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編輯手記《交流雜誌101年6月號第123期(歷史資料)》

五月十八日,總統就職典禮前兩天,晨曦中,海基會同仁在新辦公大樓忙進忙出,等著迎接馬總統和貴賓的到訪。這天,是海基會新家「入厝」的大日子。經過前一天大雨的洗淨,當日的空氣吐露著清新,春風微微徐來,綠芽悄悄爬上枝頭,彷彿向眾人訴說,從這一刻起,海基會將迎向一個嶄新的開始。

對於馬總統來說,兩天後的就職典禮,也是他人生中另一個嶄新的開始。站在這個關鍵的轉捩點上,馬總統將如何推展兩岸關係,帶領台灣脫胎換骨,邁向幸福?學界又是如何看待馬總統的第二個任期?

作為長期關注兩岸發展的刊物,《交流》雜誌貼緊時事,於馬總統開始第二個任期之際,以「穩步向前的兩岸  脫胎換骨的台灣—馬總統第二任期兩岸關係展望」為題,邀請專家學者解析馬總統的就職演說,並從兩岸關係、社會公義、經濟、文化等層面,介紹台灣與大陸的發展現況,同時對兩岸的未來提出前瞻性看法。

誠如馬總統在就職演說中所說,這是個經濟重心向亞洲移動的時代。繼東協加一後,中日韓也啟動FTA談判,東亞區域經濟整合風起雲湧。對照歐美經濟的衰退,亞洲經濟相對走強。面對亞洲的崛起,具有高端設計與製造實力的台灣,必須融入國際經貿體系,才能將優勢極大化。

「台灣要向世界開放,世界才會擁抱台灣」,馬總統於就職演說中強調。台灣自行車品牌於兩岸簽署ECFA後,全球出口成績亮眼,顯見台灣的「開放」戰略已踏出正確的第一步。然而,距離一個真正開放的經濟體,台灣還有一段長路要走。如同本期台灣經濟研究院國際事務處吳福成副處長所言,為避免ECFA產生的效益被抵銷,有必要加緊ECFA後續談判,除可化解中日韓FTA帶來的衝擊,亦可為對外洽簽FTA奠定有利的基礎。

兩岸的經濟合作,除了簽訂協議外,互設經貿辦事處則是另一種可行的方式。第三次經合會正式宣布兩岸經貿團體互設辦事處,兩岸民間經貿合作進入制度化時期。長期扮演台灣與大陸中介角色的港澳,正式在台設立辦事處後,亦可幫助台商連結大陸與港澳,進行全球戰略佈局。

二○○八年四月,政府透過博鰲論壇的對話平台,呼籲對岸正視現實,擱置爭議,獲得正面回應,開啟兩岸重啟協商的序幕。過去四年,政府陸續開放陸客與陸生來台,大陸民間在交流中認同台灣、肯定中華民國,其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本期不論是空中大學李允傑教授還是淡江大學趙春山教授都同意,經過四年的實踐,政府大陸政策成效早已不證自明。而四年亮眼的成績單,更讓政府有信心與決心,帶領台灣昂首闊步,邁向未來的四年。

有了信心,就能穩步向前;下定決心,便能脫胎換骨。信心與決心,是台灣在詭譎的世界局勢中突破困境的關鍵。作為政府唯一授權處理兩岸公權力事項的機構,搬了新家的海基會,也將隨著馬總統第二任期的展開,以信心與決心,完成新一輪的任務與使命。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