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電影豈能只是「春光乍現」 管窺兩岸電影合作的經濟效益及合作之影響■文/饒紫娟(台北市電影委員會總監)《交流雜誌102年8月號第130期(歷史資料)》

週六清晨六點,勞累一週後難得的補眠時間,卻被急促的電話聲吵醒。製片協拍組值班的同事焦急地告知我,大陸來的劇組擠在西門町的紅樓劇場門口,讓稍晚就要開門營業的紅樓開不了大門。這是什麼情況?我不及細思,匆匆趕去現場。

一到現場我愣了一下。當初劇組告知我們的是:只拍攝一場「很小的」戲,男女主角遮陽棚下一起喝咖啡交談而已,劇組人員也會是「最少編制成員」,大約十多名吧,根本不用我們到現場,只有值班協拍就可以了。

但是,現場至少有八十多名工作人員;攝影機就有兩架,兩組攝影人員,還有吊臂車、三六○度軌道、三組燈光…整個現場的規模在我方來看已經是大製作。難怪小小的紅樓廣場開不了門。

陸方的總製片看到我來,跑過來跟我埋怨,帶來的攝影器材不夠,向台灣租器材也租不到,都租光了。他們只好從大陸調過來,又多花了四百多萬台幣。我又抱歉又得意的告訴他,這兩年來台北市拍片量暴增,影視從業人員接案子忙到人仰馬翻,劇組是有錢找不到熟手、租不到器材的窘況。

我沒有告訴他的是,台灣拍一部電影通常就是一台攝影機,拍完東邊換西邊,拍完南邊換北邊,很少兩架攝影機同時拍,遑論還有吊臂車、三六○度軌,就只為了拍一場喝咖啡的戲。再說白一點,台灣的確是有電影這個行業,但是一場戲同時用這麼多奢華的設備,真的很少,這跟所謂的「產業」相比,我們還差得很遠,但是若與十年前相比,我們的確已經走出谷底。

國片起飛

自從二○○八年《海角七號》票房締造五億多台幣的奇蹟之後,陸續的《艋舺》、《雞排英雄》、《賽德克巴萊》、《陣頭》、《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愛》、《痞子英雄》、《犀利人妻》,以及即將締造另一個票房奇蹟的《總舖師》等,國片票房總金額已經超過新台幣三十餘億元。國片起飛,多令人興奮的事實,台灣電影真的又找回了春天,其實這在負責製片協助的台北市電影委員會的協拍數據上早就呈現這樣的趨勢。

影委會在二○○八年開始營運,功能主要在協助國內外劇組來台北市拍片、協助國片在國際間行銷宣傳、培訓製片人才等。成立五年以來協助了共計一千三百三十多部大小影片在台北市拍攝,每年的業務量都呈一~一‧二倍的倍數成長,其中成長最快的就是「合拍片」,跨區域合作的劇情電影在二○○八年時候是零,到二○一二年共計已達一百五十八部,而其中又以來自香港、大陸合拍片成長最快、最多,共計五十六部影視作品。

根據官方統計,二○一一~二○一二年台灣電影在大陸放映的總數為二十一部(包括合拍片),總票房共計超過新台幣三十億元,成果驚人。

拍片周邊商機大

其實合拍片不只著眼於兩岸電影上映時的票房,劇組在台拍攝時的食、衣、住、行等,在在都創造商機,帶動經濟觀光效益。

早在一九六六年,紐約市長約翰林賽(John V. Lindsay)在寫給全市市民的一封信中,曾解釋為何要成立紐約影視委員會的原因。他說:「每一部影片在紐約拍攝,都帶來更多的工作機會,更多的工作機會代表著更健康的經濟。更健康的經濟將創造更健康的城市」。這樣的觀念放眼在台灣拓展合拍片,也有同樣的效益。

西門紅樓劇場廣場上的拍攝問題順利解決了,我們另外開闢了一條路讓民眾進入紅樓。那天紅樓及周邊商家全都眉開眼笑,因為比平常還要多的民眾湧入這區域,想要近距離看「拍電影」;而導演一喊卡,劇組就衝入附近店面買飲料、買吃的,又是一筆商機。導演告訴我下午三點就拍完,拍完劇組就地解散去市區內旅遊觀光,明天再續拍,要拍攝至少七~十天,總花費達六、七百萬元。更有趣的附帶效益是,兩邊的工作人員早已混得很熟,大夥商量著先去吃蚵仔麵線,還是先去鼎泰豐好,這又是無法計算的「無價友情」。

邁向真正的影視「產業」

所以,雖然「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在「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眾聲喧嘩中,快速簽訂,但是在可以想見的未來,還會有更多的兩岸合拍片或是大陸劇組來台拍攝影片、在台後製作,這是一股勢不可擋的趨勢。

它帶動的不只是單純的兩岸的影視票房或商機,也間接刺激了現有的台灣影視產業,促進了影視從業人員的專業能力,強化了影視後製工業的實力,添購更現代化、更新穎有效率的數位器材,擴大產業鏈的結合,邁向真正的影視「產業」,而不再只是個「行業」。

當然,在一片榮景可期的背後,仍然存在許多尚未「接軌」的問題急待克服。例如:開放陸方來台後製作,但是對岸的審批作業是否也能透明化的一併開放呢?

對岸來台後製作可以自由決定,但是來台後卻不能同一時間內自由出入境,這也造成因為工作需要,必須在同一時間內兩邊跑的導演、製片及演職人員的困擾,這在「時間就是金錢」的鐵規下,很多人就放棄來台後製作了。這樣的政策雖有美意卻不能落實,對於刺激產業、擴張升級便無用,申請流程又曠日廢時,又沒有經辦事務的統一窗口,沒有便利性,久了當真會成為徒具虛文的「紙上談兵」。政府必須正視並馬上檢討修訂相關的配套措施。

兩岸影視市場差距懸殊是不爭之事實,但是台灣的影視人才創作力及文化底蘊仍然佔有一定的優勢,單看這兩年國片內需市場的火熱便知。「阮若打開心內的門,就會看見五彩的春光」,如何在現有基礎下,結合兩岸雙方業者實力,共同迎來兩岸影視的永恆春天,而非僅是「春光乍現」,實有賴兩岸主事者、從業人員的智慧與胸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