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台港文創交流新契機■文/李應平(香港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交流雜誌102年2月號第127期(歷史資料)》

去年入秋,台港之間,鬧熱滾滾,先有為期兩個月的「二○一二台灣月」,舉起滿地開花的大旗,帶著台灣的有機生活市集、獨立音樂、獨立書店、新電影、新藝術,和香港在地人進行了一次全面的台灣生活對話。其後,「香港週二○一二」也首度躍上台灣舞台,包括香港話劇團、香港中樂團、進念二十面體、香港藝穗會等重量級的團體,密集搬演。

十一月中,陸委會副主委林祖嘉蒞臨,親訪首次在香港演出的台灣品牌「果陀劇場」,並全程觀看金仕傑與卜學亮主演的「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十一月底,文化部部長龍應台訪港,從香港刻正推動的大型文化建設、民間自發的有機藝術聚落、設計到藝術交易產業等,進行深度了解及實地交流,並以「我的香港,我的台灣」發表演講,成為另一種形式的「台灣焦點」。

「香港設計營商週」十二月壓陣,展開為期六天的「設計營商週二○一二」,邀得數百位國際設計師,超過十萬人參加。其中「設計及創新科技博覽會」吸引了全球廠商,台灣則有十家參展。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羅智成董事邀請近二十餘位台灣設計師,來港領獎及觀摩;而台灣變形蟲設計協會則有台、港設計界專家、設計系所師生一行,前來出席「二○一二台港創意論壇」。台灣設計師陳俊良更以「妙法自然─亞洲文創跨界創作展」獲得二○一二年香港「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獎」,陳俊良本人親自赴港領獎。

多年深耕後,台港文化交流有了新的起步,文創的概念正是新一波趨勢的轉捩點。

台灣優勢在原創

近年,在全球經濟普遍低迷的困局中,各國吹起了文創風,尤以亞洲國家為最。日本的生活藝術化、韓國的K—POP、泰國的電影、大陸的大型園區與全面企業化等,全力發展文創產業的台灣與香港亦不在話下。

一九九○年代,文化產業的概念在台灣逐漸形成,文化界經過不斷辯證,在原創性、藝術性、社會性與市場性之間爭論不下。一九九七年,英國首相布萊爾成立「創意產業籌備小組」,隨後並擇定十三個創意產業類別,成為全世界參據的指標。台灣經過了十多年的討論,終於也在二○一○年七月完成《文創法》立法,並概分為十五加一項,包括視覺藝術產業、音樂及表演藝術產業、文化資產應用及展演設施產業、工藝產業、電影產業、廣播電視產業、出版產業、廣告產業、產品設計產業、視覺傳達設計產業、設計品牌時尚產業、建築設計產業、數位內容產業、創意生活產業、流行音樂及文化內容產業等。

香港的「創意產業」概念則起於一九九○年代末。二○○三年,香港政府委託香港大學文化政策研究中心進行「香港創意產業基線研究」,將「創意產業」界定為十一個行業,包括廣告、建築、藝術、古董與工藝品、設計、數位娛樂、電影與錄像、音樂、表演藝術、出版與印刷、軟體與電子計算及電視與電台。 十年間,亞洲政治局勢互有消長,大陸的崛起產生了磁吸效應,牽動了全球經濟市場的移動。如何透過文化軟實力的競爭,以及建立文創市場的獨特性,為自己奠定穩固的基礎,是各國努力的目標,台灣也在此尋找優勢。

面對盤整許久的文創產業市場,台灣與香港是否可能攜手共創雙贏的文化與產業優勢?是否能讓這一波趨勢成為港台競合的長浪?

長期往來台港兩地的香港設計中心副主席劉小康,精準的分析台港各自的優勢條件。他指出,「台灣因為文化底蘊深厚,充滿原創力,在台灣,各種意想不到的點子隨處可拾。」而劉小康眼中的香港則是以國際網絡連結與大陸市場的掌握度為強項,尤其是將「創意轉為專業」帶入市場機制。 這樣的現象,在亟需市場支持的設計產業尤其明顯。

台北爭取世界設計之都 香港期待原創坊

「設計」可謂文創產業中跨領域的領頭羊,透過設計,不僅可以讓產品加值,而設計本身也是創意的最佳代言。因此,台港兩地政府無不在設計環境的營造上使力。在台灣,有台北市政府積極爭取「世界設計之都」,從區域到巷弄,突出城市設計風貌。松山文創園區與華山文創園區,成為台北兩大文創重鎮。這兩年最熱門的國際設計大展,二○一二年更創下了百萬人次的觀展潮。

