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殯葬業》服貿協議對殯葬產業發展之影響■文/劉偉龍(新北市殯葬設施經營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交流雜誌102年10月號第131期(歷史資料)》

台灣殯葬業在業者的努力下,逐步提升殯葬文化水準,成為華人地區師法的典範;透過兩岸合作,不在解決台灣內部因為法令嚴苛造成的發展困境,而是讓兩岸共享孝親追思的精緻意涵。

兩岸服貿協議對台灣之影響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是二○○八年兩岸恢復制度化協商以來,台灣與大陸簽署的第十九個協議。協議內含逐步開放條款,未來得持續爭取雙方循序漸進開放。對於已赴陸投資者來說,協議簽署後,透過官方聯繫平台的運作,才是政府協助業者投資的開始。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簽署後,有人認為將對台灣很多產業造成很大的衝擊,之前也有記者採訪筆者,一開口就問:「服貿簽署政府准許陸資來台投資殯葬業,對於國內殯葬業者會不會有極大的影響?」我回覆說:「免驚啦!」國人要對自已有信心和企圖心,要有膽識前進大陸拓展市場,唯有競爭,才能讓資源最有效率的分配,也才會激發企業的活力。筆者認為,小衝擊換取大利益,看事情的角度轉變一下,處處都是機會,而不是威脅。從正向的角度面對變局,不斷提升能力,擴大合作基礎,才能創造契機和雙贏。

當今,國際自由化的腳步,幾乎沒有一個國家可採行鎖國政策,只要一國的政策是開放的,任何產業、行業就能自動找尋最佳出路。亞當,斯密在他最具影響力的著作─「國富論」裡描述所謂「看不見的手」,說了這麼一段經常為後人所引用的話:「藉由追求他個人的利益,往往也使他更為有效地促進了這個社會的利益,而超出他原先的意料之外」。鬆綁、自由化、開放才是政府、企業與民眾應該追求的道路。

兩岸殯葬服務相互投資背景

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登記有案的合法禮儀業者共有三二九九家,尚不包括政府無法查緝列管的非法業者。其實台灣殯葬產業競爭十分激烈,殯葬產業市場二○○六年需求規模約每年十四萬的死亡人口,雖然台灣人口有老年化現象,但從數據分析,預估二○五一年達到每年三四‧九萬的死亡人口數之後將逐年降低,由此可見,台灣殯葬市場除競爭激烈外,成長也將有限。

再引用南華大學助理教授楊國柱的計算說明,以「殯葬禮儀服務業」而言,每年十四萬的死亡人口,假設全部交給專業合法機構的禮儀師及禮儀技術士處理,市場最大需求量為八七五○人,以二○○九年參加全國各縣市葬儀商業同業公會名冊統計,家數將近三千家,每家三位服務人力估算,可服務人數九千人已達到飽和,但企業經營者、學校機構、勞委會職訓中心等,每年新進人員培訓養成至少超過百人以上,對已飽和的人力市場又是一項慘烈的競爭。基於內部壓力與競爭,大陸市場自然成為台灣殯葬產業的新市場。

人口老化是全球趨勢,大陸因為一胎化政策使老化問題更加嚴重、速度更快,為目前全球最多老年人口的國家,每年死亡人數約九百萬人,而殯葬產業目前在大陸尚屬未開發的市場。根據楊國柱教授研究團隊實地田野調查發現,殯葬消費額度在沿海地區及省會大都市,整個基本殯奠儀式費用大約人民幣六千~一萬兩千元之間,火化費用約為人民幣八千~三萬元,一場粗糙的葬禮費用大約折合新台幣七萬元以上,這樣換算下來,大陸每年超過新台幣五千六百億元的市場規模,如此的市場規模量相較於台灣每年五百億元的市場,怎麼能不讓台灣苦於市場飽和競爭的經營業者們充滿想像空間呢?

