為兩岸和平協議下的一環。

兩岸關係正常化是一個龐大的點滴工程,每一項工程的建構,都需要雙方的誠意與互信,更需要耐心。每一項工程的完成,都是在構築台灣的安全網絡設計下進行,都是為兩岸的和平與發展框架,奠定良好的基礎。現在,兩岸之間已有經濟合作的協議,學術與社會交流也十分密切,希望兩岸共同努力,循序漸進地促成兩岸關係全面正常化。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