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編輯手記》販賣感動的台式服務進軍大陸《交流雜誌102年8月號第130期(歷史資料)》

炎炎夏日,炙熱的空氣與擁擠的交通特別容易讓人感到煩躁不安。偶然從喧囂的大馬路轉進巷弄間的小咖啡館,輕柔的音樂、溫馨的環境,頓時讓人暑意全消。店員親切的接待與貼心的服務,撫平了煩躁的情緒,而融合在地食材的創意料理,挑動著味蕾,讓人食指大動。

馬路的另一頭,一家醫院裡萬頭鑽動,卻井然有序。醫院行動掛號系統,病人可隨時隨地預約門診;看診進度行動APP,縮短了病人候診的時間。診間裡,專業醫師提供門診諮詢、安排檢查、預約複診;診間外,電腦連線便利化結帳及領藥作業。嚴謹的流程管理提供病人順暢的醫療體驗,在台灣,即使是看病也能享受到優質的服務。

這就是台灣服務業的軟實力。當服務業不只是賣服務,而是比創意、拼感動時,台灣的服務業輸出,就有了新的立足點。

台灣服務業不缺人才,缺的是舞台。「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簽署,便是台灣服務業進軍大陸市場的新契機。誠如本期焦點「兩岸服務貿易協議 服務業成長新動力」,大陸服務業市場的開放,讓具競爭力的台灣服務業者得以與大陸服務業者一較長短,而大陸服務業者的資金、管理與營運模式來台,也將刺激台灣的服務業升級,帶來新一波成長的動能。最終不僅兩岸消費者同受其惠,對於台灣業者走向全球佈局,以及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都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大陸藉由與台灣簽署協議,深化雙方的合作關係,對於世界強權美國,則喊出「新型大國關係」口號,試圖擺脫歷史上兩個強權難以於國際上共容的宿命,探索一條兩強共存共榮的新道路。

只是,空泛的政治口號仍難以阻止大陸與美國在外交上的角力,雙方的對抗甚至從實體層面延燒到虛擬空間,「網路」成了美中新戰場,一場看不到煙硝的戰爭,正在進行中。這種資訊時代才有的新型態戰爭,在兩岸仍缺乏軍事互信下,亦是台灣的國安單位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人權與主權,向來是北京當局的重中之重。在傳統「對內最高,對外獨立」的主權觀下,兩岸的政治關係,成了難以解開的死結。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助理教授李毓峰在檢視學界對於「主權」的各種論述後認為,英國學派極具包容性的「憲法主權說」,或許可以為兩岸的主權爭議提供新的啟示。

主權爭議之外,人權議題亦凸顯出兩岸的差距。本期旺報駐北京記者林琮盛近身觀察大陸社會中的小人物,發現大陸舊有的體制已跟不上經濟的現況與人民的期待,「貧窮世襲化」問題已逐漸浮上抬面。長期關注兩岸人權發展的李念祖律師認為,大陸目前面臨的人權保障問題,台灣多少都經歷過;「台灣做得到的,沒有理由大陸做不到」,李念祖律師如是說。

本期交流副刊的兩篇文章,呈現兩岸社會的不同面貌。在「台灣新住民的故事」中,看到的是一名海南姑娘如何在新竹寶山開創自己的一片天,而「小市民消逝的年代」,則看到大陸小市民為求在城市立足,所需面對的社會陰暗與現實。

不同的社會,訴說著截然不同的故事。期許兩岸市場擴大開放後帶來的社會影響,讓兩岸不再一味上演「我的」故事或「他的」故事,而是寫下更多「我們的」故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