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的整合與區域的穩定:台灣區域發展策略思維◎文/宋鎮照(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系暨政經所特聘教授)《交流雜誌102年12月號第132期(歷史資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自冷戰後,各國多聚焦經貿發展,並以市場經濟掛帥,然而在世界貿易組織(WTO)杜哈多邊貿易談判陷入停滯下,卻給全球經濟造成重大風險。各國為了打破僵局,開拓新市場,紛紛藉由區域經濟整合的方式,尋求合作機會,便開啟走向區域經濟整合之路。特別是在東亞或亞太地區,各式各樣雙邊、多邊的區域整合模式,方興未艾,例如:東協自由貿易區(ASEAN FTA)、亞太區域自由貿易區(FTAAP)、東協加一、東協加三、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東北亞自由貿易區、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等,亦有許多雙邊的自由貿易協議(FTA)或經濟夥伴協議(EPA)之簽署,降低或取消雙邊、多邊貿易關稅,以促進貿易成長,進而提升競爭力,這是既競爭又合作的區域經濟整合。
區域經濟整合是區域穩定的重要機制
區域經濟整合也是區域穩定的另一個重要機制,取代以往以軍事外交手段所進行的權力平衡、恐怖平衡之區域安全與穩定措施。換言之,在區域上多一分經濟合作與經濟整合,有助於區域安全與穩定的提升。因為在區域經濟整合中,將促進成員國之間的經貿合作與經濟互賴程度,進而產生利己與利他的整合效果。參與經濟整合之各成員國不僅只須降低關稅、減少貿易成本而已,還包含貨物、服務與投資貿易、貿易便利化、智慧財產權保護、競爭政策、勞工標準、安全標準、政府補貼、技術貿易壁壘、限制國營企業等合作規範。如果各國皆能積極參與,並達到高標準的區域經濟整合,既能利己經濟發展,又能提升經濟安全與國家安全,這是區域穩定的重要基石。
假如台灣未能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則台灣將承擔很高的經濟被邊緣化風險,甚至會進一步威脅到台灣的國家安全。因此,台灣如何突破在東亞區域被邊緣化的危機,不僅僅是經貿發展的問題,更涉及到台灣本身的安全問題,甚至會影響區域穩定。台灣如何突破並積極參與大陸、東南亞、東北亞、甚至亞太區域的TPP或RCEP自由貿易區整合,將會直接影響到台灣建立永續發展的利基。台灣追求區域經濟整合,既可遠離區域麻煩製造者的污名,甚至可以取得區域安全穩定創造者的美譽。
建立台灣在區域經濟整合的優勢與競爭力:蟹型發展策略
台灣在二○一○年六月與大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後,兩岸間的密切經貿關係發展開始走向制度化,此舉也逐漸開啟台灣與區域國家發展經濟合作夥伴關係之門。而二○一三年七月和十一月台灣亦首次分別與非邦交國的紐西蘭和新加坡簽署經濟合作協議,讓台灣在亞太區域突破了被孤立、被邊緣化的不安全危機,也讓台灣有更寬廣的經貿合作機會跟亞太其他國家洽談經濟合作協議,亦有利於推動參與區域多邊的RCEP與TPP。
當前台灣除全面去推動與各國雙邊或多邊的自由貿易協定外,更重要與可行的發展策略便是緊密地整合大陸與東協市場。畢竟大陸與東南亞兩大市場已經佔有台灣總出口貿易的六成比例,遠高於台灣對日本、歐洲和美國約佔三成的出口量。因此,從貿易出口結構來看,台灣依賴大陸與東南亞兩大市場的比例很高,積極推動與大陸及東南亞市場的經貿制度化發展有其迫切性與重要性,也可以化解台灣、大陸與東協三邊在區域不安全的潛在威脅。此區域經濟整合策略便是採取所謂的「蟹型」(crab-shaped)發展策略,可以透過結合台灣的「西進」大陸發展與「南向」東南亞發展政策,再一次啟動台灣在大陸與東南亞的經濟優勢,並掌握台灣未來黃金十年的經濟發展機會,為區域穩定創造有利條件。
所謂「蟹型策略」,便是兩個主要螯爪緊緊箝住東南亞與大陸市場,運用此策略,台灣可以發揮中介角色與功能,一隻螯爪深入大陸市場後再往東南亞市場移動,而另一隻螯爪則伸入東南亞市場,再穿入大陸市場,形成雙軌雙層的交叉環抱策略,「新西進」與「新南向」雙軌並行。ECFA與台星經濟夥伴協定(ASTEP)的簽署,將可以為台灣有效推動「蟹型策略」,提供重要的利基。畢竟大陸與東協是一個包括將近十九億人口的龐大市場,GDP產值總和超過八兆美元,雙邊在世界上的總貿易量亦超過六兆美元,更是一個高度經濟成長的地區。
