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峇里島峰會見證歷史◎文/程嘉文(聯合報記者)《交流雜誌102年12月號第132期(歷史資料)》

二○一三年的亞太經合會(APEC)在印尼峇里島舉行,被各媒體點名派往採訪的記者,多半會聽到同業說:「渡假勝地耶!」他們沒料到,此次APEC的重要性,已足以在兩岸歷史上記上一筆。

王郁琦上陣 引發外界驚奇

八月三十一日,馬總統證實,將由前副總統蕭萬長擔任今年的領袖代表,出席今年的APEC。由於過去五年,此一職務都由前副總統連戰擔任,這次外界多半從連馬關係加以解讀,認為馬總統利用大陸領導人換屆的機會,藉此換掉連戰,拿回兩岸交流的大權。當時外界最好奇的是,以往雙方互稱「連主席」、「胡總書記」,這次將要改為什麼稱呼?此外似乎沒什麼人想到,今年的這一步會跨得比想像更大。

如果從報名參加採訪團的媒體家數,可以看出台北新聞界到那時為止,並不把今年的APEC與「蕭習會」視為太重要。不料九月二十三日,行政院卻宣布,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將以顧問身分加入顧問團,隨同蕭萬長前往印尼。原本被視為冷門的APEC,頓時成為媒體關注的當紅炸子雞。

過去幾次連戰代表我方與會時,大陸國台辦主任即隨同胡錦濤出席APEC,並且出席兩人的會面。在連胡會時代,我方陪同出席的幕僚都非現任官員,這次隨著由蕭代連,王郁琦也成為首位陪同出席兩岸領導人(代表)出席的現任中華民國政務官。以往連胡會的行政、聯絡事宜,我方由連戰辦公室負責,外交部不直接介入,如今也改成陸委會直接與大陸國台辦聯絡。

也就是說,APEC作為目前我國少數能夠以政府名義參加的國際場合,而大陸國台辦主任又在幾年前就已固定成為代表團成員之一,雙方的「巧門」,讓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與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會面,創下雙方主管兩岸事務首長的第一次接觸。

王郁琦將去印尼的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外界關注,他將如何與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互動?對此王郁琦賣關子表示,如果「蕭習會」仍然如同往年模式進行,自己將會「在自然情況下」與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會面。至於兩人單獨商談的「王張會」,只要陸方願意用官銜「王主委」稱呼,就能舉行;否則就是「相見不如不見」。

蕭習會與王張會

十月五日下午,蕭萬長搭乘華航專機飛抵峇里島。當天晚間與媒體茶敘的王郁琦表示,由陸委會接手兩岸APEC會商,是「理應如此」的安排,但「不代表過去就是錯的」。此外對於蕭、習兩人如何稱呼對方,或是與張志軍到底要如何「自然互動」會面,王郁琦都堅不透露,「大家明天可以拭目以待」。

十月六日中午,蕭萬長前往習近平下榻的拉古納(Laguna)飯店進行蕭習會,雙方互稱「先生」。但是在習近平發言完畢,蕭萬長致詞到一半時,會場的大陸維安人員進行清場,將媒體全部請出會議室。

會談結束,張志軍送我方代表團離開會場,走到飯店大廳,蕭萬長當著現場一擁而上的媒體,自動把王、張二人留給媒體,表示:「你們聊聊,作個好朋友。」隨即離開。

王郁琦先開口表示:「張主任你好,我們終於見面了。」隨後張志軍說:「郁琦主委你好。」兩人隨後一搭一唱,強調兩岸交流往來密切,主管機關應該直接溝通,增進了解、減少誤會。在會面的終了,雙方互邀對方來訪。

這場「王張會」就如此完成,不但是雙方主管兩岸事務的部會首長初次見面,也創下大陸官員在公開場合以正式官銜稱呼我方部長級官員的紀錄。

陸委會國台辦搭起熱線不表兩會功能喪失

根據王郁琦會後向媒體透露,對於張志軍如何稱呼自己,陸方事前「已經表達了一些善意」,但不願把話說清楚。他也是到張志軍稱呼自己「主委」,心中大石才放下來。如果當時張志軍仍不稱主委,而用其他稱謂,「接下來雙方的互動,不會是你們看到的那樣子。」

王郁琦也說,陸委會與大陸國台辦建立直接溝通管道,某種程度等於冷戰時期,美蘇兩國建立的「熱線」,有助於減少因為誤會產生的衝突。不過他強調,在目前的體制下,兩岸仍不可能承認對方政權,各項協議的簽訂,仍需透過「大兩會」(海基、海協)推動進行;海基會還有訪視與照顧大陸台商、台生等任務,不會因此而弱化功能。

至於這次「王張會」完成,是否代表未來的APEC可能出現「馬習會」?蕭萬長強調,這次與習近平的會面,雙方完全沒有觸及此一部分。我方官員也私下坦承,馬習會根本還處於八字沒一撇的階段,雙方有待克服的障礙,實在還太多。

另一方面,相對於我方大肆強調王郁琦與張志軍的會面,總統府甚至一度表示這是「互不否認治權」的第一步;大陸方面公布的新聞稿以及陸方媒體的配合報導,通篇未提「王張會」,蕭萬長的頭銜也仍是「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反而強調習近平在雙方閉門會談時拋出,兩岸之間的政治問題「不能一代一代拖下去」。

雙方各有盤算

海峽兩岸的「破冰」,緣於泛藍在野時代的黨際交流,過去一段時間,兩岸接觸不免帶有很強的「黨對黨」甚至「人對人」的色彩。今年馬總統終於決定讓交流體制「正常化」,讓兩岸高層接觸制度化,由雙方的業務主管機關直接對口負責。

對此,陸方也展現相當的正面回應:不僅接受蕭習兩人互稱「先生」,在場外較不正式的受訪場合,張志軍甚至直接稱呼王郁琦的官方頭銜「主委」。對於希望推動「去黨職化」與「對等化」的馬政府,可以說是給足了面子。

當然北京不是省油的燈,在互動禮儀上大表友善,當然也有自身的考量。中共高層固然珍惜與藍營大老打下的交情,但體察台灣變化多端的政局及二○一六年大選,此時先跟台灣「政府」建立關係,等於替未來預買保險。

同時,習近平面對蕭萬長提出深化經貿、人身保障等要求時,卻大談民族大義,更聲言政治爭議不可能永遠拖延。此舉等於在提醒台灣,保持友善的條件,就是兩岸有朝一日終將統一。對此,蕭萬長則利用會後記者會強調,只要彼此能夠互信互諒,分歧總有一天會解決,但「沒人知道要多久」。

總之,整場會面看似一團和氣,私下卻如鴨子划水,各有盤算。

兩岸交流漸入深水區

馬總統終於完成將政策權「收歸國有」,也代表兩岸關係逐漸邁入深水區。以往兩岸間的「大老政治」,在某個程度上也成為對台壓力的「緩衝墊」。如今雙方直接接觸,兩岸互動對台灣未來的影響,不管是正面或負面,都會比過去更直接、明顯。

因此對台灣來說,在兩岸關係日益密切的此時,維持住「底氣」比過去更重要,才能繼續與北京周旋,甚至持續以「自由中國」之姿,對大陸的改革扮演啟蒙與催化角色。反之,如果只務內耗,持續弱化自己的實力,北京對台採取冒進政策的可能性,不排除比過去更大。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