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編輯手記》世代交替的兩岸新局面《交流雜誌102年6月號第129期(歷史資料)》

四月二十九日的海基會,有種時光倒流的錯覺。一進海基會一樓天燈大廳,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巨型的辜汪布幕。布幕中,辜董事長與汪會長笑臉盈盈地相互握手,而布幕底下,則是當年會談的參與人員及採訪的媒體記者,熱烈地寒暄問候。布幕裡與布幕外,二十年的時空差距,說長不長,說短不短:說它短,是因為絕大多數的會談見證者都俱在,談起當年的往事歷歷在目;說它長,是由於二十年來兩岸情勢發生顯著變化,兩岸新的世代,正在興起。

一如海基會紀念辜汪會談二十週年的主題「緬懷先哲 再創新局」,受邀參加紀念茶會的辜汪兩老家屬,辜董事長夫人辜嚴倬雲女士與汪會長公子汪致重先生,分別代表了「緬懷」與「創新」兩個面向。在兩人的感性致詞中,辜夫人的緬懷先人,提醒我們不能忘記舊的世代為兩岸關係所做的貢獻,而汪先生的展望未來,則告訴我們需要新的世代帶來新的思維,為兩岸開拓新局。

世代交替,思維也有所轉變。從十八大後中共領導人的換屆,到兩會後大陸政府部門的改組,兩岸與外交人事的互通,代表中共外交政策與對台政策通盤考量的時代來臨。

本期焦點「習李新政下的兩岸關係展望」,除了邀請專家學者撰文外,亦訪問到大陸「改革四君子」之一的朱嘉明教授。作為中共前總書記趙紫陽的智囊之一,朱教授參與了大陸的改革開放。正所謂旁觀者清,長期在國外發展的朱教授,以他的經濟學專業,與讀者分享他對大陸政經改革的看法。

誠如朱教授所憂心的,大陸的環境問題已嚴重影響民眾的生存權。從華北地區的嚴重霾害,到華東地區的江中死豬,長期忽視環境保護的結果,卻是以人民的健康為代價。在朱教授眼中,「環境問題壓倒一切」。一如他六四後選擇遠走他鄉,對生命的尊重,始終是他所遵循的最高價值。

相對於朱教授的關切大陸內部改革問題,同為長期在國外發展的大陸問題專家黃靖教授,則關注亞太情勢下的兩岸關係。黃教授認為,二○○八年以後美中實力消長,而兩岸局勢反而趨於穩定,美國對台海控制力減弱的結果,使兩岸關係的主控權已「劃時代地轉移到兩岸政府手中」。

本期的另一篇精彩專訪,則是在兩岸領域歷練極為豐富的海基會高孔廉副董事長,就兩岸未來經濟合作提出解決方案。高副董事長過去二十餘年長期觀察全球經貿趨勢,認為唯有走向自由貿易,台灣的經濟才有出路。高副董事長於受訪時強調的兩岸產業「分工」合作,正好呼應朱教授點出的產能過剩問題,為兩岸可能走向的惡性競爭,提供一個雙贏的解決良方。

兩岸合作開創「新藍海」,號稱「小台北」的昆山,或許是一個合適的試驗點。昆山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因為納入台商的參與,逐漸發展出一套創新的治理模式。昆山的彈性及與時俱進,使它得以雀屏中選,成為兩岸產業合作制度創新的重鎮。

隨著兩岸經貿交流的深化,到大陸工作的台灣人,從早期的高階管理階層、後來的中階管理幹部,到近幾年,年輕白領員工有增多的趨勢。這大大增加了兩岸年輕人互動的機會。這群成長於資訊時代的年輕人,在朱嘉明教授看來,將是讓大陸產生變化的一群人。他們思維開放,沒有上一代的意識形態包袱,且在網路的推波助瀾下,價值觀正逐漸趨於一致。

兩岸年輕人的未來,就是兩岸的未來。當這群新世代成為社會的主體,兩岸新的局面,才正要開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