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從「辜汪會談」到「二○一三兩會」 大陸涉台人事變化之觀察■文/周繼祥(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兼所長)《交流雜誌102年4月號第128期(歷史資料)》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政府順應民意,開放老兵赴大陸探親,隔絕了將近四十年的兩岸藩籬從此打破。隨著雙方人民往來的逐步展開,因交流而衍生的問題也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為了處理這些攸關人民權益的問題,我方成立海基會,對岸幾經考慮拖延了將近一年,始成立海協會作為海基會的對口單位。兩會的成立和運作,建構起兩岸由公權力授權的聯繫、對話和協商的管道。但是當時兩岸的互信十分薄弱,藉由九二共識的「一中(各表)」,終於達成一九九三年四月的「辜汪會談」,奠定兩岸制度化協商的基石。光陰荏苒,辜汪會談迄今正好滿二十個年頭,回顧這一段歷史,我們不能不緬懷辜、汪兩老,並感念當時為兩岸和平做出貢獻的相關人士之付出。

本文以時間的長鏡頭,觀察二十年來大陸涉台人事的變化,分析其脈絡,希望從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示,俾有助於維護、增進未來兩岸關係的良性互動和發展。

政治體制決定較長任期

兩岸政治制度最大的不同,在於台灣實行民主政治、大陸實行人民民主專政。中共當局一貫強調:堅定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絕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其憲法和黨章都規定,中國共產黨是唯一的執政黨,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因此,自辜汪會談以來,大陸的涉台人事,包括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國台辦和中台辦的成員,基本上是隨著五年召開一次的執政黨全國代表大會而更動。由於一黨長期執政,且沒有政黨輪替的問題,故久於其任成為大陸涉台人事上的一大特色。例如對台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江澤民在位十三年、其後的胡錦濤十年,副組長錢其琛九年(1993-2002)、賈慶林十年(2002-2012),至於國台辦主任王兆國在任六年(1990-1996)、陳雲林十二年(1996-2008)、王毅四年(2008-2012)。

久於其任的利弊得失

大陸涉台官員大都久於其任,有好處也有壞處:

有利的部分

一、人脈的累積:就以才剛轉任外交部長的王毅為例,他在卸任國台辦主任前特別提到,任內最感珍惜的是結交了一大批台灣各界朋友,包括一些立場觀點和大陸很不一樣、分岐的朋友。

二、政策的把握:固然中共對台政策有其邏輯的一致性和目標的一貫性,但因涉台人事安定,也使得政策的執行大體平順,不容易出現突兀的改變。

三、知名度的提升:在一個位子坐久了,成為媒體上的老面孔,自然享有較高的知名度,有助於增加台灣民眾對自己的熟悉度。

四、智能的鍛鍊:目前大陸對台系統局級幹部,大多經歷「辜汪會談」以來二十年的千錘百鍊,個人智識和能力久經考驗,故能勝任愉快。

不利的部分

二十餘年前大陸海協會成立後,台灣學者很快就發現,雖然形式上兩會都是民間團體,但從各自的人事安排看來,海基會是「以民代官」,除了少數幾位幹部是從政府部門轉任,大多數員工是經由不同管道招募而來;海協會則是「以官扮民」,其工作人員大都由國台辦官員兼任,幾乎就是同一套人馬。這兩種模式雖各有其長短,但從久於其任的角度看,「以民代官」,民始終是民,無法轉任為官,故出路有限,易形成一灘死水。「以官扮民」則官還是官,在官僚體系中若游刃有餘,甚至可以跨足不同部會,可有較多的出路。惟隨著主官異動,容易形成拉幫結派,並因為成員不同的出身背景,而有分歧的價值觀、情感,甚至利益。

紅與專

從一九九三年的「辜汪會談」,經二○○八年的「江陳會談」,到二○一三年可能的「林陳會談」,其間主談人的更替,反映大陸對台談判隊伍的由紅到專。汪道涵會長退而不休,與聞涉台事務,甚至擔任中央對台領導小組成員,憑藉的是「紅」—身為「國師」(江總書記的老師)。陳雲林會長自黑龍江副省長調職國台辦,考慮的是「既紅又專」,他以宋平人馬的派系背景及在邊境貿易的卓越成效,而歷任國台辦副主任、主任,並打敗潛在的競爭者,接任海協會長,憑藉的是「專」。陳德銘離開公職而掌海協,絕對和他在蘇州市委書記、陝西省長、商務部長任內推動兩岸經貿的優異表現脫離不了關係,換言之,是基於「專」。自汪道涵(紅)→陳雲林(既紅又專)→陳德銘(專),似可發現大陸涉台人士佈局的規律。

