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中國公司」走出去的優勢與風險◎文/曾復生(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安組顧問)《交流雜誌103年2月號第133期(歷史資料)》

大陸企業近年來積極「走出去」,例如「中國國家電網」已成功收購澳洲的能源企業,而大陸電子商務業者京東、阿里巴巴,以及汽車業者吉利等,更將眼光瞄準包括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巴西,以及非洲國家在內的海外市場,展現「中國公司」(China Inc.)加速國際化腳步的規劃佈局。根據湯森路透社公布資料顯示,二○一三年全球併購交易總額超過二‧三兆美元,大陸公司參與併購交易總金額達二六一九億美元,年增率高達二四‧四%,創下歷史新高,並擠下日本成為亞洲併購霸主。日前,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先後在中亞和東南亞之行中,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新構想,也為「中國公司」走出去,指出新的發展領域。
  
不過,大陸企業在海外市場的快速併購擴張,已經引起美國政府與西方跨國企業的注意與擔憂。《華爾街日報》指出,二○一二年在美國實施併購的外資企業中,受到美國政府進行安全審查最多的,正是「中國公司」。因此,大陸外交部長王毅強調,美「中」關係未來發展的重點包括,推動雙邊投資協定、解決高科技產品出口限制,以及「中」資赴美發展受限等問題。同時,大陸企業在第三世界,例如伊朗、利比亞、南蘇丹、北韓、阿爾及利亞等國家的投資,雖然有助於取得原物料與能源,但是也可能受到當地政局動盪變化,而遭受龐大金額損失,甚至整個投資血本無歸,並導致陸企工作人員命喪海外。此外,俄羅斯遠東聯邦管區民眾雖歡迎「中」資進駐,但是莫斯科當局對於遠東地區開發,越來越依賴「中國公司」,已經心存疑慮。

中國企業走出去策略

二○一一年五月四日,美中情局外圍機構「亞洲協會」(The Asia Society)與華府智庫「威爾森國際學者研究中心」(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聯合發表一份題為「Maximizing Benefits from Chinese Investment in the U.S.」的研究報告;在此之前,二○一一年三月下旬,美國華府重要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中國研究中心」(John L. Thornton China Center at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發表一份題為「Inside China, Inc: China Development Bank's Cross-Border Energy Deals」的研究報告,這兩份文件詳述中共當局如何運用「中國開發銀行」(China Development Bank)為策略工具,積極與世界各國建立「貸款換資源」的合作關係,以確保大陸經濟持續發展所需要的能源與原物料供應,能夠不虞匱乏;同時,在「中」資企業擴展海外版圖時提供所需資金,以有利「中」資的策略性佈局行動。

二○○九至二○一○年間,與中國人民銀行同屬國務院部委級的「中國開發銀行」,分別與巴西、厄瓜多、俄羅斯、土庫曼,以及委內瑞拉等國,進行「以貸款換資源」的能源及原物料合作開發計劃,總計貸出金額高達六百五十億美元。這項計劃由大陸國務院主導,運用大陸的跨國性國有能源公司及礦產公司,到國際市場展開併購或合作開發計劃,並由中國開發銀行提供貸款融資服務。美國的戰略規劃圈主流意見認為,中共當局運用政府、國有企業,以及國有策略投資銀行所組成的「中國公司」,在全世界各地的投資、併購,以及合作開發資源的行動,將會快速增長,到二○二○年的海外投資總額將達到二兆美元;同時,大陸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以及中亞等地區的投資擴展快速,不但推動當地經濟發展,也提升了中共在當地的影響力。此外,美國政府應減少對人民幣匯率問題的關注,並將注意力放在中共有計劃地扶持「中國公司」策略,以及其將帶給美國跨國企業的競爭威脅。

北京當局運用「中國公司」的海外投資併購行動,積極在世界各地區建立穩定能源及原物料供應來源,並開拓海外市場,除為了因應資源需求面增加的客觀現實,同時也兼顧三項戰略性因素的考量,包括:

(一)防範全球性資源供給的突然中斷,造成能源及原物料短缺危機和價格快速竄升,進而導致生產成本高漲,甚至經濟活動停頓的重創;(二)防範大陸的經濟發展進程,受到中東局勢變動,或者受到中亞、拉美,或非洲政局不穩的衝擊;(三)防範大陸的資源供應來源,受到美國的控制。由於美國在中東、拉美,以及南中國海地區,均擁有軍事性的主導地位,同時,也在全球重要的能源運輸線上,部署強大的海空軍,因此,中共方面必須分散資源供應來源,以避免被美國牽制與挾持。此外,「中國公司」走出去策略希望能夠加速掌握先進技術優勢,並建立國際市場的主導力量,以鞏固大陸經濟發展基礎。

