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編輯手記《交流雜誌101年8月號第124期(歷史資料)》

去年十二月,原是寒冷的冬天,但是當海基會高孔廉副董事長率團前往中國大陸和越南邊境考察時,迎面而來的,卻是熱絡的邊境貿易景象。通關的車輛魚貫進出、互市的小販往來穿梭,這,是屬於亞洲的活力。

很難想像,不過就在十幾年前,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時,亞洲差點一蹶不振。韓國幾近破產、泰國外債高築,新加坡、馬來西亞也無法倖免於難。但是,危機就是轉機。金融危機的爆發,使東亞各國體認到合作的重要性,東亞的區域經濟整合進程,從此加速前進。

事實上,擁有全世界六成人口的亞洲,一直是個沉睡的巨人。本期蔡東杰教授提到,一八○○年左右,廣州附近的人口便超過歐洲城市人口的總和,東亞的滿清王朝與南亞的莫臥兒帝國生產總值更佔了全球的七成以上。

如今,這個沉睡的巨人甦醒了。金融風暴的洗禮與歐盟的示範效應,使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以東協為核心逐步開展,擴及韓國、日本以及中國大陸,成為全世界FTA進展最快速的地區。

面對區域經濟整合帶來的貿易及投資移轉效應,台灣不得不謹慎因應。本期宋鎮照教授指出,目前台灣的FTA戰略可說是雙邊及多邊分進合擊,左手推動與中國大陸、日本、美國、東協與歐盟等地的雙邊FTA,右手則積極參與多邊貿易協定—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議(TPP)。

東協更是台灣突破經貿孤立的機會點。本期中華經濟研究院徐遵慈副研究員指出,經濟表現亮眼的東協,是兩岸合作的新場域,而宋鎮照教授更建議台灣採取「蟹型策略」,一爪透過ECFA從大陸伸往東南亞,另一爪則從東南亞伸入中國大陸,用兩隻螯爪緊緊鉗住東南亞與大陸市場,整合西進與南向發展策略。

兩岸與東協的經濟合作,事實上構成了胡春田教授口中的「華人經濟圈」。東南亞因地理位置緊鄰中國大陸,自古以來便是許多華人的海外移居地與投資地,華人對當地經濟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胡教授指出,東亞區域經濟整合,可說是華人經濟圈的擴大,這個經濟圈的發展能否超越歐美,取決於最核心的兩岸關係。

如同本期主題「亞洲崛起下的兩岸關係」,亞洲崛起的過程中,兩岸關係扮演重要角色。政府開放陸客來台、規劃金門為兩岸合作的先行示範區、洽商兩岸貨幣清算機制,目的便是建立起資金、人員往來更為便捷的兩岸經濟圈,為亞洲共榮圈的實現奠定基礎。當然,過程中,制度的保障亦不可少。本期李永然律師提醒我們,應關注大陸《刑事訴訟法》的修正,以加強兩岸交流時的人權保護。

經濟力的增強固然可喜,然而文化力的影響卻更為深遠。藉由對陸配付出關懷與同理心、對大陸偏鄉兒童與地震災民付出愛心,台灣在拼經濟硬實力的同時,正以不同的形式,發揚台灣的文化軟實力。

亞洲的崛起或許就如蔡東杰教授所說,是世界文明軸心位移的自然現象,然而作為百年難得一見的巨變,台灣何其有幸,能夠見證這樣的大歷史。只是歷史巨變隱含的是秩序的重組,參與的背後其實是制度的調適。或許如同本期中華經濟研究院史惠慈研究員所說的,如何藉助區域協定提升自我競爭力,也是台灣應一併深思的課題。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