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借鏡台北 大陸垃圾處理大步走■文/李文輝(中評社記者)《交流雜誌101年10月號第125期(歷史資料)》

一如一九八○年代大台北地區,淡水河兩岸高灘地,幾乎都是垃圾掩埋場,木柵福德坑、五股垃圾堆積如山,如今,大陸廣東省廣州市,也面臨了「垃圾圍城」窘境。尤其是二○一○年底標舉大陸盛世三大活動之一的亞運會,在廣州舉辦過後,民智更開,今年以來,廣州市政府換屆焦點,不再只是換了誰主政,而是誰能解決「垃圾圍城」的問題。考察日、韓、台灣等地的東亞經驗,「台北經驗」雀屏中選,從垃圾減量、分類、垃圾不落地、到「實名制」垃圾隨袋徵收,廣州正以「台北經驗」,建立具有大陸特色的環保道路。

不止是廣州,驚艷於上海世博會台北案例館,而與台北市結緣的上海市長韓正,以及與新北市交流頻繁的南京市長季建業,因親自參訪台北市、新北市的「垃圾不落地」環保措施,而決定在未來三年內,在上海、南京,從試點到全面實施「台北經驗」。

廣州「台北經驗」 從垃圾不落地做起

廣州每天有八千多噸垃圾量,已經到期的主要掩埋場,設計處理能力只有兩千到三千噸,唯一的焚化爐只能處理一○四○噸,最新運作的焚化二廠,也只能處理兩千噸。後續規劃新建六座焚化爐,全因受「鄰避效應」(Not In My Back Yard, NIMBY)影響遭預定地居民反對、抗議。為了封口,當局甚至考慮在十二個行政區縣都設焚化爐,「個人造業個人擔」,「垃圾圍城」迫在眉梢。

因此,在新建垃圾焚化爐之外,廣州市從今年四月起,決定採納台北經驗,在今年底前,全面實施垃圾分類,同時採取「垃圾不落地」措施,成為大陸第一個全市實施「垃圾不落地」的大城市。 

其實,「垃圾不落地」最早是新北市改制前,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台北縣永和市,由當時市長、現任立委林德福執意推動,後來台北市於一九九七年擴大落實,更在二○一○年上海世博會台北館主題「垃圾不落地,資源回收」展館,紅遍大陸,更獲選為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

廣州市「垃圾不落地」,依城管委總工程師鮑倫軍說法,最重要是「垃圾分類」,起先是規劃在五十個街道試辦,因緩不濟急,已要求今年底在廣州轄下十二個行政區及縣級市實施,二○一三年底再納入郊區的市轄鄉,全面實施。

鮑倫軍強調,廣州市政府決議,垃圾收運採台北「垃圾不落地 」經驗,但先要挑選條件成熟的行政區,試行「定時定點、直收直運」,目前廣州是在社區門口或是各路段,設固定垃圾桶,實施以後,改成垃圾車定時定點開到社區門口收取,其他時間垃圾不能拿出來。

垃圾實名制隨袋徵收 考驗人性

今年七月,廣州市再接再厲,在「垃圾不落地」之後,擴大「台北經驗」,採行台北市「發明」的垃圾費隨袋徵收,超前也採行部分台北模式的南京、上海。

廣州市從七月十日起,以「台北模式」為基礎,建立具有廣州特色的專用垃圾袋措施,發明「專用垃圾袋實名制」,目標是垃圾減量零掩埋。作法是,先對一百三十一個街道的生活垃圾,進行分類處理,再於年內,由所屬各區縣市再挑選一、兩個小區(社區),落實台北垃圾分類經驗。

廣州市政府城管系統為此進行全面部署、全面動員,正式啟動垃圾分類,形成一整套法律法規和規範文件、配套實施方案,更宣示要在今後五年內,達到全力推進破解垃圾圍城問題、優化城市環境秩序、提供優質公共服務、保障城市安全運行、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等五大任務。

依廣州市政府要求,要力爭全市在二○一五年基本實現全民生活垃圾分類,初步形成生活垃圾處理產業鏈。

垃圾分類技術將分五步走:⑴乾濕分開,實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⑵按袋計量。⑶專袋投放。⑷垃圾不落地,按時段、路段實行。⑸廚餘垃圾統收統運。

廣州市先在部分社區試行「垃圾費按袋計量收費」、廚餘垃圾免費排放、專袋收運政策,以專用分類垃圾袋作為收費工具,市民丟棄垃圾,必須購買政府製作、在指定地點發售的專用垃圾袋盛裝,再交垃圾車收運。產生多少垃圾付多少錢,垃圾越少,繳費越少。

想要超越台北的工作重點在於「垃圾袋實名制」,由廣州市政府特製分類垃圾袋,挨家挨戶印上居民的住宅地段號和房號,做為識別垃圾出自哪家哪戶的標記。依照這個標識,如果沒有依規定實施垃圾分類,可以根據標識訊息,追查到家戶個人,加以處罰。 南京、上海「台北經驗」現況    比起廣州市雷厲風行,南京、上海也按部就班執行他們的「台北經驗」。