出身學問大

王毅和張志軍兩位前後任國台辦主任都是由外交部轉任,是否表示「大陸要在外交戰略和對台戰略交互運作?」或「北京以外交戰略處理敏感涉台事務?」抑或「大陸把涉外事務與兩岸關係結合?」要回答上述問題之前,不妨先檢視辜汪會談前後,大陸的涉台人事。

首先,在一九九一年十一月(海協會成立之前),由外交部長升任副總理的吳學謙(兼中央對台工作小組副組長)出面會見海基會副董事長陳長文一行。其次,一九九三年六月,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由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錢其琛接任。由於早在辜汪會談前後,外交部長出身的吳、錢兩人,即曾經先後皆擔任對台小組副組長,可知外交系統在早期大陸對台工作中即已居重要位置。

另一方面,繼吳、錢兩人之後,以外交系統代表之身分進入對台小組擔任秘書長的,先後有由外交系統升任國務委員的唐家璇、戴秉國。二○一三年兩會後,外交部長楊潔箎將接替戴擔任國務委員(兼中央對台領導小組秘書長),而王毅繼任外交部長,似也表明,十九大以後,外交系統仍將位居對台領導小組的樞紐。從而可作如下定論:中共早在成立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之初,即已兼顧外交和對台工作的相關性。若說二○一三兩會後涉台人士之安排,突顯了大陸將涉外事務和兩岸關係加以連結,似乎是說得遲了點。值得一提的是,參考政治局委員的分工,王滬寧也有可能進入對台小組,分管涉台事務。

王毅「高升」外交部

「國台辦主任王毅轉任外交部長」,的確是二○一三年兩會對台人事調整最大的亮點。自二○○八年六月到任以來,王毅和台灣各界互動密切,和他接觸過的人士,都肯定其態度誠懇、處事圓融。在他之前的兩任外交部長李肇星、楊潔篪,都是曾任駐美大使的「知美派」,由他這個「知日派」接替,可知此舉必有新意。然而,大陸的外交部上頭,還有總書記領導的「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在負責指揮調度,豈會因外交部長的人選,牽一髮而動全身?正如同王毅在十八大召開前,總結十六大以來十年的對台工作時所言,「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對台工作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言下之意即功勞是黨中央的、是大家的,不可能由某一個人獨攬。

從盛傳做得太好必須留任國台辦,王毅最終還是轉任外交部長。雖然外交部是資源盛豐的天下第一部,但職務總還是「正部級」,何況頂頭上司還有個曾任外交部長的國務委員,故不好說是「升任」。足堪告慰的是,倘若未來五年王毅在外交部工作平順,則十九大後循楊潔箎模式,還有高升國務委員的機會,故王毅「仕途看好」。

路是人走出來的

大陸涉台人士的新佈局,無疑是台灣方面關注兩會種種的重中之重。固然新一屆黨政領導核心在兩會閉幕式中,皆已公開保證,將會履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承諾,但畢竟路是人走出來的,同樣的對台大政方針,於不同的階段、在不同人帶領下,還是有可能有不同的步伐。因此,對於張志軍接掌國台辦,陳德銘可能擔任海協會長,台灣媒體高度關切,紛紛猜測未來彼等處理對台工作策略是否更有技巧、手段是否更加細膩。例如,已有媒體記者憂慮,由熟悉兩岸、瞭解全球外貿形勢的陳德銘接掌海協會後,兩岸談判與接觸會不會形成不對等?

三月中旬,正好發生了「大陸外交部向日方抗議我駐日沈斯淳代表於311震災兩週年紀念儀式上台獻花」以及「中共外交部要求教廷和台灣斷交」兩件事,可見政府的「活路外交」政策,仍充滿挑戰。當下對岸涉台人事已定,下一階段的兩岸互動即將展開,加油!海陸兩會。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