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意涵與必要性■文/顧瑩華(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交流雜誌101年12月號第126期(歷史資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馬總統宣示要在二○二○年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但TPP是一個自由化程度極高的複邊FTA,台灣要加入TPP,國內市場勢必要做極大程度的開放,國內許多法規制度也必須調整,以符合國際規範,並達到國際接軌的條件。由於大幅自由化有其現實的困難度,無法一步到位,因此馬總統提出以「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概念,先行先試。

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意涵

所謂的「自由經濟示範區」,是指在一定區域內,先行先試自主開放的效果,以更自由、開放的體制及透過人力、資金、土地、法規等管制的鬆綁,整備國際接軌的環境,吸引多元化產業及投資的進駐,以達活化經濟、平衡區域發展、提升產業競爭力的目標。如示範成功,則以擴散至全國為最終目標。

自由經濟示範區的必要性

從歷史經驗看其必要性

回顧台灣經濟發展的歷程,台灣曾經歷數次經濟發展瓶頸,但屢屢藉由自主的開放與改革來突破發展困境,再造經濟成長高峰。台灣第一波自由化可回溯至一九六○年代,當時台灣面臨生產不足、貿易赤字、失業嚴重等問題,政府採取一連串的外匯、貿易、財政、金融等經濟改革政策,企圖減少管制,回歸市場機制。但當時的環境要全面解除管制,將經濟由進口替代轉型為出口導向,困難度頗高,因而成立「加工出口區」,在區內進行法規鬆綁,以提升企業出口競爭力。此政策使台灣工業產品取代農產品成為出口大宗,出口快速成長,貿易入超轉為出超,由失業嚴重轉為充分就業,達成經濟高速成長、產業成功轉型、國民所得大幅提高的目標。

一九八○年代開始,台灣經濟又面臨挑戰,總體經濟失衡現象嚴重,主要反映在國內投資不足與貿易大幅出超所帶來的問題。在國內經濟發展需要與美國要求改善雙邊貿易失衡的壓力下,台灣進行第二波經濟自由化政策的推動。此階段主要是要以國內市場的開放來提升產業競爭力,包括進口關稅下降及管制的放寬、壟斷行業的開放、製造業及部分服務業的對外開放,其中服務業開放包括速食、超級市場、百貨公司、銀行、保險、租賃及航運等,而有些開放則只針對美國而已。這波自由化政策不僅克服當時面臨的重要經濟困局,而且也為未來經濟發展建立基礎。

在出口快速擴張,經濟高度成長的情形下,台灣已逐步邁入中高所得國家之列,但政府深感必須加強與國際經貿體系接軌之重要性,所以在一九九○年正式申請加入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當時GATT正在進行烏拉圭回合貿易談判,台灣為一出口導向經濟體,多邊自由化的貿易環境對台灣絕對是重要且有利的。在申請入會的過程當中,台灣經貿體制必須做大幅度的開放與改革,而且必須對所有GATT成員開放,此促成台灣第三波的經濟自由化,包含降低關稅、開放服務業,及逐步將國營事業民營化。除此之外,台灣也積極推動貨品、勞務、人員、資金及資訊流通的便利化,期使台灣成為亞太區域各種經濟活動,包括製造、轉運、金融、通信、傳播活動等之中心。此一波的自由化使得台灣經貿制度成功與國際接軌,雖然台灣也付出國內調整的成本,但是整體而言,對台灣整體競爭力有正面的助益。

從現實環境看其必要性

台灣在加入WTO之後,自由化的速度放慢,原本期望在多邊貿易體制下拓展台灣出口空間,但WTO貿易自由化的進展延宕,促使區域經濟整合風行,台灣在政治因素影響下,無法加入區域經濟整合的行列,導致台灣出口受到不公平競爭。為了加入區域經濟整合的列車,台灣除努力解決政治的干擾外,國內市場進一步開放亦是無法避免的趨勢。加上現階段台灣經濟對內面臨國內投資不振、失業率升高、薪資成長停滯等問題,對外則面對全球激烈競爭,台灣如何掌握全球市場與資源是決勝的關鍵。因此,此時此刻已到了台灣進行第四波自由化改革的時候了。不僅是為了加入區域整合,達到與國際接軌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藉由自主的開放,改善台灣的經營環境,吸引外人投資,提升台灣整體競爭力。