南京市日產垃圾五千噸,因近郊找不到新掩埋場用地,原本二○○八、二○○九年該除役的三大生活垃圾掩埋場,只好超限使用,而且依垃圾量每年七%到一○%增加,再過一年多,也要爆滿。

為此,南京市長季建業去年二月間,在訪問台灣時,特別跑去看「垃圾不落地、資源全回收」,回去以後,從同年十月起,南京實施垃圾分類試點,從市區的鼓樓、玄武、白下、建鄴四個行政區,各選一個街道試辦。今年下半年起,又在全市推廣,並在江寧、浦口,規劃兩個專門做垃圾處理、資源回收的產業園,目標是二○一三年實現全市垃圾分類。

上海市長韓正,更因在二○一○年世博會上,見識台北館垃圾減量案例,之後訪台時,專門指定到台北市看「垃圾不落地」,回上海後,更要求每個區參考學習台北市的垃圾分類。

韓正告訴所屬,從垃圾分類到不落地,台北市整整做了十年,才建立一套完整系統,成效就是垃圾減量。這些數字背後,更有價值的是,垃圾分類已深植於民心,形成一種觀念、養成一種生活態度和習慣。

「台北經驗」 數字會說話

廣州市環保措施「一面倒」採行「台北模式」後,《南方周末》發表評論肯定指出:「諸多跡象表明,廣州市政府有意把廣州打造成大陸第一個市民自覺自願實施生活垃圾分類的城市。這個姿態十分重要。」

事實上,大陸各大城市,很早以前就準備實施垃圾分類,二○○○年大陸建設部在全大陸挑了八個城市,進行垃圾分類試點,但是真正落實不多。

廣州早在一九九八年就試著要垃圾分類,結果到今年初,還是停留在幾十個街區試點,要不是垃圾圍城已經入侵到自家後院,恐不知要等到什麼時候。

大陸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前理事長郝聖錕參觀過不少國家和地區垃圾焚燒場,感覺台灣做得最好。現在大陸遇到一些問題,台灣也曾遇過,台灣經驗值得借鑑。

依照大陸推動垃圾費隨袋徵收說帖,好處在於結合環保與經濟。據統計,台北市實施政策之前,一九九九年家庭垃圾總量每日二九七○噸,實施半年,就下降到一八八三噸,垃圾總量驟減三六‧六%。人均垃圾量,也從每人每天一‧一二公斤,降為二○○九年○‧三九公斤,十年減少六五‧二%。資源回收率更從二‧四%,上升到二○○九年的四五%,效果驚人。

在政策實行之時,台北市只有一九九四年啟用的山豬窟垃圾衛生掩埋場,設計使用壽命十年。設立之初,每日進入掩埋場的垃圾量二五○一噸,之後,台北市人口從二六○多萬增加到二七○萬,但到二○一○年,垃圾掩埋量反而減少到每天六十五噸,只有原來的二‧六%,山豬窟掩埋場計畫使用年限,因而延長到二○二○年,拉長十六年壽命。另一個計畫掩埋場也因此免建,省下約兩百億元。

不止節省公帑,市民也受惠。過去台北市垃圾處理費是隨水費徵收,平均每戶每月一百四十四元,到了二○○九年,已經降到每月三十七元,節省七四‧三%,隨手做環保,又能省錢,一舉兩得。

一樣是垃圾焚化爐,不像大陸惹人嫌,雙北市焚化爐因只燒必要、無法回收的真正垃圾,閒置之餘,甚至把過去掩埋的老垃圾挖出來燒,讓大陸環保機關、團體欣羨不已,更是參觀必選之地。此外,成立於一九九一年七月的北投垃圾焚化場,用回饋金興建運動公園、溫水游泳池、社區托兒所、圖書館等設施,結合環保與休憩,不但是北投地標,也是觀光景點、環保教育中心。

位於新北市,毗鄰台北港、水上遊樂園,由名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八里焚化廠」,更被當地驕傲地稱之為:「一座可媲美法國巴黎羅浮宮前之金字塔的建築藝術品」,每年參觀達超過一萬人次,未來期盼能夠持續扮演帶動地方觀光產業發展的重要推手。

循序漸進 推動環保

大陸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經濟快速發展,與世界各先進國家一樣,在企業轉型升級之際,也必須面對所帶來的後遺症,特別是環保問題。近來爆發「毒蘋果」事件,就是一例。尤其部分發達城市財大氣粗,難免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病急亂投醫現象,也才會有與其設在哪裡都有人抗議,乾脆每一行政區都設一焚化爐的反智想法。所幸一水之隔的台灣,早已度過環保陣痛期,相關經驗豐富。如今大陸環保參訪團,絡繹不絕於途,尤其是一、二線城市「垃圾圍城」迫在眉睫,更不得不來台取經。只怕「橘逾淮成枳」,像實施垃圾隨袋徵收採行實名制,便有些過當,不如按部就班,因地、因時制宜,像台灣一步一腳步,才是正途。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