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兩岸服貿協議的下一步 掌握在你我手中●文/李淳(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交流雜誌103年6月號第135期(歷史資料)》

 在達成「先立法、再審議」的共識後,太陽花學運已經退場,但兩岸協議的國會監督法制化,因為各方版本落差極大,未來結果及立法時間充滿變數,而兩岸服貿協議本身的意義及利弊,也因大量正反資訊充斥拉扯,彷彿都各自成理。

 在只看立場,不論對錯的氛圍下,服貿協議的面貌越來越複雜難解,未來審議通過的機率也變得難以捉摸。這樣的情況非但讓台灣社會陷入一種集體焦慮中,對台灣的前途更是不利。因此我們有必要再來看清楚服貿協議的意義與影響,作為下階段再出發的起點。

政府要認真化解 社會對服貿協議的糾結心理

 社會對服貿協議的混亂糾結態度,可從以下的調查中看出。依據四月份媒體民意調查,在受訪的十三位大學經濟系系主任中,有十二位支持服貿協議的通過,認為有助於台灣經濟發展。但與此同時,卻有五六%的受訪民眾反對服貿協議。

 專家學者與市井小民的認知與落差如此巨大,顯示出幾個可能。首先大家因對服貿協議一知半解,導致憂慮恐慌,進而反對,亦可能因執政黨處理不當,引發民怨後因而反對,更可能夾雜著「反馬」及「反中」的情結。

 這些因素具有高度的相互影響關係。對服貿協議的不瞭解,加上對大陸的經濟崛起和政治企圖的擔憂不安,令人擔心陸資大舉入侵使台灣招架不住。而政府處理服貿協議,確實有許多值得檢討之處,也因此加深民眾對該協議的不信任感。即便現行法令及服貿協議中,已經有很多審查、取締及停止協議執行的「安全閥」機制,也有受衝擊時的因應救濟辦法,來消除、控管服貿協議的潛在風險,但對執政團隊的不滿,讓大家不信任政府有能力來適時、有效的利用這些機制,進而懷疑服貿協議能否真正達到對台灣有利的結果。

 以上可能都是民眾反對服貿協議的主因。不過依據陸委會五月初公布的民調顯示,對於服貿協議的支持與不支持比例,分別是四二‧五%與四○‧一%,顯示社會各界雖有不滿,但許多人仍肯定服貿協議對台灣有正面意義。因此如何重拾起民眾對政府的信任,讓服貿協議能真正發揮對台灣的效益,是政府現階段當務之急。

服貿協議的效益不止兩岸經貿

 對於服貿的效益,反對者一直繞著對GDP貢獻只有一‧三四億美元這個預測打轉。但這個數字是使用國際公認的模型,因此受到該模型資料用二○○七年數據的限制。由於我國對大陸在空運、海運、觀光、金融等服務業的開放,幾乎都是二○○八年後才開始,加上我國近六年來對全球服務貿易金額成長一‧五倍的發展現況,因此以上的效益預測,絕對只是一個保守估計。況且即便在該模型下,也預測我國對大陸的服務貿易出口,將可增長三七%,更可增加就業機會一萬兩千人,這也是主要的經濟效益預測所在。

 更重要的是,服貿協議的效益,不只兩岸經貿利益,我國更將以此為跳板,積極推動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及「東協加六」(RCEP)等亞太大型區域整合機制,為產業爭取公平的立足點、避免斷鏈風險,並爭取更多的外人投資。

 目前我國遲遲無法加入區域整合的問題已逐漸浮現。以四月世界經濟論壇(WEF)新公布的「二○一四年國際貿易支持度報告」(Global Enabling Trade Report)的全球排名為例,我國確實因為產業、社會及政府各方努力下,整體排名表現不俗,在一百三十八國中排名二十四。但是這個指標中有一個次指標,叫做「海外市場機會」指標,是以各國在出口市場面對的關稅高低作為依據。我國在這個項目的排名,竟然是倒數第一,排名一百三十七名。韓國則為九十三名、大陸也有一百二十五名,新加坡更在十三名。這告訴我們,雖然國內的海關很有效率,支持貿易的基礎建設很完善(這些是其他的評比項目),但我們的業者在外,卻要面對全世界最高的關稅障礙。

