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台灣能源新出路:內蒙古風力發電發展取經與借鏡■文/何蕙安(聯合報記者)《交流雜誌102年10月號第131期(歷史資料)》

輝騰錫勒,蒙古語意為「寒冷的高原」。上千座巨大的白色風電機佇立在一望無際的輝騰錫勒大草原,一圈一圈的、無聲的轉動著葉片。

從內蒙古省會呼和浩特乘車約一‧五個小時,即可到達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中旗(簡稱「察右中旗」)的輝騰錫勒大草原。沿途地形變化極大,時而稀疏草原,時而翠綠山坡,時而玉米田或向日葵田。

直到視野瞬間遼闊,數以百千計的巨大風電機衝入眼簾,就知道「風電之都」到了。

取經內蒙空中三峽 看好台灣海上風電

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高孔廉七月率媒體參訪團赴內蒙訪問,內蒙的風力發電成為考察重點。在台灣為核電存廢爭論不休之際,清潔、綠色、可再生的能源被認為是未來趨勢,而對於四面環海的台灣來說,海上風電或許是一條出路。

「台灣地狹人潮,但台灣海峽風力強勁,有很大的機會發展海上風力發電。」在輝騰錫勒草原上,高孔廉透露,兩年前,時任海協會會長陳雲林率經貿團來台時也曾提及兩岸風力發電有合作機會,可惜之後未有具體發展,或許可以進一步研究。

內蒙古發展風電的條件得天獨厚。首先風能資源豐富,東起呼倫貝爾、西到巴彥淖爾廣袤的草原和台地上,風能可利用面積佔全區總面積的八○%左右,風能資源測算儲量達八‧九億千瓦,技術可開發量達一‧五億千瓦,約佔全大陸的一半。

從數據上來看,內蒙自治區十公尺高度年平均風速為三‧二公尺/秒,三~二十五公尺/秒的有效風速達一三四七至七五六二小時,重點是風向穩定、連續性強,無破壞性颱風和颶風,因此風能利用率高。

同時,在地域遼闊的內蒙,風能資源主要分布在人口稀少的沙漠、荒漠草原和乾旱草原地區,建設風電的用地費用低廉。在內蒙古十二個盟市中,大多數地區具備建設百萬千瓦級、甚至千萬千瓦級風電場的條件。

在大陸中央加大建設力度下,內蒙風電發展迅猛。內蒙發改委能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二○○五年內蒙風電裝機僅一六‧六萬千瓦,二○一○年就突破一千萬千瓦;二○一二年底該數據更達到一二九二萬千瓦,是全大陸的三分之一,裝機容量連續數年排名第一。

海基會此次取經的察右中旗,近年來傾力透過風電發展打造「空中三峽」,希冀媲美以水電聞名的三峽發電站,但不時可見的停擺風機,透露其正面臨「有電送不出」的尷尬。

節能減排效果顯著 電廠搶進風電之都

「旗」是特屬於內蒙自治區的行政區域劃分用語,意義等同於「縣級」,主要用於蒙古族聚集之處。察右中旗是以蒙古族為主、漢族佔多數的半農半牧旗,土地面積達四一九○‧二平方公里,相當於十五個台北市,但人口僅二二‧五萬人。

在地廣人稀的輝騰錫勒草原也有台商身影。來自台中的九九泉草原度假村總經理曾廣維一九九六年就來到此,租下兩萬畝土地經營休閒度假村。儘管租金便宜,但一切得從零開始。遠處巨大的白色風機守候著他的度假村。

早在上世紀八○年代,察右中旗就開始發展風能資源了,最早是給偏遠地山區的農牧民使用的小風機,發電量僅百瓦。

察右中旗地處西伯利亞冷高壓與蒙古氣旋向內地的主峰道上,是所謂的「風能富集區」。當地一九九六年起開始安裝風電機組,目前全旗約有一二六五台風機,年發電量達到二十四億度。

風力發電儘管成本較高,但節能減排效果有目共睹。從察右中旗建風電場至今,累計發電近一百億度,和同樣發電量的火電相比,可節約四百萬噸煤燃燒,並減少一千多萬噸二氧化碳與五十多噸粉塵排放。

在優惠的電價補貼與收購政策下,有上百家風力發電企業搶進內蒙,光是在察右中旗風電場,就有中廣核、北方龍源、大唐、華電、京能等多家大陸電力大廠。

不過隨著內蒙風電規模愈來愈大,遇到的困難也愈來愈多。大約是二○○九年開始,這些搶灘內蒙的風電企業遭遇了最大的困境。

電網飽和送電困難 棄風限電發展之痛

在輝騰錫勒大草原的強勁風勢下,明顯發現部分發電風機靜止不動。觀者有猜測是風機故障,也有人認為是順應不同的風向所致。

當地政府工作人員解釋,其實是刻意而為,因為蒙西電網屬飽和狀態,電力送出情況緊張,形成「有電送不出」的窘境,只能無奈關掉部分電機。

「這正是內蒙風電發展的最大瓶頸。」內蒙發改委能源局相關負責人感嘆,儘管內蒙是主要能源基地,但工業發展規模較小,靠自身消耗電力比較困難;加上電網緊張、送出困難,且電能無法儲存,只能忍痛「棄風限電」,平均兩成風機停機,嚴重地區更可達四成。