蟹型策略中有兩個重要的動脈主軸,一是大陸廣西南寧和雲南昆明,是大陸進入東南亞的兩個重要門戶,也是連結大陸市場與東南亞市場的關鍵中心;另一是東南亞的新加坡,是進入東南亞市場的重要跳板,也是連結大陸、南亞與東南亞市場的關鍵中心。蟹型策略推動的第一步便是前進南寧、昆明和新加坡,先掌握區域紐帶利基,便能順利由點(經濟特區、生產基地)到線(東西或南北經濟走廊)與面(大湄公河流域、成長三角)的全面發展。
結合大陸與東南亞市場:台灣經濟再度崛起之命脈
自一九九○年以來,台灣積極「西進」大陸、「南向」東南亞,在一九九○年代為台灣經濟建立輝煌的成果。然而二十年過去了,台灣也安然經歷了一九九七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和二○○八年的全球金融風暴,雖然在科技、創新、代工、人力資源、產業競爭力上仍有優勢,但是在經濟發展上卻一直無法享有大幅度的躍進,甚至被曾受東南亞金融危機重挫的韓國擠下,而淪為東亞四小龍之末。台商積極西進、南向發展的結果,卻肥了東南亞與大陸,瘦了台灣經濟。抱怨台商前仆後繼前往大陸投資,掏空了台灣經濟命脈,或是「前進大陸、債留台灣」讓台灣投資過度失血,抑或是台灣經濟被區域邊緣化,可能都無法解釋台灣為何仍存有相對的比較優越競爭力與客觀條件。整體而言,台灣對區域經濟有重大貢獻,卻因為欠缺有效機制,無法將大陸與東南亞市場加以整合發展。因此,如何在現實的利基環境上,創造台灣區域經濟發展與經濟整合的機會,讓台灣經濟再度崛起,是當前台灣所必須關注的議題。
不可否認地,在此二十年裡,台灣積蓄了豐厚的社會、文化、人力資源與經濟的能量,正蓄勢待發。雖然台灣不是採取韜光養晦的保守經濟戰略,而是努力創造商機來提高國家競爭力的主動戰略,卻還是一直委屈地等待適當時機再度崛起。不過現在機會似乎已經出現,二○一○年六月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後,二○一○年台灣的經濟成長高達一○%,相對於二○○九年的負一‧九一%,是二十多年來台灣最佳的經濟表現。ECFA簽訂開啟了兩岸關係進入制度化發展階段,也為兩岸密切經貿關係搭上一條便捷的整合橋樑通道,讓台灣不僅可以成為全世界進入大陸的試驗跳板,也讓台灣得以經由大陸市場前進東南亞市場,將二○一○年元旦啟動的「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CAFTA)」之「威脅」,轉變成「機會」,創造台灣經濟發展新局,也為馬英九總統規劃之「黃金十年」經濟發展策略提供有利的基礎,更為台灣參與RCEP和TPP提供有利的條件。
台灣與新加坡簽署經濟夥伴協定之後,不僅可以提升雙邊的貿易與投資金額,並預估在執行十五年後,至少可以讓台灣在GDP上增加七‧○一億美元,總產值成長約可達一四‧一億美元,也可以為台灣增加六一五四個工作機會;另一方面,也讓台灣可以透過新加坡前進東南亞市場和南亞市場,並進一步地與馬來西亞、印尼、越南、菲律賓、印度等國進行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落實台灣南向經貿發展。同時,亦有助於台灣掌握大陸與東南亞雙邊關係發展,以及對東南亞政經情勢的瞭解。
推動蟹型策略有助於經濟整合與區域穩定
面對區域經濟整合的浪潮,台灣若未能參與其中,勢必加速邊緣化,被排除在區域共榮圈之外,讓台灣陷入發展困境,連帶引發區域不穩定之疑慮。因此,當前台灣應善用兩岸簽署ECFA的機會,落實與深化兩岸經貿發展,並好好「利用」大陸與東協自由貿易區(CAFTA)的連結和整合優勢,讓台灣深化進入大陸市場,同時再由大陸市場進入東南亞市場,讓CAFTA成為台灣連結大陸與東南亞市場的橋樑。
此外,台灣在兩岸簽署ECFA之後,可與大陸產業合作,或是扮演中介角色,將大陸當作產業發展基地,再進入東南亞市場,降低東南亞國家對大陸經濟入侵的心理疑慮。相對地,台灣也可以和東南亞國家攜手合作,扮演著中介與媒合的角色前進大陸市場,因為台灣在大陸行銷網路、社會文化網路與製造上皆有相對優勢。
台灣必須拋棄以往逢中必反的經濟思維,以及轉變大陸若與東南亞國家發展更為密切的關係時,便會被視為是一種對台灣經濟的威脅之偏見。殊不知,當大陸與東南亞形成緊密的經濟體時,更有利於台灣營造出雙贏、三贏、或是多贏的經濟關係。所以建立台灣、東協與大陸之「三贏」合作策略關係,無疑是台灣經濟再度崛起的基礎和保證,也是提升整個區域穩定的良方,讓台灣經濟風華再起,並為區域整合與區域穩定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