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站穩腳步向前行—馬總統第二任期兩岸關係展望■文/趙春山(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交流雜誌101年6月號第123期(歷史資料)》

馬總統在第二任的五二○就職演說中提出,以兩岸和解實現台海和平、以活路外交拓展國際空間、以國防武力嚇阻外來威脅,作為確保台灣安全的鐵三角。馬總統認為三者必須同等重視、平衡發展。但展望未來兩岸關係,我們認為其中兩岸和解這一角,最具關鍵作用,會影響其他兩個角的發展。


延續過去四年的大陸政策


在論及以兩岸和解實現台海和平時,馬總統重申中華民國憲法是處理兩岸關係的最高指導原則,強調中華民國領土主權涵蓋台灣與大陸,目前政府統治權僅及於台、澎、金、馬;說明政府是在憲法架構下制定兩岸政策,目標是維持「不統、不獨、不武」的兩岸現狀;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推動兩岸和平發展;至於兩岸交流方面,則繼續依循「先急後緩、先易後難、先經後政」的原則。

我們認為,這是馬總統對當前政府制定大陸政策和推動兩岸關係的事實陳述,它們已經過四年的實踐,並讓馬政府在選前交出了一份亮麗的成績單。而馬總統順利獲得連任,更說明這份成績單經得起台灣民主選舉的檢驗。台灣不僅因兩岸和解得到經濟上的利益,美國與中共也得以在一個和平穩定的台海形勢下,發展它們之間的戰略伙伴關係。

客觀地說,過去四年馬政府在大陸政策打出的這張「安定牌」,不僅讓國民黨再度贏得這次總統選舉,實際上也創造了兩岸和國際社會三贏的局面。在獲知馬總統勝選的訊息後,美國白宮立刻發表聲明,讚揚「台灣是亞洲偉大的成功故事之一」;大陸國台辦也發表聲明,認為這「代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一條正確的道路。」既然各方都對四年來的兩岸關係如此肯定,今後四年,兩岸執政當局就沒有改弦更張、遠離這條軌道的可能。

美國學者柴哥利亞(Donald S. Zagoria)今年三月在一項研討會中,展望馬總統第二任內的兩岸關係時,預期「兩岸在許多方面會平穩地向前發展。」例如,兩岸已簽署了十六項協議;貿易與投資關係日增;觀光與教育交流擴大;雙方官員藉兩會管道進行了制度化的對話,包括相關部會的電話直接聯繫等。對岸方面,中共國台辦主任王毅在論及兩岸關係發展時,也多次提出「穩中求進」的主張。我們同意他的主張,並認為這展現了胡溫體制領導下,中共對台政策務實的一面。未來四年,在中共「十八大」完成權力轉移後,新的領導班子仍會持續這項務實的政策。


經濟仍為兩岸合作重點


所謂「站穩腳步向前行」,以當前兩岸所處的內外環境,我們認為兩岸關係如要進一步發展,就必須先做好自己的事;特別在從事內部的各項改革行動中,穩穩站好經濟建設的腳步。

馬總統這次五二○演說的主軸,就是要以「強化經濟成長動能」、「創造就業與落實社會公義」、「打造低碳綠能環境」、「厚植文化國力」,以及「積極培育延攬人才」,作為國家發展的五大支柱,以全面提升台灣的全球競爭力,讓台灣在這四年脫胎換骨、邁向幸福。這五大支柱,各自獨立,但又彼此相聯。其中,經濟是站在中心的位置。

事實上,兩岸目前不但面臨共同的全球經濟挑戰,也都遭到各自內部要求從事經濟改革的壓力。經濟學者鄭竹園引用聯合國最近發表的報告指出,全球經濟受多元及相互牽連困擾的影響,正處於另一波衰退的邊緣。歐盟各國無力應付債務危機,加上各國採緊縮措施,可能引發全球性衰退。

影響所及,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將從去年的九‧四%,下降到今年的八‧七%和明年的八‧五%。台灣經濟不能置身事外,成長率必將下修。因此,馬總統第二任期內,經濟改革必然是政府施政的重點;而中共「十八大」後如要順利完成權力轉移,也急需採取新的經濟政策,以達成經濟成長的目標。兩岸如何透過經濟交流,創造互利共贏的新局面,遂成為雙方執政當局的當務之急。因此,「先經後政」仍是未來兩岸交流的順序排列。

