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從美中戰略經濟對話看亞太經濟情勢的發展■文/黃肇松(世新大學教授)《交流雜誌101年6月號第123期(歷史資料)》

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於五月三、四日兩天在北京舉行。觀察會場上方掛的中英文會議名稱「第四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框架戰略對話」(The Strategic Dialogue of the Fourth Round of U.S─China Strategic and Economic Dialogue ),「戰略」與「對話」各用了兩次,字字斟酌,可見中方態度之慎重與思慮之細密。美方由國務卿希拉蕊.克林頓與財長蓋特納兩位超級閣員率團大陣仗與會,也顯示華府對此次會議之份外重視。


對話前的大環境與小環境


何以此次對話的雙方顯得特別慎重?首先,美中雖然是全球第一大及第二大經濟體,但未來經濟發展,仍視全球經濟大環境走向而定。在對談前兩週,國際貨幣基金會發表《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以「成長恢復,危險仍在」(Growth Resuming, Dangers Remain)為題,比較樂觀的看待未來全球經濟。其後,希臘政局據變,陷入無政府狀態;而法國總統換人導致解決歐債問題的德法聯盟崩解,西班牙及義大利的債務危機又暗潮洶湧,對世界經濟投下震憾彈,華府和北京當然無法置身事外。大環境的不利發展,對話的「維穩」,是唯一的選擇。

在各自的小環境上,經濟上,中國大陸面臨成長放緩、經濟下降的壓力;政治上,中共十八大後的平穩接棒、平穩接班及平穩過渡,是當前最重要的課題,偏偏此時出了薄熙來及王立軍事件,衝擊極大。接著,在中美對話前夕,又發生維權人士陳光誠避走美國大使館,此時如果在人權問題上與美國起激烈爭議,必不利對話的進行和其他方面的合作。所以,北京以相當平和的手法處理陳光誠一家的去留,避免讓戰略經濟對話的進行產生枝節。

美國本身的小環境,也存在重重壓力。經濟上,美國從二○○九年下半年復甦,二○一○年經濟成長三%,二○一一年一‧七%,平均二‧三五%,比長期平均成長率低了一整個百分點,更僅及一九三○年經濟大蕭條之後三年經濟成長率的兩成,是美國歷史上表現最差的經濟復甦。美國只有拼命印美鈔,大量賣公債,維持起碼的經濟成長動能,其中大陸購買美聯邦公債迄今達一‧一七兆美元,是美國最大的外國債主。試想,承受壓力的是債主還是借債者?加上政治上,今年十一月美國大選,歐巴馬尋求連任的壓力不小,無論在政治事務上,經貿關係上,乃至軍事問題上,暗中較勁則可,公開的「對談」當然不必搞得劍拔弩張,得罪「大債主」。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韌性關係


在大環境和小環境都存在不利因素的約制下,第四輪美中戰略經濟對話的基調是「合則兩立」、「共存共榮」。大陸國家主席在揭幕式致詞時指出,中美應打破歷史上大國對抗與衝突的傳統邏輯,「探索大國關係的新路徑」。而在閉幕式中,中方主談代表副總理王岐山呼應建立「新型態的中美關係」。美方主談代表希拉蕊在揭幕式中則強調,沒有一個國家能進行零和遊戲,美中雙方的興盛繁榮對彼此都有好處。她認為兩國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閉幕式中更提倡建立「具有韌性的兩國關係」。

兩天的對話,探索出「大國關係」的什麼路徑呢?其成果是達成六十七項共識,包括經濟合作及軍事的溝通和交流。外交事務上,中國大陸對美國所關切的朝鮮半島安全、防止伊朗獲得核武、敘利亞問題及非洲衝突等課題,給予美方支持。人權問題上,美方則點到為止,希拉蕊僅表示美國一貫主張捍衛人權,也要談論「具體的個人情況」,但並未指名道姓提陳光誠案。

雙方主要還在經濟問題的對話和協商,包括加強宏觀經濟合作、促進開放貿易、中國大陸對外國投資審批程序的簡化、金融的穩定及改革、促進國際規則和全球經濟治理。較具體的突破是,中方同意採取減稅和減低關稅來刺激進口,並將考慮提升國企龐大盈利注入社會福利預算的比例;美方則首度承諾,有關官方科技設備或技術的輸出,美國會考慮對中方提出的「公平待遇」要求,「即時受理」相關的具體申請。另外,反映此次對話的和諧調子,事前廣受注意的人民幣匯率問題,也沒有引發激辯,美財長蓋特納僅敦促中方讓人民幣繼續升值,以助中國大陸生產更具附加價值的產品,改革金融制度及鼓勵內需。


「大國關係」對亞太經濟的影響


中美對話的主角雖然是美國和中國大陸,但因他們是世界第一大和第二大的經濟體,整個亞太國家與這兩個經濟體的經貿及金融關係既深又廣,對此次對話的結果,都很關心。大國既然倡議建立具有韌性的「新型態關係」,亞太地區應該是鬆了一口氣,但會不會有「倡言合作、較勁仍在」的隱憂,值得探討:

一、以合作代替對抗,有助亞太經濟維穩:受到全球經濟不利因素的影響,亞太經濟正處於往上提升或下行修正的轉折點上,如作為亞太地區大國的美國和中國大陸在戰略、安全及經濟戰線上,是對抗與衝突,必然不利整個地區經濟發展。兩天「對話」強調合作與協商,至少有助亞太經濟在現階段的維穩,至於能否進一步發展,端視全球環境如何變動。在全球經濟復甦乏力的嚴峻情勢下,美中確應合作滅火。

二、中國大陸內銷市場,仍是亞太經濟發展的機會:對美方而言,此次對談最大的成果,是中方同意推動內需重於出口與投資的經濟改革。中方認為此一改革可打造經濟發展更堅實的基礎,美方則認為可增加出口,並減緩來自中國大陸的貿易競爭。一如胡錦濤說的,地球空間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和其他國家共同發展。這「其他國家」必然包括亞太地區國家,他們是具活力的經貿夥伴。

三、著重經濟利益考量,較勁仍然存在:國與國之間的經濟關係,通常是合作與競爭並存。美中此次對話達成一項協議,美國同意就「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區域性貿易安排,和中國大陸保持資訊交流;中國和東協的自由貿易協定,中方也向美方加強訊息溝通。但是,交流溝通是在事前或事後進行?資訊提供是全部還是部分?提供什麼或不提供什麼?恐怕不那麼樂觀,有待觀察。

四、戰略和安全的較勁,可能影響亞太經濟發展:「對談」結束翌日,大陸國防部長梁光烈抵美訪問,說明美中之間的軍事交流仍依計畫進行,但是亞太的權力結構,已隨中國大陸崛起而起了不可逆轉的變化。美國表面上聲言不反對中國大陸崛起,但底子裡是審慎因應,呈現兩雄對立。亞太國家是接受美國軍方支援,抑或是搭上中國大陸發展的列車,頗費思量。


為台灣打造自由經濟環境


美中定期的戰略經濟對話,亞太國家關注,台灣更應重視。過去四年,兩岸經貿關係在和平氛圍中趨於正常化,ECFA的簽訂,更開啟制度化經濟合作的新時代。惟ECFA的簽訂,須著眼於有助台灣對外洽簽FTA,才能落實台灣作為跨國企業亞太營運中心的利基。

馬英九總統連任就職演說中強調,要為台灣打造一個真正自由開放,與國際接軌的經濟環境。FTA的簽訂和TPP的加入,就是讓台灣融入亞太區域經濟整合及參與國際經濟發展的切入點,我方應全方位推動自由貿易,全力以赴,尋求突破。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