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大陸經濟新動力?◎文/魏艾(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副教授)《交流雜誌103年2月號第133期(歷史資料)》

去(二○一三)年十一月中共召開「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總方向、時間表,並對改革作出系統部署。此一以「市場化、自由化」為主軸,涵蓋政府職能轉變、市場體系建立,以及經濟發展策略調整的改革方案,一方面有國內社會經濟急遽變遷,必須積極尋求轉型升級,以維繫經濟永續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則是因應國際政經格局的變化對大陸所帶來的挑戰,而必須進行發展策略的調整。在《決定》所提出以服務業對外開放為主,而尋求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諸多政策和措施,對未來大陸經濟和兩岸經貿關係發展具有深切的意涵。

一九九○年代以來國際經貿發展趨勢

一九九○年代中期以來,隨著WTO的成立,經濟全球化已成為世界經濟的潮流,但是由於WTO多邊談判延宕,世界各國一方面積極致力於經濟結構的調整,健全經濟體制,以面對開放市場的壓力;另一方面透過各種不同的方式推動區域經濟整合,進行廣泛的經濟合作,以提升經濟競爭力,以致形成各類型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和自由貿易區,改變了國際產業分工格局,對地區的經濟發展造成嚴重的衝擊。

國際經貿的另一發展趨勢,則是隨著社會變遷、產業轉型,服務業重要性逐漸增加。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二○一○年服務業生產佔全球GDP產值的平均水平為七○%,其中高所得國家為七四‧五%,中等所得國家為五四‧五%,低所得國家為四九‧三%。二○一二年台灣服務業佔國內生產總值(GDP)七二‧二三%,而大陸只佔四四‧六%。從服務業的產業結構看來,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服務型經濟社會形成過程中,服務業中具有高技術含量的現代服務業比重逐步提高。目前西方已開發國家現代服務業佔服務業的比重高達七○%左右。

服務貿易的發展水準基本上是取決於一國的經濟發展階段、資源稟賦差異、貿易模式變化和政府政策支持等四個面向,而經濟發展階段是最根本的決定因素。從發展階段和產業結構方面來看,國際分工產業鏈上,憑藉其在後工業化經濟發展階段所累積的服務業競爭優勢,已開發國家把持現代化服務產業鏈高端,制約開發中國家只能處於製造業產業鏈低端。換言之,一個國家的長期經濟增長,最主要靠的是技術進步與管理模式的不斷創新和產業的不斷升級,進而佔據國際分工產業鏈的高端,以致不論商品貿易抑或是服務貿易,均存在國際分工不均衡狀態,並且是長期以來貿易協商和談判關注的重要議題,這是世界各國均需面對的問題。

國際經貿新形勢對大陸經濟的挑戰

過去亞洲地區的區域經濟整合進展有限,惟一九九七年發生亞洲金融風暴,亞洲意識提升,亞洲各國開始積極推動區域經濟整合。特別是二○○八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及隨後的歐債危機對全球經濟帶來鉅大的衝擊,更增強亞洲國家期望推動經濟合作的要求。再加上近年來美國推動「軸心轉向亞洲」(pivot to Asia),帶動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發展,以致形成東協與其他國家數個「10+1」自由貿易區,包括東協和中、日、韓「10+3」自由貿易區、中日韓FTA,以及近年來廣受矚目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的發展。在此一發展趨勢下,亞太地區的區域經濟整合呈現出區域內各種FTA交叉重疊,經濟整合的政治目的明顯,大國間的主導之爭加劇,而經濟合作以功能性為主,制度性合作發展緩慢的現象。

在經濟層面上,TPP作為自由貿易協定可以給美國帶來擴展貿易的利益,但是美國加入TPP絕不僅是經濟方面的考量,更重要的是,這將是美國在亞太地區重新戰略佈局的重要步驟。其戰略意圖主要有三:

 一 參與並主導亞太地區貿易合作機制,繼續引領制定亞太地區乃至世界自由貿易的新標準。
 二 積極配合美國重返亞太的戰略,作為其重返亞太的重要手段。
 三 制衡大陸在東亞地區逐步增強的影響力。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自二○一一年被提出後,正式談判已經開啟,預計二○一五年底完成全部談判。RCEP的發展有其主客觀的背景,亦即:
 
