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習近平首訪歐洲透露的政治意涵●文/吳東野(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美國暨歐洲所研究員)《交流雜誌103年6月號第135期(歷史資料)》

 今(二○一四)年三月下旬,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荷蘭、法國、德國、比利時四國,成為一九八○年代至今首訪荷蘭與歐盟總部的大陸最高領導人。習近平此行表面上為出席海牙召開的第三屆「全球核安峰會」、參加中法建交五十週年慶典活動,甚至為中歐洽簽「雙邊投資協議」催生,實際上卻不乏「拉歐制美」的政治意圖。

全球戰略佈局 需要歐盟支持

 習近平二○一三年三月主政後,已六次出國訪問,足跡遍及美國、俄羅斯、歐盟、中亞、加勒比海、非洲與東協等地區,目前對大國、周邊地區、第三世界國家外交,已接近完成全球性的戰略佈局。

 習近平任內的外交政策,較強調全球戰略平衡。尋求與美國建構新型大國關係之際,北京也希望加強與俄羅斯及歐盟的戰略合作。

 與歐盟建構戰略夥伴關係,原本是大陸本世紀初訂定的戰略目標。二○○三年六月歐盟首次公布的安全戰略綱領,曾把大陸列為五個(中、俄、日、印度、加拿大)全球新興戰略夥伴之一。隨著中歐關係受貿易傾銷調查、人民幣升值、大陸管制稀有金屬出口、智慧產權保護、市場開放或食品安全等問題的困擾,「中國威脅論」漸成為歐洲媒體炒作的題材,傷及大陸的國際形象。二○○八年北京奧運之後,中歐政治關係再因人權與涉藏問題爭端陷入低潮。

 二○○九年後的歐債危機,成為中歐改善關係的契機,尤其二○一三年十一月北京與歐盟第十六次峰會公布《中歐合作二○二○戰略規劃》,確立了和平與安全、繁榮、永續發展、人文交流等領域的合作目標後,中歐皆有意針對全球和區域重大議題進行戰略對話,藉此逐步增進政治互信,凝聚合作共識。

 二○一四年的烏克蘭危機更讓歐洲傾向「拉中制俄」策略。對北京而言,俄羅斯若因克里米亞事件而與西方長期對立,很可能為大陸帶來另一次戰略發展機遇,因此明確表態支持或反對俄羅斯的烏克蘭政策,並不符合現實利益,遑論中美正在建構新型大國關係,中俄又具有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京三月間的視訊對話提到「烏克蘭情勢偶然中有必然」,暗喻西方支持烏克蘭反對派未見好即收,才是把烏國帶向絕境的主因。俄羅斯兼併克里米亞後,習近平對普京、德國總理梅克爾、歐巴馬都強調「政治解決爭端」的必要。

 歐盟是大陸走和平發展道路與推動世界多格局的重要夥伴,也是大陸實現「新四化」和「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合作對象。大陸把歐盟定位在「和平夥伴」、「改革夥伴」、「增長夥伴」與「文明夥伴」的同時,也強調與歐盟建構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顯見習近平正式訪美前先選擇出訪德法兩強並拜訪歐盟總部,呈現出北京對歐採取合縱連橫的態勢。 倡導「去美國化」的新核安全觀  整體來看,習近平出訪歐盟四國透露出幾項戰略意圖:首先,習近平訪問荷蘭,主要雖為出席海牙核安峰會,但他在峰會上提出的「中國核安全觀」,凸顯了歐巴馬總統五年前「無核世界」的倡議已經失敗,展現出大陸領導全球邁向持久性核安第一步的意圖。歐巴馬二○○九年四月在布拉格宣示,美國將致力於建立無核武的世界,同年十月因此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於今看來,美國倡議的無核世界陳義過高,不敵現實國際政治的演變。白宮迄今未承諾不率先對他國動用核武,國會亦未批准一九九六年的《全面禁核試條約》(CTBT),美國認定全球核擴散的雙重標準,既未取信於人,遑論當下美俄為烏克蘭危機而升高的對立情勢,將徒增防核擴散的困擾。

 習近平的核安全觀主張四個「並重」(發展與安全、權利和義務、自主與協作、治標和治本),表明大陸強化自身核安能力、參與建構公平、合作、共贏的國際核安體系、支持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主導國際核安合作、展現積極維護國際和區域和平的決心。鑑於核安全觀內涵不僅止於核武裁減,也涵蓋了核原料與核設施相關領域的安全,北京提出的核安全觀,無異點出日本發展核武的野心。

 現階段全球核安問題的焦點多置於核原料與核能的非和平用途。歐巴馬的無核世界理念原計畫簽訂停止生產裂變原料的國際新條約,並承諾在全球回收未獲有效監管的核原料。海牙核安峰會前夕,白宮突然宣稱日本已同意歸還高濃縮鈾與已達生產武器等級的鈽,就被媒體解讀為歐巴馬兌現當年許下的核安承諾。

