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物流業》兩岸低溫物流合作 開創台灣產業新市場■文/陳慧娟(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服務系統科技中心副組長)《交流雜誌102年10月號第131期(歷史資料)》

近幾年產業結構不斷改變,現行我國GDP中,大約只有三○%來自製造業,剩下七○%都由服務業貢獻。為了進一步強化我國服務業競爭力,今年年初,行政院「經濟動能推升方案」宣布推動「製造業服務化、服務業科技化與國際化、傳統產業特色化」之「三業四化」政策,作為國內產業轉型之動力。其中,物流服務業科技化與國際化被列為經濟部商業司推動物流產業發展之重點。

物流服務業科技化的意義,在於結合ICT(資通訊科技)發展物流應用服務,提供更便利的新消費型態,進一步創造新需求,提升生活品質;並以物流創新模式與系統技術,協助物流業者改善經營效率、降低成本、提升服務品質。而推動物流服務業國際化之目標,在於突破台灣內需市場的限制,發揮我國專業物流業者的物流輻射能力,協助其爭取國際化服務市場。

針對上述物流服務業科技化與國際化的訴求,推動兩岸低溫物流(亦稱冷鏈物流)產業合作已成為這兩年新興課題,並已如火如荼地擴展。低溫物流服務業是大陸十二五規劃的重點產業,大陸雖具強大的消費潛力,並為世界食品生產大國,但根據中國食品工業協會二○○八年的統計,其食品冷鏈流通率卻不足二○%,且斷鏈狀況頻繁,導致因商品失溫而損失金額每年高達三千億元。大陸方面正提供大量資源廣邀國際大廠進駐,台灣在此方面具有堅強技術能量與人才,可藉此機會透過槓桿操作,進行佈局。

兩岸低溫物流合作

二十多年前,台灣的低溫物流開始萌芽發展,至今台灣的低溫物流市場規模已趨平穩,低溫食品之冷鏈使用率已達八○~九○%之全球水平,且在系統管理與科技應用上發展完備,具備小而美之服務經驗。兩岸低溫物流產業合作,源起於二○一一年兩岸成立ECFA「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簡稱經合會),「低溫物流」成為雙方主要合作試點項目之一,在選定天津、廈門兩城市為兩岸低溫物流試點合作的示範城市後,台灣方面即由經濟部扮演後勤支援與合作推手的角色,並委由工業技術研究院擔任前台執行者的角色。

台灣物流廠商多屬中小企業,要西進大陸廣大市場,經常面臨人力、規模、資金等問題,難以恆久持續。為了協助國內業者突破單兵奮鬥的瓶頸,經濟部商業司於二○一一年十一月四日責成工研院領軍,帶領台灣業者成立「兩岸低溫物流技術與服務聯盟」,並以⑴發展產業群聚合作模式,爭取商機與獲利;⑵制定兩岸低溫物流運作標準,建立認證機制;⑶研發低溫物流技術,培育專才,佈局智財;⑷健全兩岸低溫物流平等互惠之產業發展環境等作為運作策略,透過集結團隊來參與兩岸試點計畫。目前加入聯盟的業者已超過一百六十家,逐步從市場面、營運面、技術面切入,進行洽談並引導商機媒合。

兩岸低溫物流合作之策略與作法

除了國內產業能量的整合,兩岸間對於合作的討論亦未曾懈怠。歷經多次的討論,兩岸逐步訂出未來低溫物流的合作發展策略,短中期先結合我國過去二十多年在低溫物流上所累積的軟實力(台灣精神、關鍵智財與技術、運籌人才與系統、管理品質),善用大陸環境優勢(市場、資源、土地、資金、低成本生產),共同提升與佈局大陸低溫物流市場,創造安全、質優、高效、穩定之物流服務。經不斷的應用實施與複製擴散,待規模與實力成熟,長期即朝建立具國際競爭力之低溫服務品牌推進,並透過品牌的延伸與規模的厚植,減少全球佈局成本,兩岸攜手轉戰全球市場。

