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之必要性、急迫性與重要性◎文/李允傑(國立空中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交流雜誌102年12月號第132期(歷史資料)》

 Change or Die. ─Joe Capper (Advertising Age發行人)

今年六月兩岸簽署了服貿協議,但至今仍卡在立法院。近一個月來,自總統、院長、經濟部長、央行總裁到工商業界、基層台商,莫不憂心忡忡。

服貿協議的必要性與急迫性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區域經濟整合的趨勢不可逆轉,國與國間大量簽訂互惠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到今年七月底,世界貿易組織(WTO)最新的統計資料顯示,包含雙邊FTA在內的區域貿易協定(RTA)已經有五七五個形成,其中三七九個已經在運行。如果台灣無法融入區域經濟整合或是積極與他國簽訂自貿協定,必然走向邊緣化的命運!

兩岸服貿協議是在WTO規範下的實質經貿談判,不但是ECFA後續實質談判關鍵的一環,也是台灣邁向國際經貿自由化重要指標,對後續與他國簽署FTA,乃至於未來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有重要意義。

立法院針對服貿協議要求逐條審查表決,不僅影響後續貨品貿易協議的談判,也不利於未來經貿談判及推動融入區域經濟整合,因為他國看到服貿協議的經驗,恐怕對未來雙方洽談協議的結果,最後是否能獲我國立法院同意充滿疑慮。另一方面,台灣假使無法加入這些國際重要經貿組織,將逐漸失去國際競爭力。

反觀台灣主要競爭對手韓國,近年來積極對外洽簽FTA,數量高達四十多個,其中不乏美國、歐盟等主要經濟體,目前也正與大陸進行FTA談判。近期傳出中韓FTA首階段談判已基本完成,一旦搶在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後續談判完成前生效,恐讓台灣優勢漸失。

服貿協議遭到無止境杯葛,不僅會耽誤廠商佈局大陸的時機,同時,港澳CEPA補充協議,爭取到與我方相同的優惠市場准入條件;大陸與韓國亦於今年九月初就中韓FTA達成九○%自由化之目標形成共識,韓國國內並出現於明年中完成中韓FTA談判之聲音。韓國總統朴槿惠甫上任就率團訪問大陸,就是為了FTA。對台灣來講,如同馬總統所言,是「關係到生死的問題」。韓國與美國簽署FTA後,很多原來台灣接到的訂單,現在接不到了;如果韓國與大陸也簽FTA,將影響台灣的產品在大陸市場的佔有率。

根據世貿組織(WTO)資料推估,台韓貿易實力差距愈來愈大,韓國對外貿易量預估在二○二五年至少達到台灣的三倍,顯見台灣對外經貿談判的「堆積木」策略已緩不濟急。到二○一五年不僅中日韓FTA簽署完成,包括TPP、RCEP都將生效,台灣經貿邊緣化危機已迫在眉睫。尤其,南韓目前已簽署八項經濟協議,涵蓋四十五國;而台灣僅簽署六項,涵蓋七國。去年韓國貿易量已達到台灣一‧八七倍,推估未來將會突破三倍。國際經貿的競爭環境是「步步驚心」,台灣因朝野對立還在「原地踏步」。

服貿協議的重要性

從市場開放程度來看服貿協議,是台灣「拿多」、「讓少」的不對稱開放。我方給予大陸六十四項市場開放承諾,有二十七項是已開放陸資來台投資項目,包括觀光旅館、餐飲、中藥材批發、小汽車租賃等。新開放項目不過三十多項,多屬非敏感性、一般性的服務行業,且多數是准許僑外投資的項目。反而大陸並不計較,仍給予台灣八十項高於WTO的開放承諾,範圍涵蓋金融、運輸、電子商務、文創等。

從產業衝擊面看,服務市場開放和貨品進口的影響完全不同。因為外來服務業投資特定行業,無論是新增投資、併購既有企業,不會減損整體服務業產值與就業機會,充其量只是投資或經營階層換人。而服務業發展原本就有在地優勢,外來業者若能立足台灣市場,必然具有競爭力,對本土服務業長期發展反具刺激作用。

以自由貿易的觀點,這個算盤怎麼撥,都是對台灣有利。但為什麼服貿協議引起如此大的反彈風波?最主要的原因就出在服務業的特性:勞力密集(僱用就業人口多)與在地化(外資不易生根)。

服貿協議對於有能力或想進軍大陸巿場的業者,是絕佳的機會,但對於想固守台灣的業者就是威脅。服務業大多是中小企業,以從業人口比例來看,有能力(資本規模)進攻大陸市場的業者,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的中小企業屬於守方,擔心開放之後,失去台灣僅有的地盤。

「台灣社會小微店家看似『沒理想、沒抱負、沒企圖心』,背後是整體經濟環境下,能求得的最佳『小確幸』生活;開個小店雖然累了點,但自己當老闆可養活一家,…服貿協議難獲國人支持,即在於能去大陸投資的是『資本家』,小微企業主只能守著台灣一個家,而『家』是不容被侵犯的。」(林克倫,聯合報十一月一日)

因此,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服貿協議所需要的溝通說服策略是:一是如何讓守方看到商機,提高其轉為攻方(進軍大陸)的意願與可能性;二是有效降低守方的擔憂疑慮。可是,這次服貿協議的事前缺乏溝通,簽署之後的全面溝通時機點又稍晚,造成錯誤資訊的口語傳播,在各行各業流竄。資訊不充分又摻雜「恐中情結」,形成馬總統所說的「造謠與闢謠的對抗」,事後再多的研討會、廟口開講都事倍功半。

