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東協:兩岸合作新契機■文/徐遵慈(中華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交流雜誌101年8月號第124期(歷史資料)》

由東南亞十國組成的東南亞國家協會(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因為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豐沛低廉的勞動力,近年更加速區域內經濟整合,與中國大陸、日本、南韓、紐西蘭、澳洲與印度陸續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s, FTAs),經濟發展備受矚目。根據亞洲開發銀行(ADB)統計,自二○○八年下半年全球金融海嘯爆發以來,全球經濟陷入低迷,然自二○一○年開始,亞洲經濟率先反彈,其中東協國家整體經濟表現亮眼,成為帶動全球景氣反彈的重要力量。

兩岸於二○一○年六月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目前除已執行「早收清單」內的貨品降稅與服務業開放承諾外,並積極進行後續的全面性貨品與服務業自由化談判。兩岸經由ECFA與相關協議建構的經濟合作架構,已促使兩岸經貿交流更趨開放與頻繁,並可望基於雙方合作互利基礎,進行各項領域的合作。

由於台灣因政治問題無法參與東協為核心的經濟整合機制,因此東南亞與東亞區域整合進行的調降關稅與撤除非關稅措施(NTM)行動,已導致台灣競爭力蒙受重大威脅。基此,兩岸如能利用當前有利的政策方向擴展加強經貿合作領域,對於兩岸與東協區域的經濟發展將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旨在討論兩岸關係改善後,未來可加強與東協國家合作,深化參與亞洲區域經濟整合的可能方向。首先,將討論中國大陸在東南亞地區經貿發展之現狀與前景;其次,將提出未來兩岸可以加強合作,以加強在東協國家經貿合作的方向;最後將提出政策建議。

中國大陸與東協國家貿易、投資現狀與前景

中國大陸近年奉行「睦鄰政策」,積極拓展與鄰居東南亞國家的整體合作與經貿交流關係,在雙邊貿易、投資、產業合作及其他各種交流上屢有亮眼表現,成長速度超越東協其他「對話夥伴」國家如日本與韓國。根據東協秘書處最新統計,二○一○年中國大陸已成為東協最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金額共計二三二○億美元,其中東協對中國大陸出口一一三○億美元,自中國大陸進口一一九○億美元,中國大陸占東協出口、進口金額比重已分別達一○‧六%與一二‧二%。日本則位居歐盟之後,排名東協第三大貿易國,雙邊貿易金額為二○六六億美元,其中東協對日本出口一○二九億美元,自日本進口一○三七億美元。 在對東協投資方面,二○○八二○一○年中國大陸累計對東協直接投資金額約五十九億美元,約占同期東協所有外資比率之五‧五%,次於歐盟、日本與美國,排名東協第四大外資來源。不過,相較於日、韓與台灣,中國大陸在東協投資起步甚晚,且截至目前仍以承攬公共工程或投資開發礦產或原物料為主,投資於製造業的比例甚低,因此尚未形成生產網絡。惟此種投資模式,因中國大陸生產成本日高,未來大陸企業至東協直接投資佈局將漸成趨勢,以便利用東協原物料與勞力,強化大陸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中國大陸除積極拓展東協國家經貿關係外,亦主導或參與多項區域開發計畫。以大湄公河流域計畫(GMS)為例,該計畫最早為亞洲開發銀行(ADB)下通過之開發計畫,主要參與成員為泰國、越南、寮國、緬甸、柬埔寨及中國。二○○二年十二月,中國大陸即宣佈減免柬、緬、寮、越四國債務,並自二○○四年一月起率先提供柬、緬、寮三國出口至中國大陸的產品零關稅優惠待遇。目前,中國大陸與越、緬、柬與寮四國間的貿易、投資活動頻仍,除越南以外,中國大陸對緬、柬、寮三國的經濟與政治影響力實凌駕其他鄰近國家。

兩岸參與東協經濟整合之契機與方向

台灣企業早自一九七○年代即積極至東南亞國家投資佈局,其後也曾推動南向政策,但在中國大陸經濟逐漸改革開放,經濟力量漸起後,逐漸轉往大陸發展。近年因大陸沿海投資環境受到工資上漲、二○○八年大陸《勞動合同法》實施等因素之影響,以致部份大陸台商陸續撤離大陸,轉進至東協國家設置生產據點,其中尤其以前往越南、寮國、柬埔寨等投資情形最為明顯。近來緬甸政經改革受到國際肯定,包括歐美各國紛紛改善與緬甸經貿往來,台商也因此將投資目標進一步延伸至緬甸,自去年以來前往緬甸考察投資環境的台商可謂絡繹不絕。