依據前述策略,兩岸召集單位(工業技術研究院、中物聯物流規劃院)與試點城市(天津、廈門)催生二類合作發展模式與二項合作試點型態,合作發展模式包括⑴建立兩岸低溫通道⑵建立城市物流樞紐;合作試點型態包括⑴企業試點⑵綜合場域試點,以此合作模式與型態為基礎,整合在地規範與解決方案,促成低溫物流產業高值進化。

合作發展模式

1.建立兩岸低溫通道:發展低溫長途保鮮技術,設計兩岸港區對接模式,共同調度運輸資源與掌握貨品集散機會;並運用ECFA優勢,推進便捷綠色通道,創造兩岸商品流通機會。

2.建立城市物流樞紐:運用管理與科技,建立城市智慧型物流網絡節點;提升城市與城際物流效能,活化城市商流,掌握城市商機;兩岸共同制定食品、物流相關標準與認證,保障消費安全。

合作試點型態

1.企業試點:引導兩岸企業進行由點至線之產業鏈模式與技術建置,整合生產、加工/加值、儲存、運輸、銷售等各層面的低溫物流作業活動,創造產業鏈整合提升之效果。

2.綜合場域試點:以一集中區域之方式,擴大兩岸合作試點之範疇與力度,協助兩岸企業合作佈局,例如建立具有多元化、規模化、效率化、品質化的專業園區,促成群聚效應,成功達到線至面的優勢。

兩岸低溫物流合作已獲具體進展

自二○一二年起至今,兩岸企業或組織共簽署三十一項合作契約(十八項意向書、五項協議、八項合約),包括二十八項企業試點(天津二十項、廈門八項)、兩項綜合場域試點(天津寧河縣、天津東疆港)與一項兩岸聯盟合作,並已促成兩岸三十家以上之企業參與,正式啟動合作二十案,投資與採購(規劃、建置)費用約新台幣十四‧六億元。不論從企業供需媒合的角度或兩岸總體合作的思維來看,兩岸低溫物流合作皆已建立一定默契。

在目前企業試點項目中,已涵蓋物流供需媒合與商流貿易媒合,物流供需媒合包括合作規劃與建置冷庫、合作規劃與建置物流服務系統、合作分工兩岸物流服務、合作運營管理等,商流貿易媒合則包括合作採購台灣商品、合作雙邊貿易代理等。除企業對企業合作外,為擴大兩岸合作範疇以收總體成效,兩岸著手推進港區綜合試點與園區綜合場域試點。港區部分已與天津東疆港管委會取得共識,以東疆保稅港區作為ECFA項下促進兩岸貿易便利化的先行先試區,合作推動「商檢報關程序透明化」,並已於七月份成功試行三櫃水果之正常貿易通關,二十四小時內放行,跨出成功第一步。園區部分已與天津初步共識,規劃從寧河縣潘莊工業區著手(仍待進一步確認機會性),從合作建置低溫食品加工物流園區開始,分階段推進各項發展工作。

服貿協議與物流業

檢視以往台灣業者西進大陸經驗,國內物流業者多缺乏商權支撐,若各自西進,單打獨鬥,不僅缺乏談判能力,在經營上也易面臨困境。觀察目前國內在大陸發展的物流業成功案例,如依附大陸醫藥商流的禾頡物流、介入承攬儲運業務的好好物流、與水產通路合作的嘉豐低溫物流,以及合資佈局華東的統昶行銷,均是藉由建立合作的關係後得以成功運作。而目前討論沸沸揚揚的「兩岸服貿協議」,即是以此為目的,要求陸方為台灣企業開放更大的經營空間。 服貿協議中,與物流服務業相關的,除已逐步開放的運輸業外,就屬倉儲服務業較為業者所討論。依財政部與經濟部統計資料,台灣倉儲服務業營業額與家數這幾年呈現逐漸下降趨勢,且根據商業發展研究院二○一二年的資料,國內倉儲業者有七○%資本額在一千萬元以下,但整體產業營業額五成集中於三%的業者。這顯示大多數中小企業在台灣的發展空間有限,也期利用此次簽署服貿協議的機會,同步創造國外市場商機與促進國內市場活絡。

