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編輯手記《交流雜誌101年10月號第125期(歷史資料)》

第八次江陳會談圓滿落幕,眾所矚目的「兩岸投保協議」完成簽署,台商在大陸的投資有了更堅實的保障。這在二十 年前的台灣著實難以想像。在兩岸互信基礎不穩固的九○年代,台商在大陸的投資,想要爭取保障,都會覺得那是一種奢求,遑論兩岸面對面協商。如今協議順利簽署,多數人都歸功於協商團隊的努力,卻甚少人知曉「九二共識」在其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為了給「九二共識」一個公正的評價,作為兩岸協商第一線,完整見證「九二共識」形成過程的海基會,特別在九二共識二十週年之際,除了在十一月九日辦理「九二共識二十週年學術研討會」,並企劃「九二共識二十週年」專刊。除了介紹其來龍去脈、內容及貢獻外,海基會馬紹章副秘書長特別為文,引導讀者從「兩岸建構信任的過程」來理解。此外,九二共識的歷史見證人國政基金會鄭安國委員亦親自為本刊撰文,說明九二共識與兩岸和解的關係,而政大國發所趙建民教授更從長遠的角度,期許九二共識能擴大其效用,從兩岸協商的基礎,擴大成為解決兩岸所有問題的共同基礎。

如果說,九二共識嘗試從政治面,擱置對「一個中國」認知的差距,逐步建立起兩岸和平穩定的架構,那麼,兩岸民間公益團體的互動,則嘗試由社會面,磨合兩岸基層社會的價值觀,為上層的政治對話,創造更有利的條件。民間公益團體因著利他、非政治性、強調人道精神等特性,被海基會朱甌顧問視為是擴大兩岸對話的新領域,而台灣的「志工文化」,更是拉近兩岸人民「心的距離」的新途徑。

台灣女記者張平宜,花費十年青春,在四川痲瘋村興學,逐步消除歧視的烙印;台灣師範大學,一連舉辦三屆的兩岸偏鄉課輔活動,效法孔子有教無類的精神,為教育資源匱乏的學童,開啟一道機會之窗。政治認同或許有文化上的差異性,但愛與希望卻是人類共通的普世價值。承載著滿滿的愛與關懷,台灣人民的良善與真誠早已跨越台灣海峽,大大拉近兩岸人民心的距離。

海基海協兩會人員,因著協商與交流平台的搭建,同樣也讓心與心之間零距離。歷次的會談,無數次的交流互訪,兩會人員從陌生變為熟悉,由猜疑轉為信任,而海基會江董事長與海協會陳會長之間的相知相惜,更是為後繼者,樹下良好的典範。

隨著江董事長的辭職退休,以及即將舉行的中共十八大領導人換屆,「江陳會談」將成為絕響。美國十一月的總統大選結果,也可能為兩岸關係增添變數。台美中三方人事更迭或將增加不確定性的風險,但已建立起制度的兩會交流與協商,將會是一股穩定的力量,隨著繼任者的繼承與創新,可望為兩岸關係開啟一個嶄新的局面。

九月十九日,金門水頭碼頭上,兩會領導人離情依依。在這個見證兩岸歷史的最前線,兩會領導人臨別前的擁抱,化解了多少的恩怨,撫平了多少的傷口。兩會領導人之間的情誼,無疑成為兩岸和解的時代縮影。

政治是一時的,友誼卻是永遠的。相信兩岸關係以「九二共識」為基礎搭建的友誼橋樑,也將如九月十九日的諧音一樣,持續長長久久,永不間斷。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