東協與其他國家的FTA陸續實施後,由於關稅待遇上之差異,造成台灣產品對東協市場出口競爭條件日漸惡化。然而兩岸互動關係調整,對於台商經營東南亞市場可望產生新的契機,未來兩岸可攜手在東協區域合作的方向如下:

(一)兩岸合作共同參與東協區域開發與採購計畫

近年來東協國家與「對話夥伴」國家積極推動各類次區域發展計畫,除前述之大湄公河流域計畫外,其他如中、印度、日、韓協助執行「東協整合機制」(Initiative for ASEAN Integration, IAI)下之多項計畫,以及例如涵蓋汶萊、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四國的東部東協成長區域計畫(BIMP-EAGA)等。

根據東協高峰會責成亞洲開發銀行(ADB)、東協秘書處以及東亞智庫「東協暨東亞經濟研究院」(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SEAN and East Asia, ERIA)研擬之東亞整體開發計畫,其初步規畫之「亞洲綜合開發計畫」(Comprehensive Asia Development Plan, CADP),估計開發計畫所需經費約一七○○億美元,涵蓋道路、橋樑、港口、機場、工業區、能源、通訊設施等之相關建設。未來,該類計畫將開放民間企業參與,兩岸可以攜手共同開發這些次區域,爭取相關的公共工程與採購計畫。

(二)兩岸合作改善東南亞區域之貧富差距與發展落差(development gap)

東協經濟整合迄今,區域內仍存在明顯的發展差距,發展落後的新成員國家中,如柬、寮、緬三國平均國民所得低於一千美元,與其餘東協國家發展差距極大,成為東協整合與區域安全之一大隱憂。在中國大陸與東協整合過程中,中國大陸提出十一項優先領域,包括能源、運輸、文化、公共衛生、觀光、農業、資訊科技、雙向投資、人力資源發展、湄公河開發及環境議題。為改善東協區域之基礎建設及交通運輸等之聯結,中國大陸更宣佈斥資一百億美元成立「中國—東協投資合作基金」,以資助區域內之基礎建設、能源、資源、資通訊建設等計畫。

近年來,東協與對話夥伴國家發展出成本分攤的計畫模式,共同推動對於這些國家的各項建設計畫。由於各國對於援助及技術協助之資源有限,亟須新的資源投入,兩岸未來可考慮在彈性參與作法下,雙方截長補短,共同推動、執行東協區域內之區域及次區域發展計畫,包括中小企業發展、創業育成、資通訊科技合作等。

(三)兩岸攜手推動軟實力經濟擴展東協市場

文化創意產業在台灣「挑戰二○○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中被列為重點產業後,已儼然成為台灣將「軟實力」行銷全球的一項利基產業,包括電影產業、電視內容產業、流行音樂產業、工藝產業、設計產業及數位內容產業,都在引導各國重新認識台灣的「國家行銷」策略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東南亞市場等也屢創佳績。兩岸人民擁有共同的文化與語言,將是兩岸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最重要的市場基礎,兩岸如攜手推動文創產業,在資源與人才上可互補合作,並可在規劃設置創意文化園區、宣揚中華文化與推廣品牌認知等方面,建立具體合作關係。

新南向政策

兩岸關係逐漸邁入新頁,包括實施三通、推動ECFA與後續談判等,使得兩岸交流出現前所未有的盛況,也為兩岸擴大合作領域至其他國家,帶來新的契機。由於長年以來台灣企業在東南亞國家設立各種生產、銷售據點,以及綿密的台商與華人網路,兩岸合作參與東南亞與東亞區域整合,可加強兩岸與其他地區間經濟、產業互補合作之關係,將為兩岸與東協創造「三贏」的局面。

對此,在兩岸關係緩和下,未來兩岸可以思考推動結合兩岸合作之新南向政策,以加強對東協實質經貿關係,台灣將可藉由ECFA南進東協,大陸則可藉此深化在東協地區之耕耘與影響力。而為使台灣能夠逐漸參與東協整合事務,不致被區域整合潮流完全排除在外,中國大陸更應以開闊的心胸,贊同台灣適時參與東協經貿相關對話與機制,以協助台灣逐漸融入區域整合體系,開創兩岸合作的新局面。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