我國倉儲技術與經營能力一向優於大陸,加上系統技術與服務模式隨著產業發展日新月異,應可持續維持此一優勢。透過兩岸企業交流切磋發現,以同樣規模之低溫倉儲空間,所創造之營收效益,台灣業者幾乎是大陸業者的十~二十倍!足見台灣倉儲業者之專業能力,已將倉儲設施結合物流多樣化服務,將業務型態發揮到極致。

少數企業擔心服貿協議簽署,台灣企業恐受大型陸資控制及失去參與國際供應鏈之服務機會。對此,經濟部商業司強調,我方開放陸方投資限以合資形式設立據點,大陸服務提供者總持股比例須低於五○%,不得具有控制力;陸資欲實現一條龍服務之運作模式,業者必須能夠掌控供應鏈各個環節之營運實權,包括供貨、銷售、運輸、承攬、倉儲、通關等,只要有一環節未能取得主導權,便無法取得一條龍壟斷地位。同時,在市場自由機制下,貿易買賣雙方會考量彼此有利之成本與品質要求,選擇適合的國際貿易條件與物流合作夥伴;因此,在現今陸資比例受限及國內物流企業仍保有專業優勢下,陸方物流企業欲僅藉由搶進國內倉儲服務市場,取得提供一條龍服務的機會,可說微乎其微。相反的,與陸資合作,可間接鏈結兩岸人脈網絡,有助於本土倉儲業者拓展新客戶,帶來貨源,並達到供應鏈重整之目的,降低產業物流成本。

低溫物流帶動兩岸新藍海

兩岸低溫物流產業合作,將掌握服貿協議之契機,協助台灣物流服務業者,進一步發展創新服務模式,應用資通訊技術建置專業物流作業機能、資訊加值服務能量與跨國運籌管理機制,以強化跨境經營管理與服務,減少貿易自由化之衝擊。在建立優質的台灣模式與成功經驗後,再移植同樣的經營模式快速進入大陸市場,創造物流相關產業藍海商機,兼利台商產業群聚。政府亦可扮演領頭羊角色,召集國內商物流與軟硬體業者同往發展,透過ECFA兩岸經合會機制,提供兩岸低溫物流服務業者必要的協助,包括在ECFA架構下解決兩岸流通/物流的運作瓶頸,包括運輸許可、通關/檢驗/檢疫、標準、法規等議題,並協助成立合資企業(Joint Venture),爭取大陸土地、稅則等相關優惠,並透過協商管道,排除不合理的法規或產業限制。相信對兩岸產業鏈之物流整合與兩岸商品之快速流通,都是一大助益。

以物流活化商流

觀察全世界的低溫物流市場,尚未發現有足夠主導力的業者,加上低溫物流所需之技術門檻也比一般物流高,若國內業者可藉由掌握兩岸合作的機會與模式,以大陸低溫物流市場為目標,透過G2G合作框架,建立合作夥伴關係,發揮台灣競爭優勢,進而促進台灣產業出口,一方面可以增加就業與商機,一方面亦可作為未來建立大型國際物流服務公司的契機,催生國內高科技系統整合與服務業者。此外,物流產業的輻射效益大,佈建後的物流碁磐能夠很快延伸且複製到各省市,快速擴大產業規模,以物流活化商流,搶佔物流網絡,並扮演協助台灣產品進入大陸市場的關鍵角色,俾利於掌握商流利益,未來更可輻射惠及廣大的傳統中小企業產品出口。然而,目前台商西進大陸仍具障礙與風險,仍有待政府與企業合力擬定解決方案與配套措施,方能最有效的掌握市場與創造物流利基。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