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發行人語》兩岸新元素 豐富新內涵《交流雜誌103年8月號第136期(歷史資料)》

上半年的兩岸關係,即使曲折不少,挑戰不斷,依然踏著穩定的步伐往前邁進。

繼今年二月陸委會王郁琦主委赴陸訪問,大陸國台辦張志軍主任亦於六月二十五日回訪,雙方舉行「第二次兩岸事務首長會議」,確立兩岸事務主管機關負責人互訪的制度化機制,會中達成的多項共識,更為彼此交流往來朝「兩岸機制化」方向邁出一大步。

兩岸經歷六十五年的分隔,各自存有不同的歷史記憶。隨著兩岸交流廣度與深度的擴大,雙方在交流中看見差異、瞭解歧見,但重要的是,彼此能逐漸以包容與尊重的心態相互對待。

 全球政治局勢動盪,國際經濟情勢嚴峻,大陸舊有的「讓利」思維與模式似已不足以因應現今的挑戰。兩岸新世代在政治認同、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差異,或將對兩岸關係帶來些許誤解和焦慮。惟從另一角度來看,兩岸新世代沒有歷史情結的包袱與牽絆,擁有未來無限的想像空間,可用創新的思維突破既有框架的束縛,逐步建立共同的價值觀,一同思考解決兩岸難題。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絕非單向努力就可獲致,我們有義務為青年創造願景,大陸表明希望傾聽台灣青年世代的心聲,讓兩岸和平發展產生共鳴與互信。今年陸生來台就讀學士班,國內各大學共錄取一八○四人,招生率達九成,創下歷年最高。相信陸生來台就讀的人數愈多,愈能為兩岸新世代創造更多的接觸與相互理解的機會。

 近年來,儘管亞洲政治局勢互有消長,但經濟發展卻毫不回頭朝整合互利的趨勢前進,尤其大陸更積極進行雙邊或多邊貿易談判,彰顯其第二大經濟體的龐大影響力。首先,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南韓總統朴槿惠於七月三日發表聯合聲明,「中」韓將在今年年底前完成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七月七日與德國總理梅克爾會談,雙方同意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推進「中」德「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七月十日落幕,雙方達成九十多項成果。台灣早於二○一○年即與大陸簽署ECFA,卻因攸關民生的兩岸經貿協議與法案,如「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在立法院審議停滯不前,導致協助業者進軍大陸市場的「先行者優勢」快速流失中。面對區域經濟整合的巨大浪潮與韓國的競爭壓力,台灣不能再拖磨下去。根據經濟部推估,「中」韓自由貿易協定一旦生效,台灣輸往大陸的工業產品,包含工具機、汽車、面板、石化等,總計約三八六億美元,因關稅及與韓國產品重疊性高,深受影響。值此之際,短期解決之道,「談得早不如談的好」,台韓產業雖高度重疊,但雙方各有強項,政府將盡力爭取比韓國更好的條件與待遇。

 長期而言,必須積極爭取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解決我國在區域經濟邊緣化之風險。為了新世代著想,台灣必須要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程度愈高,不但有助於經濟發展,更提升民眾對於經貿自由化的信心,有利於兩岸經貿協議的推動。

 根據美國網站調查,台灣榮登二○一四年全球十大最安全國家第二名。台灣的民主價值、人文素養與地理條件,正讓那抹自信且真誠的微笑在世人心中為台灣加分。兩岸共榮共存,帶給彼此是更多的機會。兩岸關係發展至今,雖有各種新元素不斷加入,但我們會盡一切努力讓這些新元素成為正面的能量,持續豐富兩岸關係的內涵。

回頁首