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太陽花學運的省思●文/李允傑(空中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交流雜誌103年6月號第135期(歷史資料)》

太陽花學運經過二十四天的激情衝突,宣告落幕,也帶給台灣社會與兩岸關係一場震撼教育。太陽花學運所經歷的起伏震盪、前因後果,對於三個主要的利害關係人─政府、學運參與者與大陸當局,都有必須省思檢討的地方。

政府應有的省思

 美國重要兩岸問題專家如卜道維、蘭普頓、葛萊儀、卜睿哲等人先後發表看法,明白支持馬英九持續改善兩岸關係的政策,並指出服貿協議受阻將對台灣造成負面影響。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院長杜道明認為,兩岸服貿協議如不能通過,除了影響台灣經濟發展外,台灣亦將喪失國際談判信用。台北市美國商會指出,兩岸服貿協議如果被封殺,將導致其他國家不願與台灣談判自由貿易協定,台灣恐怕走投無路,在經濟上只能更加倚賴大陸。

 為什麼外國專家眼中對台灣有利而且十分重要的服貿協議,會成為許多年輕人眼中的毒藥?

 今年四月十三日,我應邀出席在海洋大學的一場典禮活動,會場外有二十幾位穿著黑衣的大學生,高呼口號「退回服貿、重啟談判」!我試著和這些學生溝通對話近半小時,感覺是:這些學生滿腔熱血,內心焦慮溢於言表;但他們真的不懂服貿協議。他們不清楚服貿協議條文中,有兩岸聯繫、爭端解決機制與緊急磋商條款,以及ECFA終止條款等剎車機制;當然更不明白服貿協議對於台灣區域經濟整合戰略的重要性。

 服貿協議對於有能力或想進軍大陸巿場的業者,是絕佳的機會,但服務業大多是中小企業,以從業人口比例來看,有能力(資本規模)進攻大陸市場的業者,畢竟是少數。大多數的中小企業屬於守方,擔心開放之後,失去台灣僅有的地盤。因此,服貿協議所需要的溝通說服的強度,遠遠高於ECFA。

 當初兩岸簽ECFA,政府各部會全面總動員,宣導ECFA;反觀服貿協議從六月簽署至今近十個月,民眾還是不清楚,可以說政府的溝通行銷仍有改進的空間。在新媒體時代,網路世界的懶人包,徹底打敗了政府機器。年輕人寧願相信似是而非、資訊錯誤的懶人包,也不相信政府硬梆梆的政令宣導。

 舉例而言,反服貿團體反對最激烈的條款,就是「陸資自然人短期入境及停留」會造成變相移民。這一條其實是在二○○一年十一月二十日陳水扁總統任內簽署生效的WTO入會條約案。陸人在台投資,負責人及經理人、主管及專技人員,僅能在台「停留」一年,營收達一千萬元新台幣,才能申請續留,而且不管停留多久,都不可能取得台灣身分證。根據移民署統計,二○○九年台灣開放陸資以來,共有二六四位陸幹及其眷屬登台,沒有任何一位變成新移民,並創造一○二三九個就業機會。但在網路懶人包的說法是,「將來大陸老闆滿街跑,很可能成為你的老闆」!

 服貿協議我方六十四項承諾中,屬現行開放者佔二十七項,新增或擴大開放者為三十七項,且其中仍有多項未達我對WTO承諾開放程度。內行人看門道,把早已開放的項目寫進服貿協議,叫美化帳面,我方開放六十四項,實際上只有三十七項。大陸開放的八十項,其中多項還是日韓歐美商爭取不到的待遇。政府過去始終以「利大於弊」制式回應,民眾還是滿腹疑慮。

 從去年八月起,我多次在媒體投書(包括中時、聯合、工商、NOWnews等),不斷呼籲「安內重於攘外」、「以多元生動方式全面加強服貿溝通宣導」。太陽花學運之後,服貿審查進度延宕停擺,行政團隊的執行力與溝通力的問題必須正視,以因應新的挑戰。

學運參與者應有的省思

 我們可以理解,處於悶時代的年輕人,面臨低薪、失業與高房價,他們害怕陸資陸勞大舉入台,充滿了高度焦慮及恐懼感。這種恐懼感透過傳播擴散,形成虛擬的恐懼浪潮,掩蓋了真相與理性討論的空間。

