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人語》在自信中開放 在穩定中前進《交流雜誌101年6月號第123期(歷史資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大陸青年作家韓寒日前應邀訪台,隨後在部落格中撰寫「太平洋的風」一文,敘述在台期間令人難忘的生活體驗以及對「小人物」的莫名感動,引起兩岸網友熱烈討論。
吹拂韓寒的風,其實是你我都很熟悉的「台風」,裡頭蘊含的是敦厚謙遜的人文素養、清新樸實的生活環境以及民主自由的社會氛圍,這就是台灣文化國力的呈現。有人認為韓寒看到的是兩岸社會相互折映的鏡像,間接反射出存在於兩岸的「缺憾」與「互補」,也有人不禁懷疑:台灣是不是真的那麼好?
面對中國大陸的快速崛起,台灣有很多人逐漸失去了自信,渾然忽略了我們擁有別人「失落已久」的美好與資產。我們不必害怕開放,要往外看,要向外走。當兩岸突破長期的「零和」僵局,在「對等、尊嚴、互惠」原則下,簽署協議,開放交流;事實證明,不僅有助強化雙方互動,增進彼此瞭解,也創造可觀的和平紅利,贏得國際社會的高度肯定。
不論對陸客、陸生還是陸資,無可諱言,台灣仍具有獨樹一格的吸引力與競爭力,「台風」的魅力無遠弗屆,吹過兩岸。國人毋須悲觀,毋須退縮,要有自信,甚至應該引以自豪。
馬英九總統在五二○宣誓續任中華民國第十三任總統,並以「堅持理想、攜手改革、打造幸福台灣」為主題發表就職演說,楬櫫國家發展「五大支柱」與台灣安全「鐵三角」;其中,宣示要以兩岸的和解來實現台海的和平。
依循馬總統擘畫的藍圖與方針,未來政府致力改善兩岸關係,將建構在「三個不變」與「四個擴大」的基礎上。
所謂「三個不變」,是「憲法的基礎不變」、「捍衛主權尊嚴的立場不變」以及「為民謀福的原則不變」。中華民國憲法是現階段處理兩岸關係的最高原則,也是兩岸關係最務實理性的定位,政府將秉持對等、尊嚴的原則,在「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現實下,與大陸協商簽署各項協議,為兩岸搭建更多和平雙贏的橋樑,為兩岸人民創造更多的福祉。
至於「四個擴大」,則是為了維護兩岸關係發展既有的成果,政府將在和平繁榮、穩定發展的大方向之下,積極「擴大互信的基礎、擴大和平的紅利、擴大與區域經濟的整合、擴大台灣內部的共識」。
根據陸委會最新公布的民調顯示,高達七成的民眾支持政府未來四年持續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以「不統、不獨、不武」的原則,維持臺海現狀;有六成六的民眾認同制度化協商有助於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另外有六成二的民眾支持政府優先推動經濟議題的協商,以後再談其他領域議題的作法。
我們相信,縱使國家未來面臨的挑戰依舊嚴峻,但只要堅持正確的道路,全體國人攜手同心,就可以突破層層險阻,通過嚴格焠鍊,引領台灣大步穩定向前行,續創兩岸和平、穩定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