 因此觀察服貿的意義時,其效益不能只看服貿協議本身,更要將其作為台灣加入區域整合的第一步。這是因為兩岸經貿不通順,一方面會降低台灣本身的吸引力,更有礙於台灣作為各國進入大陸市場入口(gateway)的誘因。更重要的是,兩岸經貿受阻,也會引發其他國家的戒心,使我國加入的門檻驟然飆高。

服貿協議與TPP的連動性

 這是因為兩岸經貿協議與TPP等區域整合的關連性,不在於形式,而在於國際經貿關係的實質面。從形式上來看,我國為「亞太經合會」(APEC)及世貿組織(WTO)之成員,作為當然具備「申請」加入TPP的資格,但實質上TPP成員是否同意我國家加入,才是重點。

 大陸已成為亞太乃至於世界政治及經濟強權,是眾所皆知的事實;對於TPP的十二國來說,大陸也是其中十一國的最主要貿易夥伴。在此背景下,我國在爭取TPP成員國支持時,除了美國、日本二大國尚可能對抗大陸外,其餘如馬來西亞、越南、智利、秘魯等國,大多需要確定三件事情:

(1)台灣是否做好自由化準備、 (2)是否獲得美國的支持,以及 (3)大陸是否不反對。

這些問題,甚至連已經與我國簽署經濟合作協定的紐西蘭、新加坡,都可能再次提出。

 所以即使近來美國官員表示TPP與服貿沒有直接關連、即使我們準備好自由化工作,充其量也只回答了前述第一、二個問題,對於第三個問題,答案若是模糊不清,必然會使其他國家擔心、猶豫。美國AIT前處長司徒文先生也指出,服貿與美國支持台灣加入TPP無關,但「其他國家當然可能會因中國施壓,而不支持台灣加入TPP」。若是有國家提出先取得中美共識才能支持我國加入TPP時,我國加入的時程就很可能受到顯著影響。

 換到「東協加六」(RCEP)的場域。大陸目前已經是RCEP的成員,因此就算其對於RCEP談判沒有主導權,但對於台灣的參與卻具有高度影響力,因此問題只會更複雜。這種國際現實問題,絕不是我們在國內喊口號就能改變的。反之,兩岸經貿順暢,不但各國與台灣推動經濟整合的誘因增加,而且政治上的變數風險也降低,才能讓各國從單純經貿利益來思考台灣的申請案。台灣融入亞太經濟圈,可能才是對台灣更安全的作法。

理性看清服貿協議的虛與實  雖然服貿可能具有「一步通、步步通」的效果,但對於國內的爭議及反彈,政府仍然必須重視並予以回應。但社會各界也需要以更為理性的角度,來檢視瀰漫於坊間的各種片面分析。例如近來有媒體指出,假設陸資企業未來只佔我國產業一%,就有一‧二六萬家,每家會來四十五位的陸籍幹部加上眷屬,就會有五十六萬人來台!這數字看起來非常聳動,令人不免擔心。但這個推估,只是一種數學邏輯,未必符合現實狀況。畢竟我國早已於二○○九年六月開放陸資,而過去五年陸資來台的結果,陸籍人員及其眷屬來台人數只有二六四人,是五十六萬人的○‧○○○五%。就算真的有一‧二六萬家陸資來,按照我國現行規定,每家要投資至少二十萬美元才能來二位負責人,另每增加五十萬美元可多一位管理人員,但最多不可超過七人,總投資金額最少四一五‧八億美元,折合台幣超過一‧二兆!試想會為台灣創造多少就業機會?帶動多少經濟發展?因此大家看到聳動的標題,若能再往下想一步,或許就能消除一些無謂的擔憂。

台灣更強大 安全才能確保

 大陸對台灣的政治目標眾所皆知,面對這樣的局面,我們可以選擇關上門、砌高牆來回應,也可以打開門、走出去面對。過去十餘年的經驗已經證明,關門、砌牆根本無效,更在我們自以為關上兩岸大門之際,實際也關上了亞太經濟整合的門。就在這十年間,韓國迅速崛起,經濟整合佈滿了全球,更即將與大陸完成FTA簽署,我們卻只能乾瞪眼。長期而言,更會使得台灣有效降低對大陸依賴的工具選項變得更少。

 所以服貿協議的未來道路,是康莊大道還是曲折小徑,政府當然有絕對的責任,來強化大家對服貿協議內容的正確認知,以及對潛在弊端提出值得信賴的防制因應方法。至於社會大眾,也應開始降低激情成分,回歸理性思考,一起替服貿及台灣尋找生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