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中日韓FTA之探討及因應之道■文/顏慧欣(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研究員)《交流雜誌102年2月號第127期(歷史資料)》

中日韓推動三邊自由貿易協定(FTA),醞釀相當時日後,終於在二○一二年五月正式宣布展開談判。不過就在同年接連發生釣魚台及獨島之主權爭議,使得三方政治外交關係陷入緊張,迄今仍未解決。但隨著三方經貿部長利用出席東協(ASEAN)區域高峰會之便,在二○一二年十一月二十日宣布將在今(二○一三)年初舉行第一階段實質談判,似乎象徵著中日韓有意以「政經分離」的原則,繼續推動該FTA。

未來,無論中日韓FTA是否順利進行,抑或仍有許多變數存在,台灣對其發展仍須緊密觀察,畢竟中日韓都是我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二○一一年合計(含香港)佔我國貿易總值的四五‧八%,因此這個FTA之形成,必然對台灣產生相當程度之影響。

然而,觀察中日韓FTA的意涵及影響時,必須將東亞區域其他重要經濟整合之發展一併納入考量。目前看來,又以美國主導之「泛太平洋夥伴協議」(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以及由東協推動之「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最為關鍵,其對於中日韓FTA之推動也可能產生相互影響關係。同樣的,對於台灣在研判參與這些東亞國家間之經貿整合上,也會有政策取捨或談判策略之應對思惟。

本文將從上述區域整合之發展及相互影響的角度,探討中日韓FTA之未來發展,並針對台灣可能之因應思惟,提出初步看法。

中日韓之經貿關係

中日韓貿易關係之基本態勢,是大陸同時為日本及韓國之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依據統計資料,日中的貿易逆差為二二○‧二億美元,同時期日本對於香港則享有四一四‧四億美元的貿易順差,二者合計後,大陸極可能仍處於對日逆差之狀態。

至於中韓貿易關係,逆差情形更為顯著。依據韓國海關統計,僅二○一二年一至九月,韓國對大陸享有之貿易順差便達三七一‧三億美元。至於日韓之間,亦呈現出長期日本享有順差之關係。簡言之,在中日韓三邊貿易關係中,日本長期對中韓享有順差,韓國對大陸享有順差,而大陸,則基本處於逆差之地位。

再從關稅結構觀察,以中日韓在二○○四年所公布的共同研究資料顯示,其各自之平均關稅,大陸為一一‧三%(其中工業產品平均關稅為一一‧三%,農產品關稅稅率一八%),韓國平均關稅為一二‧四%(工業產品平均關稅七‧一%,農產品五二‧一%),以及日本平均關稅為三‧一%(工業產品平均二‧五%,農業產品一八‧四%)。故若僅以工業產品之關稅自由化作為觀察對象,則大陸的平均關稅最高,未來在中日韓FTA中需要推動關稅自由化的壓力也最大。


此外,商品關稅自由化僅為FTA規範之一部份。由於大陸自從十一五規劃開始,發展服務業便為重點之一,而「十二五」更列為核心推動項目,加上其服務業市場相對限制較高,可以想見日韓在此FTA中,除關稅外,亦將著重服務業之進一步開放。對此,將使大陸在中日韓FTA中面臨更大的談判壓力。特別是大陸已完成的FTA中,除了在港澳CEPA有明顯之服務業進一步開放外,與其他國家(如東協、紐西蘭、智利等)之FTA,對於服務貿易之開放幅度均為有限,更凸現出服務業將會是大陸另一個挑戰。


中日韓FTA之可能阻礙


雖然中日韓FTA預計將於二○一三年展開實質談判,惟外界對於中日韓FTA前景多持不甚樂觀之看法。觀其原因,主要在於中日韓對於FTA之期待差異頗大,同時又有許多歷史糾結與政治因素之干擾。


但依目前實際情勢觀之,大陸為中日韓FTA之主導者,推動態度亦較為積極。大陸之所以積極促成三方FTA,可能並非純粹基於經濟考量,更有來自於政治和戰略考量之佈局。特別是美國藉由推動TPP作為整體「重返亞洲」策略的經貿手段後,對於大陸在東亞地區之主導地位自然有所影響,大陸可能期待透過中日韓FTA之簽署,作為降低美國經貿影響的策略之一。


