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連鎖業》兩岸競合—兩岸服貿協議後台灣連鎖服務業如何開創兩岸市場■文/黃茂景(社團法人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秘書長)《交流雜誌102年10月號第131期(歷史資料)》

二○一三年六月二十一日,談了兩年多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終於拍板定案。服務貿易協議分為「文本」及「清單」兩大部分,清單涵蓋批發零售、醫療、金融、電信、海空運、觀光旅行社以及文化產業等七大項,並在文本中明訂未來兩岸服務貿易開放項目擴增的空間。

此種洽簽方式具彈性,較能掌握服務貿易型態日新月異的特性,面對仍是開發中經濟體的大陸服務業法令及市場進入障礙,保留定期檢討及開放的可能,不但符合目前大陸與世界各地區洽簽服務貿易協定的方式,亦符合台灣服務業進軍大陸市場的利益。

換言之,可以預期在兩岸服貿協議正式洽簽之後,兩岸日後仍有可能在經合會架構下,持續深化兩岸服務貿易合作。

機會v.s威脅

多年來,台灣對大陸一直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想像,一種認為大陸市場充滿機會,另一種則認為大陸對我充滿威脅。正是因為「機會論」,促使台商前仆後繼地投向大陸;也是因為「威脅論」,使大陸基於統戰策略不斷向台灣讓利。

「機會論」和「威脅論」其實互為表裡:若一味擔心害怕而不思進取,勢必失去機會;若一味天真妄想而不深思熟慮,威脅必接踵而至。

從負面解讀「開放」,是有人被割了一塊肉,但是從正面解讀,卻是秩序的重整,也可能會新生一塊肉出來。當然,因為大陸產品服務的進口,台灣有些產業會因為競爭不過遭到淘汰。但這並不會完全是大陸產品造成的,而是消費者價格取向選擇的結果。是消費者選擇了較低價、較便宜的大陸產品,而不選擇較高價、較貴的台灣產品。

廿多年前,台商成群結隊地登陸,成功在新台幣升值的壓力下跨出對外投資之路,幾年間大大擴張了台灣的經濟版圖,那是憑藉勇氣和智慧創造出來的機遇。反觀今天,兩岸服貿協議要向陸資開放美容、印刷、中藥材等傳統服務產業,卻遭遇莫大的反彈。

然而,台灣經濟近年的停滯,果真應驗了在野黨一直以來指稱的「ECFA是毒藥」的預言嗎?只要檢視一下台灣對外貿易數字,便知實情並非如此。台灣二○一二年對外出口額為三千億美元,其中對大陸出口達一千三百億美元,佔了四三%的比重;台灣進口貿易總額為兩千七百億美元,其中自大陸進口三百七十億,僅佔一四%比重。台灣對大陸享有九百多億美元的順差。簡單地說,若不是由於大陸市場,台灣對外貿易將出現五、六百億美元的逆差。

別看輕台灣業者

兩岸簽署服貿協議,從個別產業看,必然有得有失,從台灣總體經濟看,若是得大於失、機會多於威脅,便值得一搏。

最近從台灣旅行業者口裡傳出來的一句話是:別看輕台灣業者!台灣旅遊業者認為對這次服貿協議不滿意的地方,反而是嫌開放幅度不夠大,業者對進軍大陸市場躍躍欲試,對守住本地市場也信心十足,認為已掌握住國民旅遊的顧客信賴度,對大陸業者即將長驅直入的競爭並不擔心。

「別看輕台灣業者」這句話,不是由政府,而是由業者自己喊出來的,此時此刻,這句話已成為各行各業「有為者亦若是」的自我激勵目標。

市場的競爭永遠存在,不是只有大陸來的才叫競爭。古早的柑仔店在7-11進駐台灣後即一家一家關,但由台灣統一超商創下包山包海的「台式服務」,早已超越美國原創7-11模式。同理,康師傅也以本土特色抓住大陸人的胃。每個產業的每一家店,永遠有顧客需求和外來競爭要去應付,何以這次針對「大陸來的」格外不安?這種不安,在開放陸客來台之前,在兩岸洽談ECFA之前,甚至早在二十多年前開放美國水果、火雞肉進口之時,也都出現過;但事實證明,「別看輕台灣業者」才是歷史發展結局。

充滿機會的內需市場

大陸在想什麼?你我該做什麼?