所謂的「棄風」,是指在風電發展初期,風機處於正常情況下,由於電網接納能力不足、風電場建設工期不匹配和風電不穩定等情況導致的部分風電場風機暫停的現象。據統計,大陸二○一二年因「棄風」造成的損失超過人民幣一百億元(約新台幣四百九十億元)。而內蒙的問題明顯出在電網接納能力。

「電力消耗難、上網難,但這麼好資源把它(風機)停了、廢了,也很可惜。」該名負責人說,電力外送通道建設喊了好多年,但至今都沒有落實,讓風電發展受到影響。

此外,察右中旗以風電為支柱產業,但因為中央為鼓勵風電發展,給予優惠稅收措施,對風電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可以作為進項稅扣抵,使得風電雖然產出豐碩,但無法利及當地政府,讓被歸屬於貧困旗的察右中旗「看得到,吃不到」,發展艱辛。

地理位置上與內蒙差之千里的台灣,儘管幅員沒那麼遼闊,但風力發電能量密度含量僅次於紐西蘭,位居全球第二。在桃園至雲林沿海,由於有強勁的夏季西南氣流與冬季東北季風吹襲,成為台灣發展風電的最佳地點。

能量密度世界第二 台灣風電挑戰仍鉅

台灣的風力發電機目前主要集中在西海岸與離島,整個西海岸由北而南,從新北三芝、新竹新豐、苗栗苑裡、苗栗後龍,以及彰濱工業區,都設有風力發電站,離島則以澎湖領軍。中鋼目前也規劃在台中港設立海上風電專區。

在核電議題在台灣存高度爭議的同時,包括風電在內的可再生能源再次成為焦點。不過,台灣發展風電還有很多挑戰,「無風則無電」可說首當其衝。

不若內蒙優勢,台灣目前陸域平均每年發電兩千四百小時,平均利用率只有二八%;海域平均每年發電三千兩百小時,平均利用率三八%。

截至目前,全台風力發電機組共三百三十座,全年發電量共十五億度,佔整體發電量僅○‧七%,風電在台灣仍被歸類為「不穩定的電源」。

發展陸域抑或離岸風電也面臨不同的挑戰。前者不易取得優良風場,後者則因尚未建置離岸風場,遭遇行政法規、工程技術與環境生態的考驗。此外,風機的低頻噪音、炫光問題也成為民眾疑慮,日前才在苗栗苑裡引發激烈抗爭。

經濟部能源局局長歐嘉瑞坦言,若要將風力發電發展成為主要電源,還要做很大的投資和配套措施。

馬英九總統五月巡視彰濱工業區的台電「彰工風力發電站」,再次宣示了政府追求能源多元化及自主性,支持風力發電。但他也不諱言風電仍有限制,包括只有東北季風來時才能大量發電,希望民眾能了解風力發電有其不能克服的缺點。

上個月,馬英九總統在澎湖表示,澎湖是發展風力發電最適合的地方,但若不跟台灣用海纜連接起來,從獨立電網變成併聯電網,效用將大打折扣。

也就是說,雖然台灣在發展海上風電似乎比陸上更為有利,但如何將電力輸送到用電量較大的本島將是不可避免且最關鍵的問題之一。

內蒙遭遇的窘境正是如此,盲目的安裝風電機組,累積可觀的發電量,卻忽略了相應的電網建設,巨大的風機變成草原上裝飾品,壯觀卻也僅限觀賞。

發展思路有同有別 風電市場兩岸互補

儘管大陸將核電視為安全的清潔能源,各地正蓬勃興建核廠,這與台灣能源發展的思維明顯有別,但其在風電領域的發展也同步並進。大陸二○一○年風電裝機容量超過四千四百萬千瓦,位居世界首位,成為全球最大的風電市場。

大陸風電設備技術未必超越台灣,但其在廣大風能富集區的實踐經驗,以及已經遭遇的實際困難,勢必是當前加大力度投入風電的台灣可以參考借鏡、交流學習,甚至合作的對象。

大陸風電的火熱發展同時也是台灣相關設備廠商的大好機會。高孔廉表示,風電的產業鏈很長,在內蒙,目前就有專門製作風電設備葉片的台商掌握高度的市佔率。他認為兩岸在風電行業有互補性,希望不只是葉片,未來能有更多台商進入風電產業鏈中的更多環節。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