台灣當前面對產業結構轉型的重要關卡,製造業出口競爭力逐漸衰退,服務業競爭力尚未提升,因此經濟面臨成長動能不足的問題,造成失業問題無法有效解決。再加上國際區域經濟整合的壓力,國內產業若不能提升競爭力,將面臨嚴格的考驗,對台灣經濟發展非常不利。WTO談判雖延宕仍在進行中,台灣未來也有許多FTA需要簽署,市場開放已是必然的趨勢,無法逃避。

台灣第二、第三波的自由化是在外國的壓力下推動的,嚴格來說,是屬於「被動式的開放」,緩衝時間較短,但國內產業面對全球化的競爭,安然度過開放的衝擊。現在台灣面對的環境更加艱難,台灣要開放與調整的程度可能更甚過去,為降低未來大幅開放的衝擊,以「自由經濟示範區」作為實驗,採「自主式的開放」,以「興利」的角度實驗對外開放的效益,降低大家對自由化的疑慮。

開放服務業 自由經濟示範區主軸

由於台灣製造業已非常自由化(除對大陸部分),因此此波自由化應以服務業為主,製造業為輔。由於台灣內需市場規模不大,服務業要依賴國內市場提升國際競爭力並不容易,因此台灣應該藉由兩岸關係的改善、優良的地理位置、鄰近亞洲最大華人市場與優秀的專業人才等優勢,對外大幅開放服務業,吸引外國的資金、技術、人才,進行服務業的自由化及國際化,提升競爭優勢,成為未來潛力的出口產業,帶動台灣新的成長動能。

由於服務業市場對外開放對國內的產業勢必產生衝擊,因此可以預知阻力不小,台灣可以用過去「加工出口區」類似的概念,將服務業在「示範區」內進行開放實驗,透過區內法規鬆綁,發揮台灣產業優勢,提升國際競爭力,並達到國際化的目標。

台灣應該把亞洲新興市場當作國內市場來經營,跳脫「生產」的思維,而以「服務」的理念來重新定位自己。台灣應定位為一個比現在更自由、更開放、更積極,且能整合全球資源、創造新價值的平台。透過此一平台可以促成我國製造業的服務化和服務業的國際化,更可為台灣未來加入區域整合(TPP)做好萬全的準備。

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效益

自由化已是全球趨勢,台灣無可避免。台灣過去幾波自由化,或多或少都有外國的壓力,因此開放的產業或是鬆綁的法規,對台灣而言未必全部都好。這波自由化雖然也有受到國際區域整合的壓力,但是台灣是採取主動單方面的開放,因此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找出台灣自由化的道路。這一波自由化要以興利的原則,規劃台灣自由化的藍圖,以自主開放的精神,展現台灣自由化的決心。

目前台灣的經營環境在全球評比排名尚可,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台灣可以在這一波自由化的政策規劃下,找出對台灣有利的開放方向及項目,積極推動,讓台灣整體經營環境得以提升,進而吸引國內外投資,提升台灣的國家競爭力及產業競爭力。反之,若台灣在此時仍然採行鎖國政策,故步自封,則不僅台灣目前所面對的經濟發展困境無法突破,可能還會造成台灣投資環境進一步惡化,台商、外商不來投資,經濟及產業活力頓失,屆時將使得失業、低薪、人才外流、產業空洞化及經濟邊緣化的問題更加嚴重。

雖然自由化政策最終應全國一體適用,但對於開放無法達成共識的項目,台灣可以選擇以「示範區」的方式先行開放,一來因開放的區域範圍有限,可以降低反對者的聲音;二來透過示範區的實驗,可以瞭解開放的效果如何。若有好的結果,未來推動全面自由化的阻力會降低,助力會增加。若結果不如預期,也可藉此機會調整政策,因應自由化的衝擊,營造加入TPP之有利條件。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