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王張會:兩岸博弈新階段●文/包宗和(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交流雜誌103年4月號第134期(歷史資料)》

 台海兩岸關係若從政治面向觀之,早期呈現「僵持賽局」的局面,對大陸最有利的狀況是兩岸一中,這個中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最有利的狀況是一中指中華民國,或如民進黨執政時所主張的,一邊一國。對自己最有利者,正是對對方最不利者。處此零和狀態下,雙方寧可「相互對抗」,也不要「相互合作」,「對抗」乃成為彼此的優勢戰略,且沒有轉換為「合作」策略的誘因。

 兩岸在政治議題上的僵持,連帶造成兩岸在軍事及經濟互動上僵持的局面。迨九○年代雙方均發覺「相互合作」的好處大過「相互對抗」時,兩岸博弈乃逐漸由「僵持賽局」轉變為「囚徒困境賽局」。

兩岸的囚徒困境賽局

 「囚徒困境賽局」的特點是雙方最佳與最差的情況與「僵持賽局」沒有不同,但「相互合作」的好處轉而大過「相互對抗」。困境在於當彼此政治立場未變,對抗局面依然存在時,如何能與對方合作,又不會被對方出賣。換言之,兩方面都利於相互合作,不利於相互對抗,但只要彼此政治僵局未解,相互合作的基礎就相當脆弱,困境就始終存在。

 誠然,要想擺脫囚徒困境,釜底抽薪之計即兩岸間的政治問題能獲得解決。但當此一目標目前仍無法實現時,若欲增加相互合作的可能性,即繫於幾項要件能否具備。首先,出賣對方的好處不大,被對方出賣的損失降低。相互合作的利益不斷上升,相互對抗的代價不斷提高。此外,雙方交手互動會持續下去,使彼此均保有一旦被對方出賣時,能有「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報復機會。而要在困境下維持較為穩定的「相互合作」,雙方能否確保互信將極具關鍵性。

 兩岸自二○○八年馬總統上任後,由於政治問題迄今難解,故困境依然存在,但北京與台北「相互合作」,卻有長足的進展,究其原因,有下列數端。第一,馬總統接受「九二共識」,重建起兩岸最起碼的互信;第二,兩岸歷經民進黨執政八年的波折,雙方相當珍惜制度化協商的恢復,故利用對方合作善意,來出賣對方的動機非常弱,甚至不存在。而大陸顧慮台灣利用機會走向台獨的「被出賣情結」,也因馬總統的「不統、不獨、不武」政策而獲得紓解。至於台灣憂慮被大陸吞併的另種「被出賣情結」,則因國內民主政治的發展及台美關係的提升而大幅削減。二○○○年至二○○八年兩岸關係的緊張與高度不確定性,使雙方均有感於「相互對抗」所帶來的損失,而隨著全球化的氛圍和馬總統「先經後政」的決策作為,使得「相互合作」不僅可行,並且加速擴大了合作需求。更何況兩岸互動將是一個持續性的作為,任何一方試圖出賣對方,均將遭致後者的報復。由於相互合作的益處上升,使得任何片面降低雙方關係的作法均屬不智之舉。過去五年兩岸兩會共同簽署了二十一項協議,即為「相互合作」趨於穩定的表徵。

從對抗走向合作

 惟不容否認,當兩岸關係往深水區移動時,政治僵持所形成的困境又不免浮現出來。北京追求統一的目標從未改變,台北確保中華民國體制及尋求台灣生存發展的初衷也從未變更。當兩岸政治定位未決之時,雙方博弈則仍是「囚徒困境」的局面。接近深水區若處理不慎,可能使已趨穩定的「相互合作」再度鬆動而顯現脆弱性,但也可能因處理得當而進一步提升互信,使「相互合作」益形穩固。最近剛結束的「王張會」基本上是使兩岸關係朝向正面發展的成功個案。

 如前文所言,兩岸關係在政治層面呈現一種「僵持賽局」的態勢。當大陸主統,台灣不論是主統或主獨,均與大陸立場形成零和對抗。兩岸若能體認政治上相互合作將較相互對抗更為有利,則可望對各自政治主張保持較大彈性,使政治互動博弈從「僵持賽局」逐漸步向「囚徒困境賽局」。其間的關鍵即在於彼此是否願意認真思考由對抗走向合作。