 然而,太陽花學運傳遞的一些錯誤觀念,正逐漸衝擊維持民主社會穩定運作的重要基礎。現在應該放下激情,冷靜思考「太陽花現象」。在媒體的炒作下,太陽花學運彷彿成了聖潔崇高的圖騰,掩蓋本身看不見或不願面對的盲點。

 第一個盲點是,一些人為了合理化脫序的群眾包圍或佔據官署作為,「公民不服從」突然成了流行用語!許多人根本還沒搞懂究竟什麼是「服貿協議」,就跟著反服貿協議。一旦觸犯法律,就搬出「公民不服從」論調,來合理化自己的違法行徑;明明是違法脫序的行為,卻彷彿還佔據了道德的制高點。

 「論公民的不服從」是十九世紀的美國著名作家亨利梭羅於一八四九年所撰寫的一篇短文,他當年是為了抗議美墨戰爭、奴隸制度拒絕付人頭稅,而被逮捕入獄;稍後二十世紀中葉的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金恩博士,亦曾為了抗議南部各州歧視黑人的法律與政策,而同樣藉由「公民不服從」的訴求加以抗爭。這些事例之所以會載入史冊,是他們確實是為了踐履某種實質正義,而非為讓特定政黨圖謀一黨之私。

 社會運動或公民不服從,應該在現行法律規範下進行?還是可以讓參與者視其重要性決定用非法方式進行?民主如果缺乏法治,就會淪為民粹政治。民粹政治一旦依照叢林法則,就極有可能成為暴民政治。也就是霍布斯與洛克所說的自然狀態(state of nature),遠離文明社會的秩序。

 其次,當前台灣全球化生存戰略的基本邏輯是:先藉改善的兩岸政經關係來推進台灣全球化(加入TPP及RCEP),再藉台灣全球化的政經網絡來節制兩岸關係,確保台灣的主體性。台灣若不能站穩全球化的腳步,必然在經濟上更依賴大陸,從而在政治上更受大陸的挾制。因此,以ECFA來穩定「兩岸經濟連結」是台灣全球化生存戰略的一塊拼圖;若少了這一塊拼圖,就不用談加入TPP及RCEP的全球化經濟戰略。

 服貿協議爭議不應自陷於藍綠統獨的內鬥層次,而應當將之視為「台灣全球化生存戰略」的抉擇。太陽花學運的參與者既然關心台灣的未來,訴求的核心價值又是審議民主,那麼參加學運的學生,何不運用審議民主來尋求台灣經濟的出路,試著回答「台灣面對全球化的浪潮,如何避開大陸進行全球化的經濟生存戰略」?太陽花學運只有衝撞體制,迴避面對「台灣全球化生存戰略」的抉擇問題;只有反對,沒有對案。這是學運的第二個盲點。

大陸當局應有的省思

面對太陽花學運激烈的民意反彈,大陸政府可能是最感到莫名其妙的一方。畢竟,政策優惠一向是大陸對台政策的重點。服貿協議本是大陸自認為送給台灣的一份大禮,何以落得這般田地?

 若單從經濟面來看,財團和大企業往往是兩岸經貿往來的最大贏家,一般台灣基層民眾很少能從中獲益,使得他們對大陸方面的讓利普遍無感。因此,通過高層互動達成的經濟讓利來促進整合的方式,遇到了瓶頸。這次由台灣青年掀起的軒然大波,是否將使大陸政府更加具體地意識到對台工作的盲點,並在今後制定政策時引以為鑑?畢竟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乃至共同繁榮,都需要大陸政府傾聽台灣民眾聲音。這對提升台灣民眾對大陸政府的觀感不無裨益。

 在今年四月的博鰲亞洲論壇,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坦誠這次學運給他一個啟示,「畢竟沒去過台灣,我需要了解台灣的所有情況,尤其是基層民眾的想法,所想所思,以及中小企業的想法。」並表示「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希望能夠直接和台灣學生對話。」張志軍的表態無疑舒緩了反服貿學運帶來的兩岸緊張氣氛。更重要的是,這是大陸首度正視對台政策受益不均的問題,釋出與台灣民眾直接互動的善意。