 一 全球區域經濟整合方興未艾,而成員國間地緣關係和經濟互補性,是推動RCEP發展的內在動力。
 二 歐美已開發國家低迷的經濟迫使RCEP各經濟體加強合作。
 三 RCEP主要經濟體受到TPP擴充的刺激。

在服務業方面,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大陸,現代服務業增加值佔服務業的比重只有五五‧三二%,遠低於已開發國家的平均水準,同時大陸的服務貿易更長期存在著逆差。然而,更重要的是,服務業的相對落後,正制約大陸的經濟發展。

以金融業為例,大陸金融業並未能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利率高等問題長期未能得到解決。而商業銀行的信貸資金中,約有六○%集中於中長期貸款和各級地方政府融資平台項目。此外,傳統銀行之外所謂「影子銀行」為這些投資項目提供支持,大量的金融資源被配置到經濟效率較低的基礎設施及房地產領域。基於此,金融體制的改革已是刻不容緩的工作。

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內涵

面對著國際經貿發展趨勢所帶來的壓力,近年來大陸已積極調整其經濟發展策略,並已充分反映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決定》中有關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主要政策和措施包括:

第一,加強服務貿易發展,主要是推進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領域有序開放,放開育幼養老、建築設計、會計審計、商貿物流、電子商務等服務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進一步放開一般製造業。

第二,建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在推進現有試點基礎上,選擇若干具備條件地方發展自由貿易園(港)區。

第三,積極推動自由貿易區戰略,強調堅持世界貿易體制規則,堅持雙邊、多邊、區域、次區域開放合作,擴大同各國各地區利益匯合點,以周邊為基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

第四,全方位推進區域經濟合作,主要是要加快沿邊開放步伐,建立開發性金融機構,加快同周邊國家和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設置,是大陸因應全球經貿發展趨勢,更加積極主動對外開放的重大戰略構思。其基本特徵是國家行為、境內關外、高度自由(貨物進出口自由、投資自由、金融自由),將推動其成為世界各國在全球範圍內集聚生產要素、參與經濟全球分工與競爭、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平台。依大陸目前的規劃,自由貿易試驗區是要推動服務業對外開放和投資管理體制改革、推動貿易轉型升級、深化金融領域開放、創新監管服務模式,探索建立國際投資和貿易規劃體系相適應的行政管理體系,培育國際化、法制化的經濟環境,發揮示範帶動服務全大陸的積極作用。

新外貿體制的政策意涵及其影響

中共有關建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主要發展策略,在於積極推進區域經濟整合,以及藉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的開放促進大陸經濟體制改革。

近年來國際經貿發展趨勢,區域經濟整合正朝向更高標準的貿易和投資協議發展,並將影響未來國際貿易的格局。其中,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對亞太地區未來的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力。除此之外,美國與歐盟的泛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TTIP)的發展亦將對國際貿易產生巨大的影響。

值得注意是,TPP和TTIP均被賦予構建「可持續的二十一世紀貿易框架」的重任,除了傳統的製造業產品、農產品、紡織品、服務貿易、投資等議題,與市場准入有關的內容還涉及原產地規則、技術貿易壁壘、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海關程序、競爭政策、智慧財產權、電子商務、政府採購、透明度、勞工、環境等領域。

為加速亞太區域經濟整合,大陸將積極推動與周邊國家洽簽自由貿易協議,並在亞太區域經濟整合中扮演更為積極和主動的角色。尤其將積極推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的發展。

在服務業的對外開放上,基本上是以金融領域的改革為主,並將《決定》中所提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落實到金融領域,主要包括二個範疇的改革,一是准入開放,包括對民營經濟開放、對外開放,而其重點是按照准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的新規則,在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進行改革。二是透過資金價格來提升資源配置的效率,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推進利率市場化。
  
面臨全球朝向以服務貿易為主流的國際貿易發展趨勢,大陸試圖藉此推動服務業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提升大陸服務業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並透過經濟體制的改革,進一步釋放經濟的動能,維繫大陸經濟的持續發展。兩岸服務貿易的發展存在相當的互補性,基本上,大陸的服務貿易仍以傳統勞動密集型行業為主,運輸服務、旅遊服務和其他商務服務業佔大陸服務業進出口比重達七○%以上,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的金融、保險、諮詢、專利特許、計算機及資訊、郵電通訊等新興服務業的貿易額和比重均較低;相對的,台灣在現代服務業項目方面具有相對的優勢,將為兩岸經貿關係發展提供新的發展空間。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