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台灣的FTA大戰略與新思維■文/宋鎮照(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系暨政經所特聘教授)《交流雜誌101年8月號第124期(歷史資料)》

近年來東亞國家積極推動自由貿易協定(FTA),出現層層FTA交叉簽署的現象,中國大陸、日本、韓國、紐澳、印度除個別與東協簽署FTA外,也跟各個重要的東協國家或是區域外國家簽署雙邊FTA,甚至中韓、中日、韓日、和「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協議也都在進行中。在此活絡的東亞FTA交織發展下,台灣仍無法積極參與,恐受區域經貿邊緣化的重大威脅。

台灣面對區域FTA簽署的嚴峻挑戰

特別是面對產業結構相似的韓國貿易挑戰,以及遠落後於韓國FTA的進度,同時又面臨大陸企業升級的競爭,台灣的壓力更加沉重。韓國目前不僅與東協、澳洲、智利、印度等簽署FTA,在二○一一年七月與歐盟的FTA生效,甚至最近又與美國簽署FTA,並積極與中國大陸和日本談判FTA簽署,韓國將成為全球第一個與美國、歐盟、中國大陸及日本四大經濟體完成FTA的國家。

面對此關稅的競爭挑戰,對台灣的出口貿易傷害很大。同時,台灣與主要貿易國家的FTA又未有突破性進展,無形中增加台灣企業經營壓力。儘管台灣很積極參與雙邊的FTA談判,例如台星、台日、台美、台歐、台澳(紐)、台印等,但時間已經不容許台灣延緩,畢竟當面對相對高的進口關稅時,台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勢將弱化,進而削弱台灣的經濟實力。

因此,當前台灣面對整個東亞FTA推動的經貿威脅,如何突破此嚴峻的經貿困境,將成為台灣刻不容緩的首要任務。正如南韓總理金滉植在國務會議上強調,為了搶佔市場,提升國際競爭力,利用FTA來實現開放和改革,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項必需的生存戰略,更值得台灣深思。基於此,面對全世界都在努力洽簽FTA來提升競爭力時,政府必須以更具彈性、務實、開放、理性和宏觀視野之格局,來持續積極推動洽簽FTA,這將是突破FTA困境和挑戰的不二法門。

台灣FTA戰略框架與思維

綜觀當前台灣對FTA的戰略與思維,不難整理出一個台灣回應當前國際FTA挑戰的戰略框架。基本上,台灣是世貿組織(WTO)的成員之一,為有效利用WTO經貿規範框架,因應台灣當前經濟邊緣化危機,並推動參與FTA,大致上可以從兩個層面來加以說明,也就是「雙軌雙層」的FTA推動戰略:一是對個別國家FTA的推動,二是對整體多國FTA的參與。

前者主要是針對重要經貿「點」的突破,進而產生「點」的擴散經貿效益,而後者主要針對「面」的推動,具有一勞永逸同時推動集體多國的FTA進程,也就是參與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議,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的策略。台灣欲加入TPP組織,必然受到台灣與重要個別國家點的FTA簽署之影響。

台灣五大支柱的FTA戰略佈局

首先,就台灣對重要「點」的FTA推動,主要有台灣與中國大陸、台灣與日本、台灣與美國、台灣與新加坡(東協)、台灣與歐盟等,具有重要指標意義的區域和全球戰略佈局,這也是台灣FTA大戰略佈局的「五大支柱」。只要台灣能夠對世界主要經濟體推動FTA有所突破,自然會產生示範效應。

兩岸推動ECFA可以說是台灣整體對外推動FTA的突破點,也是政府突破台灣區域經濟邊緣化困境的策略。政治敵對的兩岸關係,簽署類似FTA的經貿協議,顯示兩岸善意和互信提升,將兩岸關係變成機遇。兩岸更加開放,有助於突破兩岸僵局的困境,更能將ECFA視為兩岸經貿發展的維他命,以中國大陸為重要市場,建立台灣品牌和拉長加深產業鏈。

台日雙方在二○一一年九月二十二日完成簽署投資協議,這代表著協議簽署後可進一步強化台日經貿合作關係。對台灣來說,台日投資協議具有指標性意義,也是台灣整體經濟發展策略的重要進展,甚至有助於台日進一步推動FTA的發展。畢竟,日本是台灣最大進口來源國,也是台灣第二大貿易夥伴國,雙邊貿易額近七百億美元。且日本是台灣非常重要的投資來源國,過去五十年的投資約達一六五億美元,是台灣外來投資第一位,而台灣在日本的投資也約有十六億美元,雙邊的投資貿易非常熱絡。甚至最近「聯日抗韓」、「聯日進中」,以及加強中國大陸、日本與台灣「黃金三角」合作的策略呼籲,不絕於耳。

台美FTA的談判也被視為是台灣突破當前邊緣化的重要策略,畢竟美國是世界經濟最大國,具有象徵性的指標意義,而且更具有示範效果,也是政府推展FTA當務之急的首要國家。而馬政府的策略路徑思維,便是藉由美牛開放來恢復TIFA(貿易暨投資架構協議)協商,再由TIFA協商尋求台美簽署FTA,甚至透過台美FTA簽署進一步搭上美國主導的TPP,這也難怪馬政府特別積極動員府院黨資源,試圖讓美牛案過關。