 台灣的年輕世代之所以有恐中情結,更重要的是政治因素,他們擔心台灣會成為下一個香港。享有言論自由的台灣學生,最擔心的是,經濟依賴將構成思想言論的干涉。他們都知道大陸是沒有臉書的國家,境內所有言論活動都受到黨的監視。這正是年輕世代的最大心理威脅,他們的恐共立場,固然是來自台灣過去的反共教育,但北京所提供的治理模式,正是台灣學生最感恐慌的原因。

 兩岸恢復制度化協商五年多來,根據《旺報》去年八月間所做的一份民調顯示,台灣民眾對大陸的了解依然不足,雖然逾六成民眾認為大陸對台灣很重要,但七成左右表示不了解大陸;超過六成民眾對大陸沒有好感,有七成民眾希望嚴格限制大陸錢潮、人潮入台。顯見台灣民眾對於大陸的潛在威脅仍存在著深沉的恐懼感。

 兩岸交往,大陸強調民族大義,常說兩岸是一家人;但台灣人民更在乎的是民生與民權。台灣人民歡迎兩岸經濟合作,因為台灣需要大陸市場;但有過半的台灣人民希望政治上維持現狀,保持距離,因為對大陸政治體制仍有疑慮。這說明台灣民眾在兩岸關係的理性選擇:政經分離。

 台灣民眾對大陸政府的負面印象,反映兩岸之間在民主治理上的落差,也成為台灣人民選擇不統或拒統的對照指標。兩岸交流帶來印象改觀,有助於兩岸社會的理解與融合,但這需要時間。兩岸在經濟上有共同利益基礎,但政治與社會價值仍存在巨大的鴻溝,這是進入政治談判的關鍵障礙。

 兩岸關係的發展應該從線性思考,轉為非線性思考:亦即藉由中華民族(文化)這個大框架,讓兩岸社會深入交流與相互理解,逐步縮小兩岸民主治理的落差,建立兩岸和平發展的「精神基礎」;若急於求成,直接過渡到敏感複雜的政治議題,反而欲速則不達。

 兩岸未來要進入深水區,進行政治談判,還有許多障礙要排除。太陽花學運帶給兩岸關係的啟示是:兩岸應有耐心,通過了較長的和平發展期,等待政治社會、民主治理等條件成熟後,才是進行政治性協議的適當時機。

以同理心對話 化危機為轉機

 太陽花學運雖已落幕,但人民的恐懼並未消除。政府當務之急就是全面啟動服貿協議溝通機制,進入校園、社團,透過網路新媒體如ptt、bbs和臉書,說明澄清反服貿團體的疑慮。其次,政府要針對人民的疑慮,用民眾聽得懂的語言,解答人民的質疑。

 我方依協議握有對陸資的事前審查及事後查核機制,倘有陸資以低價競爭,可能形成不當壟斷市場等異常情事,我方握有准駁之權力,事後亦可撤銷其投資,做好監督把關。服貿協議實施後,若對我國造成實質負面影響,可依服貿協議第八條與陸方磋商,尋求解決方案。當前,民眾與業者對上述把關機制並不清楚,政府相關單位有加強宣導的必要,降低人民的疑慮。

 政黨會輪替,朝野角色會互換,如何在意見交換中逐漸形成共享的價值觀,是建構公民社會的重要因素。學者杭廷頓提出的民主鞏固理論,就是著眼於政權能隨選舉結果平和交接,且經過了執政在野的角色轉換之後,政黨較能以同理心從事政治活動,使民主得以步入常軌。台灣必須跳脫藍綠相互杯葛的惡性循環,才能建立足以垂範大陸的優質民主標竿。

 太陽花學運在撤出立法院的同時,宣稱他們要出關播種。我們認為反服貿運動過後,政府、學生、在野黨與大陸當局都應該沉澱心情、冷靜理性,以同理心彼此尊重,努力對話溝通,才能讓反服貿運動所帶來的危機化為轉機,進而為台灣經濟的全球化戰略與兩岸關係發展,找出一條活路。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