 就大陸方面而言,其早期「一中」立場是「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框架下,台灣和大陸的政治定位是處於零和狀態。二○○○年八月,中共副總理錢其琛提出「一中」新三段論,即「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於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不容分裂」。二○○二年三月新三段論正式列入中共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的總理工作報告當中,最後文字是「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台灣和大陸因而取得較為對等的地位,這是大陸政治立場從「對抗」往「合作」移動的癥兆。

 就台灣方面而言,早期主張一個中國即中華民國,後者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此與大陸一中舊三段論相當類似。九○年代台灣結束動員戡亂之後,雖仍主張一個中國為一九一二年以來成立的中華民國,主權及於中國大陸,但承認治權僅及於台澎金馬。此為台北逐漸接受兩岸政治現狀的一種表示。二○○○年民進黨執政,雖有「一邊一國」的主張,但仍然無法真正走出一中框架。二○○八年國民黨重新執政,重申「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並強調「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政治立場從「對抗」移向「合作」相當明顯。換言之,北京與台北在兩岸政治定位雖仍各有堅持,但已逐漸正視對方存在的現實。政治僵持局面雖未打破,但彼此對政治議題已展現出「相互合作」的某種意願。

王張會:提升兩岸政治互信

 此次王張在南京會面是大陸與台灣處理兩岸事務部長級官員首度舉行雙邊會談,並互稱官銜,同意建立陸委會與國台辦直接聯繫的機制,這不僅在兩岸關係上是件大事,在雙方政治互動上也是件大事。王張會強化了「兩岸互不否認治權」的認知,甚至朝「相互承認治權」邁進了一步。台灣希望透過難得的突破來爭取中華民國在兩岸互動中應有的地位,大陸願意促成此會則應該是著眼於如一味漠視台灣政治現實,將無助於兩岸的和平發展。兩岸若為「政治僵局」,代表的是政治無解,若能轉為「政治困境」,雖仍有諸多困難,但至少已開啟擺脫困局的契機。而如何使雙方互信能夠維持,進而強化,將是彼此能否在政治層面繼續朝向「相互合作」邁進的關鍵。

 事實上,王張會對降低雙方政治疑慮,提升政治互信,發揮了相當正面的效果。大陸願意以官銜稱呼王郁琦主委,顯示願意更務實地面對兩岸政治現狀,台灣擔心被對岸併吞的疑慮因而下降,此有助於台北對北京政治信任度的提升。王主委訪問南京,在中山陵謁陵時指出「中華民國已經一○三年了」,此在告慰國父孫中山先生其開創之中華民國迄今仍屹立不搖,也意味著中華民國憲法所延續的法統依然存在。大陸方面無法接受中華民國即台灣,因為這是一種「一邊一國」的型態,但對中華民國憲法下的一中,或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的九二共識,則是可以接受的。王郁琦主委的前述講法,無疑可某種程度地增加大陸對台灣的政治信任。在雙方政治問題未獲根本解決之前,彼此政治互信的提升,將有助於穩定兩岸間的相互合作關係。

尋求共識 強化合作

 展望未來,若欲繼續強化彼此間的相互合作,可以從幾個方面著手。首先,切實實踐雙方既有的共識,如王張會所達成的四項共識:堅持「九二共識」;完成ECFA後續協商,完善兩岸經濟合作機制;擴大深化兩岸文教科技交流合作;以及繼續推動兩岸新聞交流。其次,設法創造出新的共識,由「求同存異」進展至「聚同化異」。第三,以同理心思考對方的立場和需求,尋求和己方主張間的折衷妥協。第四,避免碰觸對方紅線,保持雙方持續折衝的氛圍與空間。第五,更務實地面對兩岸政治現實,由「互不否認治權」移向「相互承認治權」,以鞏固並深化雙方的「相互合作」。如此兩岸的政治困境就不會演變成台海的軍事危機,卻可能進一步帶來改變彼此政治關係的轉機,有助於困局的最終解決。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