反觀日韓推動三方FTA之目的,即便亦有強化外交關係與區域安全之考量,惟這兩個國家對於中日韓FTA之期待,或更集中於進一步開放之實質經貿效益,因此日韓期望在FTA市場開放議題達成之開放深度與廣度,與大陸之期待與其自由化準備程度,可能有所落差。


再者,作為中日韓FTA一部分之中日韓投資保障協定,已於二○一二年五月完成簽署。當時外界認為中日韓投資協定之完成,將可為中日韓FTA奠立良好的基礎。然而,就在投保協定簽署後不久,大陸各地便陸續因釣魚台事件而發生反日示威,導致許多日本投資受到毀損,日本企業被迫停工。這些日本投資本屬於中日韓投保協定所保障的對象,而大陸政府亦有義務有效控制該等行為對日本投資之損害,但事實發展與條約義務有相當之不一致性,不免使外界懷疑大陸遵守協定之意願與態度。


TPP及RCEP對中日韓FTA之影響


誠如上述,大陸之所以積極推動中日韓FTA,與美國所主導之TPP有相當關連性。面對TPP可能會弱化大陸原本在東南亞區域的地位,大陸希望以三方FTA以及積極參與以東協加六(東協十國加中、日、韓、紐、澳及印度)為基礎之RCEP,來抵銷可能之負面效果。因此TPP之進展,可能影響中日韓FTA之推動力道。再從日本的角度觀察,日本雖已明確表達加入TPP之意願,但迄今因其內部尚未形成共識,反對意見仍多,加上美國等質疑日本推動自由化之決心,因此遲遲無法正式加入。至於TPP對韓國來說,就現階段並無明顯之重大意義,畢竟韓國已簽訂美韓FTA,且與多數TPP成員國間亦有個別FTA,故TPP之進展對於韓國或者影響有限。


無論日韓最終是否加入TPP,由於TPP之自由化標準很高,涵蓋議題範圍非常廣泛,除關稅及服務業自由化外,舉凡法規調和、公營事業、勞工、環境、競爭等議題均在列,而這些議題均非大陸目前所願意或有能力接受之議題,因此各界預測其短期內無加入TPP之可能。對此,若日本或甚至韓國先行加入TPP並展開談判,對於中日韓FTA之談判進展是助力還是阻力,值得觀察。


至於亦預計於二○一三年展開正式談判之RCEP,對中日韓FTA之進展影響可能相對有限,甚至可能產生催化作用。蓋RCEP並非以追求高標準自由化為目標,而是為了調和這十六個國家已簽署的FTA中原產地規則、透明化要求等規則與規定,以進一步降低貿易成本。其次,RCEP成員國的出口利益集中在貨品及農產品出口,零關稅待遇預期將成核心工作;對於服務業自由化、法規調和或勞工等議題,壓力可能較低,加上中日韓均已參與RCEP,反而可能藉RCEP之便加速三方FTA之協商。


中日韓FTA對台灣之意涵


誠如前述,中日韓佔我國貿易總值接近一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依據經濟部的資料顯示,中日韓FTA完成後,可能會使台灣出口下滑一%左右,實質GDP減少一‧一六%。其中又以佔我國貿易總值二八‧七%的大陸最為關鍵。特別是日韓二國之出口產品,有許多在大陸市場與我國處於競爭替代關係,若FTA之優勢產生彼長我消的情形,將有相當程度的影響。面對此一情勢,我國短期的解決之道,自然是加速兩岸服務及貨品貿易協議之洽簽。由於前述之各種內外部矛盾,中日韓FTA之推動預期將需要較長的時間。值此之際,加速兩岸協議之洽簽,可協助廠商於大陸市場上形成「先行者優勢」。其次,就長期而言,加入TPP有日韓,加入RCEP則可包含三者,均可解決我國在東亞被邊緣化之風險,故亦需持續推動。


不過必須指出的是,產業競爭力、投資環境健全,以及取得供應鏈的關鍵地位,對於增加出口、吸引外人投資而言,比洽簽FTA更為直接有效。因此,台灣與其擔憂中日韓FTA之影響,不如持續推動包括在市場開放與法規制度等層面之自由化改革,才是不二法門。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