王毅日前在一項集會場合,特別針對兩岸經濟合作的問題,提出下列四項考慮:一是努力加快ECFA後續協商,二是著力深化兩岸金融合作,三是繼續鼓勵大陸企業赴台投資,四是大力推進兩岸產業合作。我們認為這四項考慮非常明確,對於推動雙方內部的經濟改革可以提供助力,也可以穩定兩岸的經濟基礎。


形塑共同價值 實現台海和平


除了經濟外,隨著兩岸社會的開放,以及民眾往來的頻繁,馬總統在演說中主張:未來四年兩岸要開拓新的合作領域,繼續鞏固和平、擴大繁榮、深化互信。也期盼兩岸民間團體在民主、人權、法治、公民社會等領域,有更多機會交流與對話,為兩岸和平發展創造更有利的環境。與此同時,我們也注意到王毅在先前講話中提到,中共在兩岸關係發展面臨新的前景下,將以持續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為主題,不斷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的政治、文化和社會等其他領域的基礎。

傳統馬克思主義本來就把經濟視為下層基礎,文化和制度等視為上層建築,經濟基礎改變牽動上層建築的變化;同樣地,西方的現代化和發展理論,也假定經濟成長會增強政治參與的需求。穩定政治文化和社會基礎,重點在於如何深化互信。我們必須承認兩岸開放三通的結果,並沒有產生「通心」的紅利。民調顯示,台灣民眾對於中共政權仍存有相當的敵意,對中共的敵意甚至產生對「中國人」和「中華文化」的認同危機。我們認為,兩岸互動不能僅著眼於經濟上的共同利益,更重要的是如何形塑共同的價值。戰後美日透過安保條約,產生了共同的安全利益,但真正讓兩國盟友關係牢不可破的是,雙方因為相同的政經制度而分享的自由、民主和人權價值。

兩岸經過六十多年的分治,我們理解不同的制度和生活方式,自然會產生不同的價值觀。但我們不能讓兩岸不同的發展道路,形成阻隔兩岸人民心靈相通的巨大鴻溝。值得慶幸的是,兩岸擁有共同的文化和歷史遺產,雙方應共同努力從這些文化和歷史遺產中,找到共同的價值。馬總總強調以兩岸和解實現台海和平。和平是兩岸和解的目標,也是推動兩岸和解的必要條件。

過去兩岸關係的曲曲折折顯示,兩岸和平得來不易;要達到永續和平,更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這就是馬總統強調兩岸「和解制度化」、特別是「不武制度化」的主要原因。「制度化」過程必須經過一個「確立共同價值」的階段。大陸黃嘉樹教授則把消除敵意視為高度和平或永久和平,這是和平的最高境界。我們認為,兩岸關係要發展到這個程度,不能只依賴共同利益,更須擁有共同價值。


凸顯「責任攸關者」的角色


推動兩岸和平發展,還須考慮兩岸以外的國際因素。這就涉及兩岸在國際社會的相處之道,而非僅是台灣單方面的拓展國際空間問題。面對全球化的衝擊,加上地區性的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參與多邊外交舞台,促進國際合作,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外交和國防重點;而建立共同安全和合作安全機制,更是維持國際和平和加強區域安全合作的主流。台灣的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角色,不可能對這些問題置事身外,也不應無端受到打壓。馬總統在就職演說中列舉台灣對國際社會的貢獻,目的在提升台灣的國際形象,凸顯台灣是國際社會的「責任攸關者」。

兩岸關係錯綜複雜,需要我們從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出發,運用中華文化的智慧結晶,從中整理出一個頭緒。兩岸執政當局經過過去四年的努力,已為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取得許多具體成果,但距離我們的理想,仍有一段漫長的道路,我們仍有許多事情要做,有許多問題尚待解決。但老子有云:「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只要我們站穩腳步向前行,一步一腳印,兩岸終能合作,開創中華民族的光榮盛世!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