尤其目前大陸不管是殯葬設施,或者是殯葬服務單位,多屬公營,由政府自己主導,可想而知政府提供的服務是無法滿足消費者「以人為本」的人性化、專業化且客製化的服務需求。大陸目前殯葬產業的現況,亟需台灣殯葬業者加以投入、提升、改革,相信兩岸服貿協議的簽署對於台灣的殯葬業者來說有其利基所在。

台灣殯葬業進軍大陸市場優、劣勢分析

兩岸殯葬業發展,在品質及規格上,台灣經過廿多年「極臻完善」的自我提升,具有一定競爭優勢。就文化意涵而言,大陸六○年代文革,致使文化出現斷層,而在華人社會中,唯有台灣還完整的保留著中華道統慎終追遠、服喪盡孝的儒家文化。再就時間點而言,現階段大陸在經濟發展、消費能力與教育文化大幅提升的同時,也追求深具內涵、精緻貼心的殯葬服務,因此,大陸開放國內殯葬產業登陸後,我們可將這些服務理念及文化意涵移植。

殯葬產業本土概念是相當濃厚的,台灣一定比多數外資更了解華人文化,這正是最大的利基。在台灣,由於殯葬業者的努力,建構了一套完善、細緻的殯葬儀軌,希望這樣的生命服務標準,能夠更符合現代化文明要求,爭取大陸民眾以及官方的高度認同,形塑大陸的殯葬文化。

然而,一般認為大陸人治色彩濃厚,因此投資要格外審慎。有學者為文提到,在大陸從事殯葬設施投資,獨資十分困難,且有「補充耕地」等規定,因此,在城市投資新設公墓幾乎不可能。其次,現階段台商還未能以殯葬投資名義向銀行融資,這對業者在資金取得的確造成困擾。

再者,大陸官方對於殯葬產品價格(收費)採取強制干預,使得業者無法就成本作為訂價準據,只能依官方訂定的收費標準,如此勢將妨礙殯葬產業發展。

政府釋疑

為了瞭解服貿協議簽署後,對國內殯葬服務業發展的影響為何,內政部特別於今年七月五日召集一場產、官、學座談。會中,有業者及學者建議,殯葬禮儀服務,是我方經營強項,應爭取開放,納入協議內容。而內政部的答覆是,大陸現況並無獨立的殯葬服務單位,相關服務的單位均附屬於殯儀館等設施;換言之,殯葬服務之提供,必須依附於殯葬設施。所以,在不改變雙方現有的相關法令前提下,我方已爭取陸方同意我方業者得以獨資或合資之方式,投資並經營除具有火化功能以外的殯儀館、納骨塔和殯儀悼念,我業者可利用我方殯葬服務優勢,拓展大陸市場。

國貿局代表則在會中指出,協議內容必須依照雙方各自的法令文字,寫下自己的開放承諾;如果我方要求陸方在開放承諾中列明「殯葬禮儀服務業」,但陸方行業類別沒有這種業別,這項開放承諾就沒有可行性與實際效益,因為大陸沒有此行業類別,根本無從開放。

積極開放 有效管理 強化保障 力促多贏

對於開放大陸在台設置殯儀館及火化場一節,包括主管機關內政部,以及殯葬業者普遍認為疑慮不大。內政部表示,大陸來台設置殯葬設施,仍須依相關法規,譬如環保及土地分區使用規定等辦法;且基於其鄰避性質,亦須處理民間反彈聲浪,具有一定的困難度。

有學者投書媒體表示,陸資在新設有困難的情況下,極有可能尋求併購現有設施,而陸資如能挹注大量資金於體質不佳的殯葬設施,自然會刺激整個殯葬市場的競爭;同時,不但會培養在地新秀,掌握人才庫,也會僱用低技術門檻的人員,無形中創造了台灣的就業機會,因此,建議加大開放幅度。

筆者認為,國人要對自己有信心,目前台灣服務業佔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將近七成,國內服務業者應該努力提升服務業品質,為消費者創造價值。只要國內業者的品質、專業不斷提升,就毋須擔憂競爭。

更重要的是,政府不應認為因為殯葬業者在國內受到法令重重的嚴苛束縛,形成生存發展上的困境,為求產業生存才「趕」去大陸發展。這就無怪乎輔仁大學鄭志明教授要呼籲政府,應適度鬆綁相關法規,簡便國內業者殯葬設施之申請,以對於未來開放陸資來台投資及早因應。

如果業者在台灣無法獲得良性發展的機會,像是幾乎沒有一家民間業者在台灣具有經營殯儀館的經驗,又如何到大陸與對方業者競爭呢?

所以,服貿協議在開放殯葬服務業此一領域的成敗,端視政府能否擺脫過往以「防弊」為主體思考的監控模式,改以「興利」的夥伴關係,先從國內現行不合時宜且實務礙難執行的法令革新做起,累積在台灣高服務品質的發展經驗,進而與全華人同享,共創消費者、業者及政府等多贏的局面。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