 日本是全球鈽存量的大國,但安倍內閣決定歸還美國的武器級鈽數量,僅為其總存量的四%。今年底日本若啟動新的核廢料處理設備,未來提煉武器級鈽的數量勢必可觀。習近平的核安全觀點出了日本未交待武器級鈽數量與大量儲存理由的問題,暗喻日本有發展核武之心。

 就當前國際環境判斷,無核化世界只是各方長期努力的目標。擁有核武的美國若不批准CTBT,如何要求已擁有核武的國家棄核?美國強勢阻止伊朗提煉濃縮鈾,卻容許日本大量儲存武器級鈽原料。習近平藉國際場合闡揚大陸的新核安觀,率先在歐洲開啟全球「去美國化」時代的來臨。

對歐洲開展 抵制日本的政治宣傳

 為了抗衡大陸崛起,日本安倍晉三內閣充分展現了挾美歐大國自重的心態。去年聯合國大會上,安倍首次提出「積極和平主義」的概念,與他先前倡議的「自由與繁榮之弧」用心相同,是想拉攏全球國家共同圍堵大陸,進一步為修改和平憲法第九條、制定新的「防衛計畫大綱」與修改武器出口原則鋪路。今年四月下旬,安倍繼習近平之後假「出差」之名訪問德、英、葡、西、法、比六國,就被日媒解讀為「對抗中國的宣傳戰」。

 近年來,北京領導人出訪期間常藉機抨擊日本右翼行徑。習近平此行歐洲四國,每至當地國都罕見地署名投書當地報紙,闡述大陸的外交理念。訪問柏林期間,德方雖未安排其參觀二戰受害者紀念館,但梅克爾總理贈予習近平的一張一七三五年(清雍正十三年,即主政最後一年)中國地圖,顯然是投習近平所好,為釣魚台主權歸屬中國找到歷史證據。這張德國人繪製的地圖,清楚說明當時的中國疆域(一三五○萬平方公里)是元朝後最遼闊的時代,土地面積包括外蒙古、唐努烏梁海、庫頁島、台灣與澎湖、釣魚台與琉球群島、海南及南海諸島。德國雖無意在中日雙方選邊站,卻能利用一張古代中國地圖,對北京傳達善意。    中歐關係漸趨務實

 歐債危機之後,中歐間淡化了人權與涉藏議題爭端,衝突焦點反多集中於經貿問題,及至二○一四年,這種趨勢更加明顯。英國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因二○一二年五月會見達賴喇嘛而讓中英關係陷入谷底,英國為此拱手將龐大的經濟利益讓給前往北京訪問的法國總統賀蘭德(François Hollande)。最終,在卡麥隆保證不再會晤達賴也未提及中國人權記錄的情況下,英國重新贏得與大陸開展核能、高鐵、金融和科技領域合作的機會。近期英國央行與中國人民銀行簽署一項有關在「倫敦清算和結算人民幣交易」的協議,進一步維繫了倫敦「人民幣西方交易中心」的地位。

 同樣的例子也適用於法國。二○一二年三月三十日法國總統選舉的關鍵時刻,賀蘭德曾嚴厲批評中共操縱人民幣匯率,導致中法雙方貿易不平衡。選舉過後,賀蘭德立即採取兩項措施修補與北京關係:其一,任命中國通燕保羅(Paul Jean-Ortiz)為總統的外交顧問;其二,北京駐法大使孔泉成為賀蘭德接見的第一位外國使節。燕保羅擁有漢學學士學位,能說流利的華語,還能用中文做會議紀錄。二○一二年九月下旬他訪問北京時,與中共達成改善關係的共識。

 整體而論,英法德等歐盟大國目前似已領悟出「識時務為俊傑」的道理。習近平此行歐洲四國,除了與法國簽訂「中法關係中長期規劃」及百億美元採購法國七十架空中巴士的協議外,也分別與荷、德、比三國發布建立「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對荷蘭強調「開放務實」、對德國強調「全方位戰略夥伴」、對比利時強調「全面合作」的夥伴關係。

 習近平訪歐之後,北京隨即公布新的《中國對歐盟政策文件》,昭示與歐盟建立《深化互利共贏的全面戰略夥伴》的政策目標,並規劃雙邊未來五至十年的合作藍圖。從該政策文件列出的二十項目標來看,習近平此行歐洲展現的「自信外交」,讓大陸有機會重新自省其國際角色與責任。面對美國針對性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北京或將在「韜光養晦」與「有所作為」之間找到新平衡點。

解決雙邊實質問題

 中歐關係長期存在「能力與期望值」上的認知差距,北京早於二○○三年就把雙邊關係界定為全面性戰略夥伴,但至今未能達到預期目標,形成對中歐關係期望過高、實際能力不足的現象。習近平此行歐盟國家顯然較關注解決雙邊實質問題,因為中歐關係只有循序漸進,相互認知對方關切的核心利益,相互尊重對方的想法,才可能減少衝突。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