大陸企業來台發展 創造就業機會

審視服貿爭議,充斥著資訊錯誤或誇大渲染對國內產業衝擊的假議題。開放陸資四年來,共有三九八家大陸企業來台,投資額不到八億美金,來台的大陸幹部只有二一六人,在台灣創造了六七七一個工作機會。

二十二年前台灣就開放外國洗衣業來台,但至今只有兩家來;小汽車租賃也只有一家外資,對國內業者幾乎沒有衝擊。已開放陸資來台投資項目,如中藥材批發,大陸來了二家,後來只剩一家;大陸餐飲業來台投資的俏江南、小肥羊、全聚德在台灣的業績並不好,甚至虧損,對台灣業者影響不大。

部分人士將兩岸服貿協議視為洪水猛獸,造成各行各業杯弓蛇影。其實相較於大陸,台灣的服務業具有競爭優勢,我們真的不必自己嚇自己。台灣服務業屬於相對成熟的經濟體,有技術、研發、人才與完善的培訓管理制度;大陸則擁有雄厚資金、廣大市場與人力。堅強的軟實力是台灣在大陸發展服務業的一大優勢。

例如美容美髮業,台灣的自然美、小林髮廊與曼都等在大陸都已有非常多連鎖店;餐飲業方面,永和豆漿、85度C及兩岸咖啡在大陸很成功;洗衣業方面,象王洗衣及泰利洗衣在大陸也都已有很多連鎖店。除此之外,台灣連鎖品牌在大陸發展具知名度的還有羅莎、馬可勃羅、伊莎貝爾、鼎泰豐、王品、鹿港小鎮等,均是將成功方程式複製到大陸市場的典範。其他如醫療服務業、殯葬業、低溫物流業、資訊服務業、旅遊業等,都是台灣的強項。

亡羊補牢需趁早

從去年至今,陸委會一共做過三次涉及服貿協議的民調,第一次是去年十一月做的民調,當時尚未簽署服貿協議,有七三%的民眾表示支持進行兩岸服貿協議協商。但在九月的調查中,表態不支持服貿協議的民眾達四五%,高於表態支持的四○%。

這個結果顯示媒體訊息紛雜,民眾感到困惑,行政部門確實要加強溝通宣導與論述。目前經濟部已經研擬「對外洽簽經濟合作協議透明化機制之諮詢與溝通作業要點」,制度化談判過程的溝通方式與時機點。民調結果一方面反映了民眾對於大陸的體制與動機有不信任感,另一方面也反映對政府把關的能力持保留態度。

兩岸交流開放五年多來,根據《旺報》今年八月間所做的一份民調顯示,台灣民眾對大陸的了解依然不足,雖然逾六成民眾認為大陸對台灣很重要,但七成左右表示不了解大陸;超過六成民眾對大陸沒有好感,有七成民眾希望嚴格限制大陸錢潮、人潮入台。顯見台灣民眾對於大陸的潛在威脅仍存在著深沉的恐懼感。

政府保證嚴格把關陸資來台投資,透過稽核管理機制,不使其危及台灣本土產業,無論是投資內容或人數均採逐案審查,原則會視其投資額、在國內營業狀況及僱用國內的員工人數等,做相關管制。陸方來台之人數和資格,亦會配合移民署做逐案審查並有人數上限,加以並無開放陸方基層勞工來台就業,不至於損及國內產業之勞工就業機會。

為防止不當壟斷競爭,我方依協議握有對陸資的事前審查及事後查核機制,倘有陸資以低價競爭,可能形成不當壟斷市場等異常情事,我方握有准駁之權力,事後亦可撤銷其投資。服貿協議實施後,若對我國造成實質負面影響,將依服貿協議第八條與陸方磋商,尋求解決方案。民眾與業者對上述把關機制並不清楚,政府相關單位有加強宣導的必要,至少要讓大多數的中小企業降低疑慮。

關鍵時刻向前走

台灣自二○○二年一月一日加入WTO後,除大陸外,服務業市場早已對全球開放,迄今台灣服務業生產總值佔GDP的七二%左右,不但早已飽和,且呈現高度競爭狀態。相對而言,二○一二年大陸服務業總產值僅佔GDP的四四‧六%,還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政府未來亦應持續與業者溝通,並協助改善相關產業之經營體質及市場競爭力。經濟部將依「因應貿易自由化產業調整支援方案」,主動「振興輔導」與協助業者「體質調整」,進行廠商診斷訪視,針對廠商需求,協助產業人才培訓輔導或轉介申請政府相關資源,以協助產業留才及育才,打好根基,提升產業競爭力。

針對大陸對我開放八十項服務業,全數是超WTO待遇,政府應積極思考如何提供平台,與民間業者合作或透過行業公協會整合力量,協助台灣服務業集體進軍大陸廣大市場,讓更多中小企業看到商機,提高進軍大陸的意願與可能性。

其次,政府應主動積極與業者、民眾多元溝通,以言簡意賅、生動活潑的方式,解答民眾的疑慮。至於可能受到衝擊的產業,除了政府已編列經費給予輔導,協助轉型升級外,也希望這些產業能提升品質、提高附加價值、建立自主品牌,在與大陸服務業良性競爭的過程中,能夠轉弱勢為強勢,化威脅為機會,以創新自信的MIT,迎接全球化的挑戰與機遇。

最後,我們要呼籲:行政部門的輔導措施與溝通說服,還要加把勁;而立法院莫再蹉跎,為了台灣的未來,多一點理性對話、少一點政治算計,速審服貿協議吧!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