大陸的一舉一動,正與你我的工作、台灣經濟、全球局勢緊密相連。為什麼一份「一號文件」,就可以讓台商大賺家電下鄉財?ECFA題材如何被看好?LED產業受惠於大陸十萬盞計畫,市場是需求還是過剩?RFID(無線射頻技術)為主的物聯網,也列為「十二五規劃」重點。因此,投資大師巴菲特說,他不擔心不可知的未來,他觀察的關鍵是未來十年會發生什麼。他認為未來的十年~二十年,大陸將無限看好。

基本上,驅動大陸內需消費有三個關鍵因子,一是供給面:政策引導內、外資源投入;其次是內部需求推動面:人口就業率提升、所得增加、貨幣升值、消費力與購買力增強將帶動大陸內需消費大幅成長;此外,世運、世博衍生的觀光與投資熱潮,都意味著大陸內需消費將帶動服務產業同步發展,其受惠行業包括生產性服務業如交通運輸、物流、金融服務及資通訊服務,以及消費性服務業如百貨、零售通路、餐飲住宿及觀光旅遊服務。

我們必須認清大陸內需市場有多大?根據美國商務部公佈的資料,大陸現有十三億人口,現階段有實際購買能力的約佔三○%(三‧九億人),以每年增加三%的速度成長,大約每年增加三千九百萬人,是台灣人口的兩倍。未來十年後將有五○%的人具備實際購買力,達到七億人口,消費能力可能超過美國。預計二○二五年,大陸人均收入將達到兩萬美元,消費潛力十分可觀。以美國人口三億,一年約一四‧五八兆美元的市場,為世界經濟火車頭,大陸有十三億,是美國的四‧三倍,一旦爆發,威力不容小覷。

複製成功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協商涉及眾多的服務業主管機關,且雙方各項服務業的管理體制及市場發展情況都存在相當大的差異,但雙方終能排除困難,達成協議,顯示雙方互信基礎的擴大。服貿也使兩岸邁向經貿全面交流合作,尤其是台灣連鎖產業進軍大陸,積極且有自信。

連鎖產業拓展市場,最核心的難題就是成功複製。開個店當然很容易,可是如何複製執行力?如何保證加盟商運作的標準化?這些都需要高度的技術。許多加盟連鎖企業曾提出整店輸出的概念,從標誌設計到店鋪格局,從店員培訓到內容創新,事實上他們只是輸出了一個店鋪形象、產品和一系列的制度手冊,而對於店鋪運營、貨品周轉與調配、銷售分析等執行層面的能力,卻沒有成功複製的方法。這些才是一個連鎖企業從一千家店擴張到三千家店,再到五千家、八千家店時,在承受必要差異化的同時,還可以降低營運成本、提高效率的根本。

對於產業規模大多屬於中小型的台灣連鎖企業而言,要跨入一個不熟悉、對行業生態陌生的市場,等於是完全重新開始。可學習統一超商、全家便利商店、麥當勞、肯德基、HAND TEN等連鎖店認真經營品牌價值,堅守在本業的崗位上,不論大環境的景氣是好是壞,都努力開發新商品、新服務去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創造更高的顧客滿意度。這些品牌都是由小而大、逐漸茁壯的。

大陸二、三線城市的消費市場,常能孕育出很多一方之霸(Local King)。這是台灣連鎖加盟業者的機會。例如東方駱駝這一個品牌,台灣人很陌生,卻是大陸二十多個省市二線都市的年輕人服飾之王,全大陸擁有五百多家專賣店,年營收人民幣四億元。當今大陸的年輕人比父執輩更個人化、開放且容易接受另類文化。在大陸,個人化的消費風格,悄悄地開啟了另一扇消費大門,誰先教育大陸中產如何享受生活品味,誰就可以擄獲消費者的心。

另一個是台南企業所創的大陸中高檔男裝品牌Tony Wear(湯尼威爾),也開始教育大陸中產階級穿衣品味,灌輸色彩搭配、材質版型挑選,以及衣服清洗保養的概念。在Tony Store的八百多平方米展示空間中,除了陳列品牌服飾外,更引進了日本高檔洗衣設備與咖啡廳,不只是賣衣服,更是賣都會中產階級的生活品味。

除此之外,台灣連鎖品牌在大陸發展具知名度的還有85度C、兩岸咖啡、羅莎、永和豆漿、馬可勃羅、伊莎貝爾、鼎泰豐、王品、鹿港小鎮等,均是將成功方程式複製到大陸市場的典範。    強化競爭力為王道

兩岸服貿協議的簽署,提供台灣連鎖品牌更大的舞台、更廣的空間恣意揮灑。台灣服務業想要進軍大陸,絕對不能貪心,遇到困難或逆境時,應該要本著創造三贏局面的思考點出發,設法藉由強化競爭力的方式來提升企業的經營實力。當功夫練得深、顧客基礎打得穩,自然而然地就能夠開花結果!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