台歐FTA簽署也是台灣重要的經貿支柱策略。歐盟一直以來是台灣重要的海外市場,其重要性不亞於美國、日本和中國大陸,而且歐盟對於台灣經貿相當重視,也多次表達願意跟台灣簽署FTA意願。台灣可以參考韓國與歐盟FTA簽署內容與方式,只要台灣以更開放的立場,勢必有利於台歐雙邊推動FTA。

台灣與東協簽署FTA一直深受大陸因素的影響,特別是中國大陸與東協於二○一○年元旦啟動FTA以來,東協對台經貿發展更深受大陸因素限制,甚至可能產生侵蝕台灣經營西進和南向的經濟利基。所幸兩岸簽署ECFA,讓東協國家對台灣產生比照的示範效果,而台星FTA之推動,也儼然成台灣突破與其他東協國家簽署FTA的重要指標,事實上東協其他國家也正密切觀察台星FTA的進度。基於此,這也可以看出政府之所以重視台星經濟合作夥伴關係簽署的道理,甚至台星FTA的簽署,也關係著台灣對ECFA深化發展的重要政治互信檢視指標。

參與TPP突破FTA困境

其次,TPP是台灣另一層次FTA大戰略的佈局縮影,這是政府提出的主流論述。由於台灣商談雙邊FTA有較大政治困難,而以追求加入以整個泛太平洋為範圍的大自由貿易區協議為經濟戰略目標,企圖一舉解決與多國的FTA協議。目前TPP包括新加坡、紐西蘭、智利、澳洲、汶萊、馬來西亞、越南、美國和秘魯等九個國家,其中四國位於東南亞、三國在太平洋東岸、兩國在大洋洲。日本、墨西哥和加拿大也表示有意願加入談判。

TPP是一個大型的FTA,根據國際貨幣基金會(IMF)的數據,參與TPP的九個成員國若完成談判,將形成一個五億人口的市場。九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一六‧六兆美元,約佔世界GDP總量的二七‧二%,特別是在日本加入後,TPP的GDP總量將提高到二二‧三兆美元,佔全球的三五‧五%。TPP勢必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足見其巨大的經貿影響力。

其實,TPP的政治含義很高,背後隱藏著美中的政治較量,美國試圖以太平洋區域的霸權地位來主導TPP,欲與中國大陸所主導的從東協加一、東協加三,到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再到東協加六的目標相對抗。儘管TPP只是一個框架,美國試圖用TPP架空APEC,重新將美國利益滲透到亞洲的意圖甚為明顯,而中國大陸正是其遏制的目標。

無疑地,TPP很自然地被視為是「華盛頓共識」(Washington Consensus)的翻版,由美國制定遊戲規則,要用亞洲經濟合作來制衡中國大陸的「北京共識」(Beijing Consensus)區域經濟合作模式。面對此,台灣必須慎重思考,避免兩岸ECFA和以中國大陸為核心的東亞經濟圈之利益,與參與TPP涉及到的中美經濟競爭,產生利益衝突與對立,陷入左支右絀的困境。

其實,TPP的運作與功能旨在處理各種非關稅的貿易壁壘問題,包括政府採購、國企行為、監管融合以及知識產權保護。TPP將超越普通雙邊貿易協定的範疇,而成為一套多邊貿易協定的樣本,這也為向來以雙邊FTA協議框架的經濟合作模式,轉向到多邊經濟運作的合作發展新方式。台灣若能參與TPP,將一舉解決無法參與雙邊FTA的限制,這是台灣積極參與TPP戰略思維的另一個如意算盤。

重視台灣、中國大陸和東南亞「黃金三角」的FTA推動

最後,面對台灣FTA大戰略的佈局時,仍必須注意到政治因素的束縛。儘管尋求戰略目標佈局可以樂觀進取心態面對,但面對具有能力主導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中國大陸,台灣尋求FTA突破時更宜謹慎小心。同時,FTA絕不是萬靈丹,更不是白吃的午餐,簽署FTA是要付出代價的,台灣必須做好準備,妥善因應開放市場所帶來的挑戰。

此外,近十年來,東亞區域經濟成長快速,世界經濟向東亞經濟與市場傾斜的幅度日益擴大,台灣以往過度依靠歐美市場的發展模式,隨著歐美市場的競爭,以及歐美市場的萎縮,不得不讓台灣正視東亞市場的重要性,改變捨近求遠的發展策略。

重回東亞區域市場,應該是台灣的經濟利益所在。在二十世紀末,亞洲區域內貿易比重約四○%,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這個比重已經超過五○%,同時美國和歐盟對亞洲的影響力也正在衰退當中。

台灣FTA大戰略佈局思維固然值得肯定,但是面對FTA大戰略的格局時,台灣必須更現實地面對已擁有的區域優勢,也就是利用大陸與東南亞市場和產業優勢,掌握台灣多年經營西進與南向發展的兩大市場利基,才能提升台灣的經濟能量與實力,這是台灣「黃金三角」FTA大戰略的利基基礎。

換言之,台灣可以採取所謂「蟹型策略」佈局,當作FTA大戰略的框架基礎,就是利用兩個螯爪緊緊鉗住東南亞與大陸市場。也就是一隻螯爪深入大陸後再往東南亞前進,透過ECFA機制;另一隻螯爪則伸入東南亞市場(透過台星經貿協議示範效果),再直驅伸入大陸市場,形成雙軌的交叉環抱策略,穩住西進與南向發展的利基,加速整合西進與南向產業發展策略。這是台灣FTA大戰略佈局的正確方向,也有利於推動經貿產業所謂「轉骨」工程的契機,更是台灣面對未來建立所謂的「黃金十年」發展的關鍵工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