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客家聚落.文化饗宴 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水■文/藍一峰《交流雜誌102年4月號第128期(歷史資料)》

春節期間走春,來到以「豬腳美食」享譽全國的屏東縣萬巒鄉,映入眼簾的除了讓人口水直流的珍饈外,還有整排古意盎然的泥磚、紅瓦砌成的客家聚落。提到客家聚落,一般人最有印象的不外乎是新竹縣北埔鄉、高雄市美濃區等鄉鎮,但其實屏東縣萬巒鄉的「五溝水」也是全台保存得最完善、頗具特色的客家聚落村莊之一。

萬巒鄉位於屏東縣境內中部,其名稱由來傳說甚廣:其一,早期先民開墾時望見大武山翠峰綿延如「萬」座「巒」峰,遂以此命名;其二,早期萬巒水質清澈,溪中到處可見鰻魚悠游,當地居民並以捕撈鰻魚為生,遂將此地稱為「萬鰻」。至於正確名稱由來,無論是「萬」座「巒」峰也好、「萬鰻」也罷,萬巒獨樹一格的村落美景,遠勝過一切無法證實的流傳。

全台保存最完善、頗具特色的客家聚落

談到「五溝水」,會讓人聯想是由五條水(溝)聚集而成的地方,不過攤開萬巒鄉地圖後,頭溝水、二溝水、三溝水、泗溝水、五溝水等地名接連出現,原來是依照開發順序來命名的。「五溝水」正好位在萬巒鄉中部,東接赤山、萬金兩個平埔族村落,北有成德村,西鄰泗溝水,南隔萬巒、佳佐為界。老街上處處林立著古樸氣息,有百年歷史的紅磚建築客家夥房,聚落風貌特殊,建築物原貌保存良好,走進其間,彷彿進入時光隧道,使人倍感溫馨!

每一棟老屋除了在建築方面有豐富的藝術文化價值外,背後都反映當地的歷史發展。在五溝水這個典型的客家聚落裡,散布著大大小小的夥房。民國九十七年,五溝水有十九座夥房是全台第一個由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與屏東縣政府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指定、公告登錄的客家聚落保存區,村內仍有許多珍貴、具歷史與空間感的客家夥房,如劉氏宗祠、鍾氏夥房、吳氏夥房等,值得我們深入探索。

凝聚力與防禦性兼具的客家夥房式建築

一般來說,客家人的三合院或四合院,都稱為「夥房(或伙房)」。「夥房」建築兼具通風及「土磚屋」冬暖夏涼的優點。如果以「祖堂」為中心,向兩側延伸建屋,型態可分成一條龍、雙堂屋、三合院、四合院、雙堂六橫圍屋式等,面積往往可達兩百至三百坪。

客家夥房的興建除了非常在乎與當地山水等自然條件的配合外,所有房間的正面都會朝向中庭。為了更容易瞭解夥房結構及代表的含意,可將其區分為六大方面:

廳下

廳下,是整座夥房的核心,祭祀供奉家族歷代祖先的牌位,牌位上刻著祖先的名諱,廳下內牆兩側書寫著「棟對」(如劉氏宗祠的「棟對」為「金精常照閣、鐵漢尚名樓」)。客家的廳下,主要作為早晚家族成員上香、逢年過節祭祖、喜宴場合接待賓客、討論家族大事及家族長輩逝世時停棺的場所。

堂號

堂號是每一姓氏的淵源及代稱,客家人大都在廳下的門口正上方懸掛祖先的堂號。如鍾氏為「潁川堂」、劉氏為「彭城堂」、吳氏為「德至堂」。

橫屋

橫屋的高度要比廳下稍微低一點,且由內向外延伸的橫屋,高度也會依序下降。這是因為客家人「重視倫理」、「長幼有序」,所以家族成員也會依其輩份序位分居於橫屋之間。

轉溝、廊下

位於廳下和橫屋之間的轉軸,有著一排斜瓦,簡稱為轉溝。轉溝對應下來的空間稱為「廊下」,通常是作為家族成員活動的公共空間,也是接待一般常客的客廳所在。

禾坪(埕)