美國對「中」資態度複雜

大陸商務部發布《二○一二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指出,大陸二○一二年對外投資金額達八七八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三大對外投資國。美中情局外圍機構亞洲協會(Asia Society)認為,如果大陸遵循其他新興經濟體的發展模式,截至二○二○年,大陸在全世界的直接投資(FDI),將會超過二兆美元,其中有可觀的部分會流入美國。日前大陸最大肉類加工國有企業雙匯集團,以七十一億美元併購美國最大肉品生產商史密斯菲爾德公司案,已獲得美國財政部外國在美投資審查委員會批准,成為「中國公司」跨國併購指標性案例。
  
不過,近年來大陸國有企業前往美國投資或併購的案例多半不順利,包括中海油、華為、三一集團等,都曾被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否決了投資併購案,也數度讓美國與大陸的經貿摩擦陷入緊張局面。由此顯示美國政府對「中」資的顧慮,主要因素包括:第一,大陸的GDP可能會在十年內超過美國,並直接衝擊美國的優越感與商業規範;其次,大陸不是美國的盟友,而大陸軍事現代化的戰略意圖仍不明確;第三,大陸政府對企業干預程度深,讓企業可能為政治動機服務;第四,大陸繼續對伊朗及北韓輸出敏感技術,威脅美國安全;最後,根據聯邦調查局表明,大陸對美國有高度間諜威脅行為。

然而,大陸擁有高達三‧五兆美元的外匯實力,已購買一‧六兆美元的美債和美國上市公司股票,而美國經濟體對創造就業機會的需求,將無法再抗拒「中」資企業來美投資併購的經濟外溢效果,確實讓華府對「中」資既期待又顧慮。不過,如果美國能夠維持健康財政結構,並提升GDP增長能量,那麼「中國公司」在美投資併購,將會促進美國的消費力、就業水準與政府稅收。

兩位西班牙記者在「中國悄悄佔領全世界」的調查報導指出,「中國公司」佔領全球所採取的行動,包括:源源不絕的現金供給、左右大局的外交手段、大批勤勞的企業家、佔絕對優勢的「中國製造」產品,在國家資本主義推波助瀾之下,導致他國愈來愈難跟「中」資企業競爭。

基本上,大陸許多國有企業都已走上國際化,例如大陸跨國通訊公司「中國移動」,在全球一四○個國家擁有據點,員工超過八萬五千人,在股權方面,美國投資者握有百分之二十的股權。雖然「中國移動」可藉此得到美國的相關技術,但美國也可透過大陸「中國移動」跨國企業,打進其他國家的通訊市場;同時,大陸方面亦開始運用直接投資美國公司,甚至取得經營權的方式,進一步保障技術來源,並直接挑戰美國政府的技術出口管制措施。此外,根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二○一三年世界智慧財產權指標》報告,二○一二年大陸發明專利申請量佔世界總量的二七‧八%,超過美國的二三‧一%,位居世界第一,顯示技術發明、技術創新已成為大陸經濟發展主要驅動力,並為「中」資企業在美國市場添加競爭力。

風險與考驗

大陸為維持其經濟持續成長,勢必要能夠確保其能源及原物料的供應源穩定,並積極開拓「中國創造」產品的國際市場,以及與時俱進的創新技術,以保持領先優勢。目前,大陸跨國企業的發展策略,已經朝向國際投資併購與合作開發的軌道邁進,其中的重要措施包括:

(一)運用世貿組織(WTO)架構,促進大陸的經貿體系,與世界經貿市場規範接軌;(二)有效發揮經貿與金融實力,逐漸在國際政治經濟舞台上,展現區域性的影響力;(三)透過對區域政經影響力,積極在重點地區,厚植能源和原物料的穩定供應來源;(四)運用跨國併購策略培養技術、人才與市場;(五)發揮經濟規模優勢,從價格接受者轉變為價格制定者。
  
整體而言,北京當局運用政府機構、國有企業,以及國有策略投資銀行所組成的「中國公司」(China Inc.),在全世界各地的投資、併購,以及合作開發資源行動,將會快速增長。目前,大陸許多高端產業例如食品、汽車等,多被外資品牌主導,陸企品牌的實力仍難與外資抗衡。因此「中」資企業「大買全球」行動,將有助拓展市場合作,並創造雙贏局面。
  
不過,「中國公司」執行走出去策略,仍然面臨多重的風險與考驗,也需記取日本在一九八○年代,海外投資鼎盛時期的經驗與教訓。當時日本人購買紐約洛克菲勒大廈時,正是日元大幅升值,外匯存底豐厚之際,但是最後卻「讓交易在眼淚中結束」。目前,「中國公司」在美國等地區,正展開積極的投資併購行動,是否重蹈日本覆轍,仍待觀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