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兩岸服貿協議具燈塔效應■文/陳明璋(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院長)《交流雜誌102年8月號第130期(歷史資料)》

六月二十一日舉行的兩岸兩會第九次高層會談,簽署「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是兩岸簽署ECFA後,經貿方面另一項突破。此後,兩岸服務業將大幅轉型升級,我方服務業在大陸的發展將更為寬廣順利。

無可否認,由於兩岸發展的階段性差異,雙方略有不對等的開放,我方以六十四項的開放換取陸方的八十項開放,表面看來,陸方「讓利」較多,但實際上,雙方若無「互利」,豈能達成協議?雙方由於「政大於經」或「經大於政」的不同考慮,格局與政策立場自有差異,但整體來看,雙方都要互相讓出部分市場,某些產業因自由化與開放,將帶來更多的空間,增加產業長遠競爭力;假以時日,雙方經定期檢討,可以再增加更多開放空間,對兩岸經貿發展自是「利大於弊」,雙方的GDP與貿易的發展,前景自然可期。

大陸擴大內需 有利台商發展服務業

自改革開放以來,大陸因大膽開放而增加其製造業的競爭力,受惠成為世界的「製造工廠」,二○○○年加入WTO,大陸也因開放部分國營企業獨佔的市場,讓外資進入,這項外來的刺激,反而讓大陸的流通與內需市場不斷擴大,國有企業加快轉型升級,民營企業也更茁壯發展,可見產業的自由化與開放,確實是產業轉型升級最好、最快的處方。

其實,台商當前在大陸的投資,也遭遇到瓶頸,尤其是製造業與外銷業,由於歐債危機與先進國家經濟持續不景氣,加上人民幣一再升值,以及大陸連續幾年的缺工、加薪與實施騰籠換鳥政策,台商製造業除了轉往內陸、VIP(越南、印尼與菲律賓)或亞洲其他勞工便宜地區外,不轉型升級無法繼續生存發展。而大陸十二五規劃的新產業政策,以及習李新政提倡的「城鎮化」措施,皆說明轉向內需與服務業發展是台商必然要走的康莊大道,此由我眾多的連鎖業在大陸找到新的發展空間可為明證。製造業轉型為生產性的服務業,或與連鎖業的生活服務業相配合發展,亦是有利可圖的方向。此時兩會簽署服貿協議,呈現此一路線的燈塔效應,可預期台商在大陸發展服務業,將有幾十年的美好商機。

開放市場 提升競爭力

未來,台灣要與許多國家發展自由貿易協定,或加入由東協主導,將於二○一五年實施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甚至加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TPP),都須以兩岸簽署服貿協議為基礎。換言之,台灣的服務業既要求大陸與世界加速開放市場,自身豈有不開放互惠的道理?愈早開放,不過度保護,我服務業將培養更高競爭力,藉此外力的衝擊而帶動服務業的升級,提升國人就業與海外創業機會。這對每天高喊「拼經濟」的台灣社會,不是最好的「借力使力」良機嗎?至於受到衝擊的服務業,包括商業、通訊、營造、金融、運輸及美容、美髮等業者皆表示衝擊有限,主要就是因為這波的開放,讓陸資企業的資金、管理及營運模式來台,增加我業者的創新空間,帶動成長的商機,況且並未開放大陸勞工來台,故服貿協議的簽署,在政府的把關下,對我方的影響已降至最低。

無可否認,我服務業者本來就比大陸同業發展得早,不但體質、制度、管理及營運均有優良的實力,部分業者已在大陸打拚練兵多年,如統一、康師傅及旺旺等集團都有非凡的表現;現在藉著協議的簽署,排除投資障礙以及地方保護主義的干擾,我方業者宜趁此時好好規劃,與已在大陸發展多年的外貿業與製造業配合,雙方可一起轉型升級,藉由策略連盟提升體質和發展空間。

當然,陸資企業近幾年也因大陸龐大的內需市場,培養如淘寶網、小米機、國美、蘇寧等這類頗具實力的服務業,或許台商可合作的對象,除了金融、保險、期貨業之外,還可以和其他業者嘗試多元的合作。雙方除參股之外,尚有技術指導、管理諮詢、人才培養與交流、模式學習以及連鎖加盟等方式,合作發展空間甚大,除互相合作,開拓兩岸市場外,甚至可進一步拓展世界市場,共創品牌。

精益求精 追求卓越

目前,我服務業雖較大陸有更強大的營運制度與模式,但亦不可荒廢創新的研發能力,不能再步製造業的後塵。過去,我製造業者在規模、經營能力、資金和技術等方面,皆優於大陸廠商,但經過幾回合的拚鬥,竟讓大陸同業後來居上。我服務業與連鎖業者宜記取教訓,不能志得意滿,而應繼續追求卓越,在人才培訓、制度設計、雲端服務與物流管理上,更要精益求精,並在台灣設立服務業的研發、設計及技術總部,與各大專院校學術合作,以提供前進大陸與世界市場的動力。(本文轉載自二○一三年六月二十日旺報)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