廳下和橫屋所包圍而成的廣大空間。在農業社會時期,農忙收成時作為曝曬農作物的廣場,平時則是孩童遊戲的場所。此外,因為禾坪(埕)位於夥房的正中央,因此具有辨識敵我及保護的功能。

半月池、化胎

從空中鳥瞰整座夥房,位於廳下正前方的外圓形「半月池」,及位於廳下正後方也是半圓形隆起的土堆「化胎」,與夥房正中央方形的「禾坪」,三者併稱為「天圓地方」的宇宙圖像。半月池屬陰,化胎屬陽,兩相結合如同太極圖式的陰陽平衡。再者,水是「財富」的象徵,而隆起的化胎則是一張穩固靠椅的象徵,讓整個夥房家族成員世世代代安穩富貴。

古蹟文化巡禮

鐵漢樓

「鐵漢樓」位於西盛街的一個轉角,它是一座鑲嵌著黃、綠、藍等顏色鏤空磁磚的門樓,門樓上寫著鐵漢樓三字,門對為「金精常照閣、鐵漢尚名樓」,讓人不禁想一探究竟。宋朝劉氏祖先劉元城身為諫官,敢於批評時政、不畏權勢,遂遭皇帝貶官至廣東省嘉義州(梅縣),北宋文豪蘇東坡為其撰詩,褒揚為頂天立地的鐵漢,後代劉氏子孫便以「鐵漢樓」為堂號。

觀海山房

「觀海山房」為五溝水最早之學堂,並非坐山觀海的樓房。它有別於傳統客家夥房式建築,而是典型巴洛克式風格,融合了中、日、西式元素。在鏤空石牆上的竹與南瓜更是特別,「竹」代表節節高升,「南瓜」則代表多子多孫,在一片紅磚瓦屋的老街中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劉氏父子一門三貢生,十六世成台、其兄成金與其父清元,三人年老辭官後與其師廣東秀才劉耀初創辦學堂,作育地方英才。當時在地方上,流傳著一句話:「不到五溝不入流,不入劉也不入流」,暗示不入五溝水的劉家學堂便屬不入流,鼓勵後孫晚輩多來此就讀學習,顯見當時學風之鼎盛與此學堂的重要地位。

鍾氏夥房

「鍾氏夥房」又名「和興夥房」,為四合院建築,興建迄今已逾一百三十八年的歷史。根據夥房主人鍾魁上先生的介紹,政府保存修繕夥房的前提有三:第一,屋齡達百年歷史;第二,建材為紅瓦片;第三,房型為土磚建造。「和興夥房」正好都符合相關條件,因此於民國九十七年列入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第一個聚落保存重點,也是第一個動工維護的聚落。不同於其他夥房的是,和興夥房內每一面皆有四扇門,以及保有來自大武山湧泉的水源、井齡達一百三十八年之久的古井,自井中打上來的水,水質清澈見底。

劉氏宗祠

「劉氏宗祠」為家喻戶曉、遠近馳名的名勝古蹟,建於清同治年間(西元一八六四年),佔地約二‧五公頃,為一棟「二堂四橫圍屋式」的四合院建築。其建築型式,根據圍龍屋的概念而修築,燕尾式門樓與紅瓦屋相互呼應,前有大廣場及小河圍繞,極富大宅院的氣派。劉氏宗祠大門兩側各有浮雕和畫像,左側題字是「一等人忠臣孝子」,右側題字是「二件事讀書耕田」。翻開史料,清朝時期登科的九十七位進士中,二十二位為武進士、七十五位為文進士,由此可知客家族群「忠君孝親」、「勤於農耕、讀書」的精神。

五溝水換新貌 期待您的造訪

萬巒的五溝水,純樸的客家小村莊,即使在瞬息萬變的全球化潮流中,仍然保持客家聚落一貫樸實淳厚的風格,蘊藏著客家硬頸鐵漢精神,且充滿綠色優美的環境。在政府、學界及當地團體等產、官、學三方一同努力之下,「守護五溝水工作站」於民國一百年三月成立了,五溝水也陸陸續續的換上新的樣貌,相信不久的將來,會更完整呈現在地的客家文化。期待您造訪豬腳達人故鄉、享用美味珍饈的同時,也別忘了細細品味客家夥房的風情哦!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