香港的設計產業焦點則在預計於明年完工開幕,以歷史建物「已婚警察官舍」再利用的「原創坊PMQ」。「PMQ」位於香港中環自成一格的荷李活道,活化再利用後,將成為佔地一萬八千平方米,結合文創設計與商場的空間,並將提供約一百三十間專為設計師而設的創意工作室,預期會成為香港未來設計產業的發展核心。

長期以來,台港設計產業交流頻繁,香港設計產業進入大陸經年,累積了豐富的網絡與資源;台灣設計產業則屢屢獲得國際大獎,展現豐沛的創造力。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以及港台經濟文化協進會於去年舉辦的台港論壇,則以設計產業為題,進行多方位研討,將分階段加強台港之間設計產業的交流與合作。

台灣北中南演藝中心與香港西九的競合

表演藝術產業在接下來的幾年,也會頗有看頭。

從陸軍營區變身為文化核心的高雄衛武營,五十六公頃的空間,除了規劃商業區與都會公園外,還有占地三公頃的國際級音樂廳、戲劇院和中型劇場等。台中有大歌劇院,台北則有台北藝術中心、台北戲劇中心,這些專業的演藝中心都將於二○一四年與二○一五年陸續完工。

已經進行十年的香港西九文化區發展計劃,則是在去年十二月抵定首個地標「戲曲中心」的設計方案。填海造地四十公頃的西九文化特區,以大型文化園區及商場共構為概念,是全世界矚目的文化開發計劃,其中包括了大型劇院、音樂廳、美術館、中型劇場等十七個核心文化設施。預計二○二○年完成藝文場館與專業設施。

可預期,大量演藝場館的興建,將創造大量的內容需求,不僅可以刺激在地藝術創作的能量,未來也有機會促使台港成為國際大型展演活動邀請時的策略夥伴,創造利基。

台灣趣味在慢活 香港不只是購物

根據觀光協會統計,二○一二年,前往台灣旅遊的香港人數突破一百萬人次,為十年新高,而香港人對於台灣城市的多重樣貌以及慢活文化,都產生高度的興趣與推崇。因此,背包客人數激增,旅遊範圍擴及全台,包括台灣西部與花東,都不乏香港遊客的足跡。除了山水海景,live house、獨立書店、特色民宿、巷弄文化、微型文創等,無一不收入香港人的旅遊錦囊裡。

而台灣到香港旅遊的人數雖然與日俱增,但是,旅遊動機大多還是拘泥在購物和美食的刻板印象中。事實上,除了中環、金鐘、銅鑼灣、旺角、尖沙嘴,香港近年諸多古蹟與歷史建物再利用的文化景點、令人讚嘆的濕地公園、可以安步當車的天后、有異國風情的西灣河,還有指定為無形文化遺產、絕對不能錯過的中秋舞火龍等,都充滿了獨特的香港文化風情。

文化,讓一個地方值得一去再去,而從文化旅遊衍生出來的文創商機,更是潛力無窮!從細微處體會人生,正是文化為產品帶來的加值效益,也是文創產業的基本精神。

文創產業市場在國際

回溯二○一二年,台港文化交流的亮點莫過於誠品書店終於在香港落地。在寸土寸金、人聲鼎沸的銅鑼灣,誠品高高的盤踞在希慎廣場的八到十樓,這裡或許沒有台灣敦南誠品的悠閒,信義誠品的寬闊,但是,豐富的書種和多元的文創商品,展現出誠品一貫的自我風格。誠品,正是香港人看台灣文創產業的指標。

台港之間文創產業的交流與互動,範圍漸大漸深,已是趨勢,未來攜手合作,策略結盟的機會更可期待。但是,台港文創產業的平台嫁接,總還欠缺一個觸媒,使得雙方的實質合作進展有限。

這個觸媒是什麼?借用文化部龍應台部長的妙喻,她說,香港就像一個多頭插座,當我們以為台港已經接軌的同時,其實,還有一個通往國際化的電源被忽略了。如何讓台灣更國際化?讓台灣藉由台港文創交流與大市場接軌?恐怕是台灣發展文創產業下一步要思考的重點。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